天天看點

老兵王延洲口述:(24)空軍入朝參戰

作者:子名曆史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分三路跨過鴨綠江。秘密開赴北韓戰場。首先入朝作戰的是我13兵團的第38軍、第39軍、第40軍、第42軍及炮兵部隊。

北韓戰争爆發後,空軍能否參戰成為焦點。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希望劉亞樓拿出實際行動,來駁斥美國麥克阿瑟說中國“沒有空軍”的狂言。

空軍司令員劉亞樓手中隻有一張牌,也是唯一的一張王牌,就是我們混四旅。從飛機的性能及火力配備方面看,我混四旅的飛機是很難擔起空中掩護或出擊任務的。

國内的7所航校學員所學的仍是螺旋槳、活塞式飛機,而50年代,世界各國空軍已經開始裝備噴射機。

美國侵朝的空軍包括南韓在内,有各種飛機1100多架,随後,F-86佩刀式殲擊機又迅速替代了F-80到F-85的飛機,除了蘇聯的米格-15型噴氣式殲擊機能夠與F-86型殲擊機抗衡外,大陸的螺旋槳飛機如P-51,B-24,活塞式拉-9、拉-11根本無法和敵人較量。

沒有空軍,沒有制空權,這場戰争就太難打了。毛澤東派周恩來、林彪前往蘇聯會見斯大林,要求蘇聯幫助我們裝備40個空軍師,并且請蘇軍配合作戰,在斯大林的支援下,大批的蘇聯米格-15噴氣式殲擊機陸續運抵中國。

緊接着,一場迅速改裝米格-15噴射機的重任壓在我們混四旅頭上。四旅的第10、第11兩個殲擊機團首先投入改裝米格機,蘇聯教官也來到上海。

當時,我們沒有教練機,結果,我們又像在東北老航校那樣,由初級飛行直上進階飛行,甩開中級這一台階。

第一個直上米格-15的飛行員是鄒炎,他是我的山東同鄉,是急性子,飛米格-15速度快,飛得高,轉向靈活,性能優于F-86佩刀式飛機。

我們混四旅旅長是陸軍第27軍軍長聶鳳智,原第27軍第115師師長李世安任旅政委。實際上,我們混成第四旅組建後的第5天,北韓半島上的“三八”線被美軍突破。而我剛調到混四旅,就面臨着一場嚴峻的挑戰。

第10、第11團首先投改裝米格-15殲擊機,鄒炎試飛成功後,接着,于8月做米格-15的編隊飛行。

我在東北老航校的中隊長夏伯勳,此時是飛行團團長,他帶領阮吉州、劉玉堤、鄒炎編成四機依次升空,鑽進雲層,隊形一下子全亂了。

這次編隊飛行米格15,為的是讓陳老總(陳毅)檢閱,當時,陳毅是上海市市長,左等右等不見飛機回來,就問:“飛機上去怎麼不見回來?”

身邊一個參謀忙答道:“噴射機時速1072公裡,升限15500米,爬高性能優于美國F-86佩刀式飛機,它上天後一下子回不來。”

在空中,時間不長,4機在雲上重新組合編隊,穿雲而下,以整齊的隊形,在200米高度上通過指揮台盤旋、落在跑道盡頭。

陳老總高興地站了起來,用四川方言大聲說道:“我們的飛行員了不得喲!飛得好!飛得好!”

陳老總聽說,從飛行員到團長都沒有手表,給工作帶來不便,幽默地說:“咦!上天現代化,落地土包子,連塊手表也沒有哇?”不多久,陳老總給他們每人送來一塊瑞士造歐米加手表。

改裝米格-15殲擊機按正常要訓練半年,但是,北韓急于要空軍參戰,我空軍改裝隻用了兩個月,混四旅擴編為空四師,師長方子翼,政委李世安,副師長袁彬,參謀長王香雄,政治部主任謝錫玉。

而我調空二師飛拉-11,沒有趕不上飛噴氣式,不過,空軍得陸續裝備,不能性急。是以,空四師奉令率先出征,調往安東。

1950年11月30日,朱德總司令在劉亞樓陪同下,冒着嚴寒,來到遼陽機場,對空四師進行視察。而後,空四師投入抗美援朝作戰。

空二師,空三師都是在混四旅基礎上擴編而成,空二師駐防上海江灣機場,我為某團飛行中隊中隊長,在訓練拉-11殲擊機時,上司上認為我認真負責,積極投入,頒給我四等功、三等功獎狀各一枚。

1951年春,我移防南京,秋季又移防河北涿縣(現涿州市)9月下旬,奉命飛往通縣某師駐地,演練掩護轟炸機群出征。

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3周年國慶,我掩護轟炸長機飛越天安門,接受毛主席、朱德總司令等上司人的檢閱,這是我第二次參加國慶空中閱兵式。

随着志願軍先頭部隊入朝,空軍也開始大規模北上。空軍出征,聲勢之大,陣容之強,絕不次于陸軍大部隊行動。

空四師移防東北出征時,長龍般的軍列車廂上貼滿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巨幅智語,沿途各車站都有人群簇擁歡送。最後因為任務變化,又傳回了駐地。

沒有多久,空軍第二次北上,進駐安東。東北天氣寒冷,大多數飛行員沒有飛過北方如此複雜的氣象,我們望着對岸的沖天炮火,聽着美國飛機的轟炸聲,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空四師駐了20天,沒有能參戰,隻好又拉回後方訓練,飛行員解嘲地說:“保家衛國20天。”

兩次出征,兩次傳回,根本原因就是制空權仍在美軍手中,空軍黨委認為,如果零打碎敲地使用空軍兵力,不僅效果不大,而且,還會造成與敵人拼消耗的不利局面,這是敵人最歡迎的。

是以,不能過早地使用兵力,而應該将訓練出來的部隊逐漸積蓄起來,在達到一定數量時,即至少可以出動100架到150架飛機時,選擇适當時機,集中機動地使用出去,直接給敵人以最大的殺傷,這樣才能有效地發揮空軍的威力。

在正式參戰前,應在蘇空軍的幫助下,選擇有利時機,進行實戰練習。劉亞樓将空軍兵力使用情況報告了毛澤東,毛批示:“劉亞樓同志:同意你的意見,采取穩當的辦法為好。”

于是,就形成了志願軍空軍“積蓄力量,選擇時機,集中使用”的作戰方針。

空四師、空三師、空二師成立後,從1950年11月到1953年3月,我空軍又分4批組建了24個航空兵師,共56個航空兵團,擁有各種飛機3000多架,飛機來源全部從蘇聯進口。

為解決空軍的裝備問題,據說黨中央先後向斯大林發電報、信函32次,1952年2月14日,黨中央将購買艦艇的外彙全部購買了飛機。

1950年12月,志願軍空軍開始以大隊為機關,進駐前沿機場進行實戰練習,空四師率先出征。任務落到二十八大隊大隊長李漢的肩上,他是東北老航校一期飛行班畢業學員,我曾教過他99高教機訓練課。

1951年1月21日,大陸空軍迎來了第一次空戰。當天上午,美國空軍F-84飛機20餘架在平壤、新義州至宜川上空,轟炸北韓鐵路沿線的隘口、橋梁。

李漢帶領李憲剛、宋亞民、趙明、張洪清、趙志才駕駛6架米格-15升空,在清川江上空與敵機相遇。仇人相見分外眼紅,李漢顧不得觀察敵情就率領機群沖向敵陣,他們憑勇敢的精神,打得美機不敢戀戰,掉頭逃命。

老兵王延洲口述:(24)空軍入朝參戰

圖檔來自網絡

在猛烈的追擊中,李漢擊傷敵機一架,開創了世界航空史上噴氣式對噴射機空戰的新時代,後來,這位首創擊落美機紀錄的飛行員,在抗美援朝戰争中共擊落擊傷美機4架,成為二級戰鬥英雄。

有一名被擊落的美國飛行員在審訊時說:“我們費了很多功夫研究一個問題,那就是共軍用的究竟是什麼戰術?研究了很久,終于明白,原來中共的空軍沒有戰術!”

這話聽起來似乎很幽默,但有專家寫文章把北韓戰場的空戰技術寫得高深莫測,為了對付米格-15,美國運來了後掠翼的F-86佩刀式,但仍然對米格-15的爬升、火力望而生畏。

1951年7月,經過5次較大的戰役,“聯合國軍”和南北韓軍隊被打退到“三八線”附近,美軍被迫同北韓和中國在闆門店舉行停戰談判。

但是,第他們并未善罷甘休,而是妄圖變本加厲地卷土重來。為此,美國空軍制定出所謂“絞殺戰”計劃,即從空中封鎖北韓北部,以卡斷中、朝部隊的後勤供應補給線,阻止中朝軍隊發動地面進攻。

美軍空軍為此也調整了高層指揮人員。1951年6月10日,原任美國遠東空軍總司令部作戰副參謀長的威蘭正式接替斯特萊梅耶任遠東空軍總司令。

他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更換新式的F-86E型飛機,按照以一換一的方式,更換掉現有的F-86A型飛機,把兵力增至19個聯隊,作戰飛機達1400多架,其中以B-29型轟炸機和F-86E型殲擊機為主。

8月18日,這一計劃随着美軍發起“夏季攻勢”而開始實施,曆時長達10個月之久。其作戰區域大緻在鴨綠江以南,清川江的永柔、肅川以北,熙川以西,這一被美軍稱為“米格走廊”的地帶。

所謂“米格走廊”,即志願軍空軍基本掌握制空權的地區,美軍不敢闖“米格走廊”,是以千方百計想摧毀中國的空軍力量。

為了粉碎敵人的“絞殺戰”,我空軍采取了“逐漸前進,輪番作戰”的方針,即以空軍各師輪番作戰,由少到多,以老帶新,先打弱敵,後打強敵,分批鍛煉部隊。

1951年9月12日,空四師再次進駐安東作戰。9月25日至27日三天,敵我雙方展開了規模空前的大機群空戰,25日下午,敵機5批112架混合編隊升空,轟炸清川江橋一帶的交通目标。

新安洲大橋是我軍連接配接前線和後方的咽喉要道,大批軍用物資晝夜不停地通過這裡運往前線,為確定這一交通線的安全,我方友軍出動110架飛機到戰區。

空四師12團1大隊大隊長李永泰率先沖向敵戰鬥轟炸機群,不料,被敵機擊中。在他駕駛着受傷的飛機仍向敵機撲去時,僚機組劉湧新、陳垣奮不顧身與6架F-86纏鬥,劉湧新擊落敵機一架,自己也被敵機咬住,不幸被擊落而壯烈犧牲,他是人民空軍第一個擊落F-86的新飛行員。

李永泰率6機與敵8機空戰,打得難解難分,敵機分成兩股交叉緊迫,連續向我機開火,隊形也亂了,各自為戰。李永泰加大油門爬高到12000米時,才甩掉尾随的敵機,向浪頭機場返航。

受重傷的飛機着陸後,人們發現該機機身、機翼、發動機、起落架、座艙蓋等部位竟有56處彈傷。一位蘇軍飛行員見狀不禁贊歎道:“這哪裡是飛機,簡直是坦克。”自此,李永泰被譽為“空中坦克”。

26~27日,空四師又連續進行了兩天激烈的空戰,志願軍3天内共擊落敵機26架,擊傷8架,使美軍嚴重受挫。

美空軍參謀長範登堡無奈地對記者歎道:“共産黨中國幾乎一夜之間,便成了世界上空軍力量最強大的國家之一。”“戰鬥轟炸機除了扔掉炸彈,四散逃命之外,别無其他辦法。”

随後,美軍被迫決定“戰鬥轟炸機以後不在米格走廊内進行封鎖交通線的活動。”

空四師輪戰8天,與敵機200架以上機群空戰2次,總共空戰10次,擊落敵機26架,擊傷10架。但是,自己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被美軍擊落米格-15型14架,擊傷4架,傷亡頗大。

1951年10月,我空三師開赴安東前線,接替空四師的護衛任務,我們在河北涿縣的空二師,飛行員們個個摩拳擦掌,焦急地期盼輪到我們上陣,好在實戰中考驗自己的本領。

但是,上司說,要我們苦練本領,多學幾句北韓話,仗有的是打的,要耐心等待,總有一天會輪到我們空二師上陣。可是,我心裡有數。飛拉-11能上陣嗎?現在是米格-15吃香,裝備不改變,隻能當教練機用。

空三師進駐安東浪頭機場後,一出場就不同凡響。

1951年11月4日上午。美軍六批128架飛機連續北犯清川江、定州、博川等地區,其中兩批50多架于價川、甯邊方向擔任策應。

我空三師7團由副團長孟進率領,起飛米格-15飛機22架,打擊進犯的美20架戰鬥轟炸機。

對敵攻擊中,三大隊副大隊長趙寶桐駕機闖敵陣,在單機四面受敵情況下果斷開炮,擊落敵機1架。這時,他聽到了三大隊長牟敦康呼叫:“保持空域,繼續戰鬥。”

戰友就在身邊,趙寶桐受到極大鼓舞,一拉機頭,又沖了下去,與兩架F-86展開搏殺,并迅速盯住一架,“咚、咚、咚”一陣猛打,又擊落敵機一架。然後,又一個急躍升,敵機炮彈從他翼下飛過。

由于失速,趙寶桐的飛機突然進入螺旋。趙寶桐沒有驚慌失措,而是鎮靜地緊急改正,他一人擊落敵機兩架,功列前茅。

在整個抗美援朝期間,趙寶桐共擊落敵機9架,創下志願軍飛行員擊落敵機最高紀錄,因他的米格-15飛機上有9個實紅五星,受到金日成、崔庸健的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