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傅恒修傳奇

作者:中原文史

——“紅色真源”系列故事

整理:王漢章

編輯:七台八景

傅恒修傳奇

傅恒修

傅恒修(1921.3—2004.6),中共黨員,離休幹部,先後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建國後的四川剿匪戰鬥和西藏公路建設,經曆大小戰鬥百餘次,多次憑借機智勇敢化險為夷,頗具傳奇色彩。

一、抗日萌芽

傅恒修原籍為鹿邑縣王皮溜鄉傅莊村,自其爺爺始,分家遷到傅莊東北3華裡的陳小寨村。

傅家是村中獨戶,家中富裕,有土地100多畝,全家以種地為生。傅恒修自幼體弱多病,身體瘦小,6歲時被家人送到縣城史圩首東側的城隍廟當道童,取名“禮貴”,期望他在城隍護佑下能平安成長。為表虔誠,家人也在每年夏收麥後給廟裡送去相應的糧食和香火錢。

12歲時,小恒修傳回陳小寨村,被家人送到薛樓村薛秀才處接受開蒙。4年的私塾使他除了接受系統的傳統教育外,也懂得了更多的社會文化知識。其間也學會了犁耧鋤耙、收割垛場等農活。

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争全面爆發。1938年6月1日,鹿邑縣城第一次淪陷。1938年10月,彭雪楓率新四軍豫東遊擊支隊來到鹿邑縣,在城東南10公裡的劉大莊、母閣、李莊、張樓一帶休整。

傅恒修傳奇

劉大莊新四軍留守處

傅莊與這些村子相鄰,新四軍嚴明的紀律,激揚的抗日熱情,親密的軍民關系,給傅恒修留下了深深印象,遂主動參加黨上司的王皮溜抗敵自衛團,積極給遊擊隊支隊籌物捐糧,并要求加入新四軍。此時傅恒修已結婚生子,家人們知道後堅決反對,爺爺和父親看着他再不讓其外出。

二、投軍抗日

1939年4月25日,日寇以一個中隊和僞軍兩個團的兵力,從柘城突襲鹿邑縣城。時任民國縣長魏鳳樓(中共特别黨員)[1]率領抗日部隊與新四軍留守處倉促應戰,在敵衆我寡情況下,我軍不敵,撤出縣城,鹿邑縣第三次淪陷。

日寇占領鹿邑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其暴行再次點燃了傅恒修參軍抗日的激情。當年6月,得知新四軍在永城一帶活動,遂暗自計劃前往投軍。

麥收後的一天,按照往年慣例,傅家派傅恒修和其堂弟給城隍廟送糧,二人推車把糧食送到後,傅恒修将車子留在廟裡,對家人不辭而别,連夜出城北上尋找新四軍。

走到商丘南十字河,傅恒修路遇胡宗南37師一部,當官的看其有文化,就勸他加入部隊。傅恒修想反正是抗日,跟誰還不一樣,遂入伍。不久,随隊到豫西編入37師勤務連。1940年1月,轉入76軍辎重連,3月任關中師管區[2]2團2連文書,駐防陝西渭南、蒲城一帶,負責76軍的兵源補充和新兵訓練。

1941年12月,傅恒修又編入國軍98軍169師補充團,任4連司務長。98軍是當時國軍中一支難得的抗日勁旅,曾多次與八路軍并肩作戰。軍長武士敏,又名武勉之,曾任楊虎城第10師團長,1928年曾駐防鹿邑。

1941年5月,國民黨軍中條山戰敗後西退黃河,唯武士敏率領的第98軍轉戰各地,堅決與八路軍一起在山西抗擊日軍。9月,在山西沁水縣馬頭山與日軍作戰中,98軍受到重創。武士敏頭部重傷,壯烈犧牲[3]。

1942年10月,突圍後的傅恒修來到曾在鹿邑開展抗日工作的魏鳳樓部,任挺進團排長、連長,在河南鞏縣(現鞏義市)一帶守河防,曾随隊數次與日僞軍作戰。1944年魏部在豫西張茅戰敗,傅恒修突圍到河北民團。

1945年10月,傅恒修跟随國民黨新編第8軍軍長高樹勳在邯鄲地區起義,編入民主建國軍4師2團4連任排長。1946年7月,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軍區軍政大學學習,期間加入中國共産黨。

三、戰鬥在鹿邑

1947年,傅恒修在晉冀魯豫軍政大學畢業後,恰遇老上級魏鳳樓。此時魏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豫皖蘇軍區副司令員兼2分區及豫東縱隊司令員,傅恒修遂被任命為鹿邑縣情報站站長,回到了離别8年的家鄉。

此時的鹿邑縣是我黨新開辟的地區,國民黨軍及地方保安隊非常猖狂,雖經豫皖蘇軍區武裝、7縱58團進行棗集圍殲戰、第1次解放鹿邑縣城的戰鬥,但敵強我弱态勢沒有改變。1947年3月,鹿邑縣獨立團建立時,全縣僅有鄲城、吳台、試量、趙村、汲水、虎崗6個區級政權。

傅恒修傳奇

解放戰争時期我黨遊擊隊(資料參考圖)

活捉敵旅長

1947年6月10日,黨上司的鹿邑縣11區成立,傅恒修任區長。此時區隊隻有隊員19人,3支步槍(2支打不響),子彈15發,手榴彈5枚,大砍刀5把,紅纓槍13支。

區隊成立的第2天,得知蔣軍赫鵬舉部副旅長張紹庭返家,為其母親三周年上墳拜祭,帶有1個警衛班,輕機槍1挺,步槍8支,手槍2把。

張紹庭,綽号張胡子,鹿邑城東燕莊人,1931年曾任國民黨鹿邑縣縣長,1932年編入僞25師9支隊任支隊長,打着抗戰招牌,對日軍遊而不擊,卻專門坑害百姓。

據傅恒修在回憶文章中記述:“我們得到消息喜出望外,決定抓住機會吃掉這份送上門的禮物。傍晚,區隊向東繞15裡的大圈子後,在距燕莊僅半裡路停下,迅速作了戰鬥部署。十幾個人悄悄進村,順利接近張家,大門口若無其事的衛兵被我們趕上去幹掉。

闖進大門進入庭院,前院西屋餐桌上杯盤狼藉,一夥人在推杯換盞喝得起勁,我指令4名區隊隊員攜帶5枚炸彈,2支手槍守住二門,其他人埋伏在四周,待打響後呐喊助威。

我和滕學武等4人直奔堂屋,張紹庭和其子正圍桌喝的正興頭上,我們剛到門口他們就發覺了,他兒子看勢頭不對,走到門口說:諸位請坐,喝一杯!邊從腰間撥出盒子槍,滕學武騰地一腳把他手槍踢飛。這家夥又閃身出門,躍上南牆,被滕學武追上前去,抱住雙腿向下一拉,一屁股摔在地上。

張紹庭見勢不妙,故作鎮靜地說:你們是哪一部分,亂七八糟!我們是八路軍,我一邊回答,一邊高聲向外下指令:馬排長指揮外邊部隊,一律不準闖入民宅。其他隊員也喊了起來。

敵人不知來了多少八路軍,後院一班敵人乘機越牆逃跑了。我們就這樣活捉了張胡子。第二天,我們将其送到縣大隊,在上級支援下,在老鴉店召開了公審大會,會後當場将其執行槍決。”

活捉張紹庭後,11區人員擴大到30多人,武器發展到7支步槍,5支手槍。

營子寨分糧

城東營子寨大地主劉洪遠,擁有良田數十頃,囤糧五六萬斤,騾馬成群,衣物家什無數,為富不仁,作惡多端。1947年7月,根據城關區貧民的要求,區委決定把将其囤糧分給貧苦群衆,劉懾于我黨威望不敢不從。

分糧時間預定在7月6日,但在5日中午,突然接到縣委緊急通知,說國民黨鹿邑縣聯防司令謝澄江部和王潤豐團約3千多人從柘城過來。此時2分區部隊及縣獨立團在外地執行作戰任務,縣委要求各區迅速轉移。

傅恒修接到通知後,陷入兩難:饑餓的貧民早已盼着分糧。如果不分,會挫傷人民群衆積極性,喪失對黨的信任,同時會增長地主分子的嚣張氣焰,他們會乘機把糧物賣掉或轉移;如果按原計劃執行,又擔心時間來不及,有遭敵襲擊的危險。

最後,傅恒修根據以往保安團的行軍動速度和做法,決定與敵人搶時間,提前迅速分糧。于是,他連夜召開區隊幹部會,傳達縣委訓示和敵情,通知群衆到營子寨連夜分糧。

6日拂曉,分糧群衆湧向營子寨,傅恒修一邊組織分糧,一邊向鹿邑縣城和柘城方向,派出3批6人偵察敵情。糧食剛分到一半,第一批偵察人員回來報告,敵人已到縣城;8點多鐘,第二批偵察人員報告,敵人已駐下,正在偵察我方情況;11點多鐘,第三批偵察員傳回報告,敵人已向營子寨方向出動。

營子寨距縣城僅6、7裡路程,敵人頃刻就到。傅恒修向群衆宣布:發現敵人,分糧暫時停止,我們要準備打仗去了!

傅恒修讓區隊組織群衆轉移,他帶領4名區隊員向西迎敵。在村西約一裡一片荒涼的墳地隐蔽下來,炎熱的天氣和緊張的心情,區隊員的衣服都被汗水濕透了。敵人慢慢地搜尋過來,當距離約200米時,5人突然開火。

因高粱稞深,敵人摸不清我軍虛實,紛紛卧倒還擊。傅恒修和隊員打過2排子彈後迅速向南撤離。敵人用步機槍墳地射擊一陣後,爬起緩緩前進至墳地處,才知我軍人員已轉移。

傅恒修向南轉移中,發現四羊寨、範橋方向又蹿來400多人的紅槍會,他們在丁莊丁大麻子指揮下正在追趕先撤下的區武裝,雙方距離僅幾百米,情況緊急。

為擺脫危險,傅恒修5人立即朝紅槍會射擊,同時高喊:11區隊到了,活捉丁麻子。此時身後的敵人也追了過來,傅恒修與衆人又迅速向東,邊撤邊喊:紅槍會的弟兄,回頭打11區隊,我們是來幫助你們的。

一番聲東擊西下,紅槍會與謝澄江聯防隊一時敵我難辨,竟不分青紅皂白互相打了起來。傅恒修和11區隊乘機撤出戰鬥安全轉移。

智除惡霸

1948年1月,傅恒修轉任鹿邑縣1區區長。此時,國民黨軍數十萬人正在對我豫皖蘇解放區瘋狂圍剿,新五軍和鹿邑土頑還鄉團到處捕捉我縣區人員,燒殺淫掠,無惡不作。王皮溜劉大莊大地主,聯防隊頭子劉英,人稱:“胎裡壞,活閻王”,區隊欲拔掉這顆毒瘤,但一直苦于沒有機會。

1948年除夕夜,劉家張燈結彩大擺宴席。傅恒修認為劉英會回家過年,就率區隊武裝乘夜突襲,打他個措手不及。區隊剛到劉大莊外圍,劉英聞訊率隊從後門倉皇逃跑。11區隊将劉家包圍起來,得知劉英已逃,把劉家老地主從床下搜出。第二天在村中空場裡召開群衆大會,控訴劉家父子罪行。劉英又率100餘人武裝傳回,雙方展開激戰,敵人火力很強。

敵強我弱,傅恒修親自掩護區隊帶老地主南撤,群衆也在區隊掩護下疏散一空。混戰中,傅恒修發現自己被圍在寨中,一時難以出村。他冷靜的在一個偏僻的院子前停下來,見其大門過道上面是用秫稭編成的頂棚,遂縱身抓住懸梁,隐身頂棚之上,又用雜物垱住洞口。

敵人在村裡搜尋無果,認為區隊已全部撤走,就一個個手提衣物、雞鴨等戰利品開始離去。此時有兩個家夥留在後邊,在通過過道時,一家夥仰頭看浮棚子說:“你說這上邊會不會有東西?”先下手為強,傅恒修“嗖”地飛身跳下,雙腿叉開,兩腳着地,對着倆家夥叭叭兩槍,送他們手拉手去見閻王處報到了。

附近的敵人又折身跑過來,情急中傅恒修雙手抓起敵人身上的鮮血,往自己臉上一抹,朝着跑來的敵人喊道:快追,人朝那邊跑了!敵人遠望着他們已受傷的“弟兄”,又調頭向所指方向追去。傅恒修趁機閃入胡同,避開敵人出村,脫身而去。

區隊員們正在擔心他的安危,看他平安歸來,激動地流着淚把他擁抱起來。不久,區委在張斌營村召開群衆大會,發出布告,把血債累累的老地主槍決了。

義斷翁婿情

傅恒修妻子的娘家是張萬集鄉嶽莊村(今屬鄲城縣)的一個小地主,家有土地500多廟,嶽父叫嶽老華,是國民黨村聯保主任。

1948年初,該村農民協會會長王合疑為嶽老華通風報信,被國民黨聯防隊抓去殺害。嶽老華擔心共産黨不會放過自己,找到傅恒修,讓傅恒修幫他拿主意。傅恒修說:“這麼大的事,我保不了你,你還是到縣上去說吧!”就派人把嶽老華送到縣大隊,後被縣大隊處決(又一說傅恒修将嶽老華送回,走出村外河堤處,乘嶽不備将其槍決)。

1949年2月,得知傅恒修要随16軍南下,其妻帶10歲的兒子傅金亭找到傅恒修處,得知父親已被槍決,氣憤地說:“他找你拿主意,你不幫他,還把他送到縣裡,那還有命嗎?”妻子與他大吵後,連夜和兒子傳回陳小寨。家裡知道後,傅恒修的母親和妹妹日夜看着傅妻,耽心她想不開出現意外。嶽莊親戚也是以記恨傅恒修無情,從此斷往。解放後,傅恒修常教育子女說:“你娘為咱家付出的太多,一定要對她好,照顧好她”。

四、南下川藏

1948年8月,傅恒修任豫皖蘇軍區第2軍分區情報處偵察參謀,跟随處長李子木在鹿邑、商丘、淮陽等地建立聯絡站,收集敵人情報,偵察敵人動向,支援淮海戰役。

1949年2月,根據中央軍委訓示,中原野戰軍(劉鄧大軍)改編為第二野戰軍,以原第1縱隊和豫皖蘇軍區獨立旅等為基礎,在沈丘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軍(隸屬第五兵團),傅恒修随部編入16軍48師142團,任偵察參謀。

傅恒修傳奇

16軍某部官兵合影(攝于1949年11月)

1949年5月,傅恒修任142團通訊連長,随部參加渡江戰役和解放江西的戰鬥。1949年8月,調任五兵團警衛團參謀,随五兵團經邵陽進軍大西南,參加解放貴陽、遵義、畢節、成都的戰役戰鬥和邛崃地區剿匪。

1951年1月,入重慶第2步兵學校參謀隊學習,校長兼政委餘秋裡曾給參謀隊授課,傅恒修努力學習,優良的學習成績給餘秋裡留下深深印象。1984年,因在第2步兵學校學習畢業證丢失,傅恒修找到時任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委副秘書長的餘秋裡将軍,将軍親自安排解放軍院校部,為前去調查的同志出具了傅的學習證明。

1952年7月,傅恒修于第2步校畢業,仼貴州省威甯縣武裝部參謀。

傅恒修傳奇

修建康藏公路

1950年初,為配合解放軍奉命進軍西藏,完成祖國大陸統一的曆史使命,連接配接原西康省雅安至拉薩段的康藏公路(今川藏公路)開始動工。1953年1月,傅恒修調任康藏公路西段築路指揮部秘書兼155團偵察參謀,負責統戰和築路區敵情社情了解。

康藏公路西段指拉薩至工布江巴河橋一段,長約250公裡,由18軍155團,軍直炮兵營和西藏8000餘名民工負責修建。此時由于西藏還沒有進行民主改革,還是通過噶夏舊政府召集民工(烏拉)。因民工從未與我軍接觸過,加之語言不通,對解放軍持懷疑敵對态度。剛到工地,戰士們幫助燒茶,他們不讓,怕下毒,把鍋看管起來。

傅恒修和指揮部工作組,通過西藏政府帶隊官員,向民工宣傳築路意義,我黨民族宗教政策和人民軍隊的宗旨紀律。

指揮部将民工分班編組,每1名戰士負責60名民工,教他們使用修路工具,什麼是坡度、彎道,如何修涵洞、排水溝,徹堡坎。藏族民工笃信喇嘛教,部隊就尊重他們習慣,為念經民工留出時間。修路遇到“神山、神石、神樹”“瑪尼堆”也都先征求他們的意見,或搬運或繞道;工資發放直接把錢或折的實物發到民工手中。開山打眼放炮、危險路段和危險工作全部由部隊施工。

“皮康崖”是工程的最危險區域,海拔5000多米,山上常年積雪,山下激流環繞,當地藏民稱“飛鳥難過皮康崖”。155團攻堅連隊用繩索吊着身體在懸崖絕壁上打眼放炮,硬是在絕壁上鑿出貫通的天路。部隊在“讓高山底頭,叫洪水讓路”的口号聲中,戰勝敵人襲擾,高山缺氧,缺糧嚴寒等困難,于1954年11月27日,在工布江巴河橋與東線築路大軍會師,完成了空前曆史壯舉。毛主席為公路通車題詞“慶賀康藏青藏兩公路通車,鞏固各民族人民的團結,建設祖國”。

在熱烈的慶祝大會上,看着身邊歡騰的人群和籃天下那片聖潔的高原,傅恒修回憶着近兩年築路的日日夜夜,他激動的熱淚盈眶,哭了也笑了。

1956年10月,傅恒修從四川省邛崃縣武裝部轉業,回到鹿邑縣武裝部工作。

1958年,在“反右”運動中被錯劃為右派,下放到陳窪鄉(小鄉)鐘莊大隊勞動。1961年平反,任水利局水利股長。

1968年,在“文革”中被錯劃為反革命,先後在水利局、工商局、磷肥廠工作。“文革”結束後,于1978年仼縣二機廠廠長。1979年平反,恢複名譽。

1981年,先後仼鹿邑縣委黨史辦副主任,公路段段長。1982年,光榮離休。

離休後的傅恒修,繼續發揮餘熱,為老子文化研究開發和建立道教協會等工作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晚年時,傅恒修回望自己曆經磨難的一生,曾提筆寫到:

創業隐山未能忘,索句武平日中長。

三十七年憶往事,白發盈頭神志昂。

喜看今朝萬家樂,遍野樓閣伴婚裝。

若望坎坷七千日,何須佛門慕天堂。

(本文根椐鹿邑縣老區史和傅恒修女兒傳東霞口述整理)

延伸閱讀:

[1]魏鳳樓。1896年出生于西華縣魏營村,早年投馮玉祥部當兵,曾任西北軍第三軍軍長。1938年6月,被準許為中共特别黨員。8月通過統戰關系,任國民黨第二行政區保安副司令兼鹿邑縣長。期間,與張愛萍上司的中共豫東特委、彭雪楓上司的新四軍抗日遊擊支隊,建立了親密無間的戰鬥合作關系。

[2]師管區。1937年,民國政府為貫徹《兵役法施行條例(草案) 》,征募兵員,令各縣成立兵役委員會并設兵役科,具體組織實施征兵事項。1938年為進一步加強征募工作,撤銷兵役委員會,專設軍、師、團管區司令部。1939春,陝西軍管區關中師管區在蒲城設蒲城團管區司令部,駐蒲城縣城隍莊,負責處理潼關、華陰、華縣、渭南、大荔、朝邑、澄城、合陽、韓城、白水、蒲城等縣一切兵役事務,管理在鄉軍人等。

[3]馬頭山戰役。1941年9月下旬,日軍集中主力3萬餘人,将98軍合圍在沁水縣東峪、西峪。武士敏臨危不懼,親臨馬頭山前線,指揮部隊頑強抵抗,浴血奮戰,并多次組織突圍,終因敵人封鎖嚴密,受到嚴重挫折。在突圍中,武士敏被敵人子彈擊中下腭,他高呼:“拼到底,不成功,便成仁!”爾後壯烈犧牲,時年49歲。延安《新華日報》發表專題社論,左權将軍淚書挽聯:

盡忠于民族國家 努力求團結進步 磊落奇才一世 如君有幾

堅持在敵後抗戰 英勇至殺身成仁 感懷将略數年 知己情深

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将沁水縣改為士敏縣,遊擊隊改編為士敏大隊,後為士敏獨立團。國民政府發褒揚令,晉升其為陸軍上将。

傅恒修照片資料:

傅恒修傳奇

1980年代,傅恒修在劉國權烈士追悼會上

傅恒修傳奇

1980年代,傅恒修與鹿邑傳奇縣長張笑南妹妹張明英(右一)在一起

傅恒修傳奇

參加鹿邑縣政協建立大會(三排右數第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