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種情況下 不能放棄雲計算! | David Hansson

兩種情況下 不能放棄雲計算! | David Hansson

撰文:DAVID HEINEMEIER HANSSON

綜合編輯:宇婷 @ TO B新勢力、B Impact主理人

在 David Heinemeier Hansson 撰寫的關于離開雲計算的思考中,他特别在開盤提到了兩個情況是不能離開雲計算的。一種是流量極低;一種是複雜不均衡。而真正的大模型時代,一旦用上真正的 AI 大模型,可能不均衡的,隻有用公共雲,才能效益最大化。‍‍‍‍‍‍‍‍‍‍‍‍‍

王堅博士曾經在書中舉了一個很細節的例子。一本翻譯成中文的書叫做《資料分析競争法》,書的英文名字是: Competing on Analytics,而不是Competing on Analysis,差別在于,Analytics是指分析學,這是一套分析方法,涵蓋了資料怎麼得來,怎麼分析,怎麼使用的整個過程。以媒體為例,分析資料,是你去分析讀者喜歡什麼樣的視角效果,加以改進,但這是傳統的資料分析。線上的資料時代的分析是,使用者看到的是實時的比對其喜好的實時内容。這是線上的資料分析。前者的分析停留在用資料反映使用者,線上更重要的是給使用者回報。線上是未來。雲計算的終局是資料線上。‍

當然我們承認并不是所有企業級客戶的當下都适合使用雲計算,經濟和效率是最重要的。比如,David Heinemeier Hansson 寫的文章。作為37signals的聯合所有者和首席技術官,建立了Basecamp和HEY。建立了Ruby on Rails。著有REWORK,It Doesn't Have to Be Crazy at Work 和 REMOTE。賽車手。反壟斷倡導者與大型科技壟斷公司抗争。

37signals是一家私人控股的網絡應用公司,曾被《連線》雜志評出2008年十大最值得關注創業公司。37Signals在web應用業界可謂是鼎鼎大名了,不僅僅有BaseCamp、Highrise、Backpack、Campfire等知名産品,同時還衍生出一本Web創業公司的經典書籍《Getting Real》、《ReWork》(成為Amazon書店排行榜第一名)。

宇婷認為,雲計算是未來的趨勢,特别是在國内,是以我整理了這篇文章的原文翻譯。‍‍‍‍‍‍‍

真正的公有雲最終是一種價格普惠到人人皆可使用的服務,以及打破了中國企業之間彼此不信任彼此的産品,讓大、中小創業公司皆願意使用的服務。特别是今天還很弱小但處于某個角落在創新的中小企業。

作為To B自媒體,我的一個工作也是見證中國軟體企業上雲。中國軟體一直做不起來,核心是缺乏與使用者互動、持續互動,基礎軟體上雲才有發展産品的機會。對比美國,雲計算對中國軟體業的改變更大。

雲計算時代的進展,包含了,我們所有人對于公有雲、資料線上、資料規模的疊代認知。

包含了,廠商們在技術和商業模式上的進化。

也包含了曲折,與國際廠商的利潤差距、軟體安全問題、遠端需求降低削弱雲服務使用量、客戶不确定性等等。

更包含了AI時代的新機遇,比如在IaaS和PaaS服務基礎上形成新的model as a service模式;比如釘釘等在軟體互動層面的智能化。

我們每一個人在技術和時代的潮流面前,都是一朵小水花。既理想主義也充滿質疑。

David Heinemeier Hansson 有着反壟斷的價值觀,并且所從事的工作與“下雲”有關,但他仍舊中立地寫到在什麼情況下是不能“下雲”的。是以這個上雲和下雲的決定權,要真正的企業級客戶自己判斷。

本文無廣告。感謝 Notion 翻譯。‍‍

這是關于未來的思考。

以下為翻譯:‍‍‍‍‍‍‍‍‍‍‍‍‍‍

Basecamp在雲端上已經運作了超過十年的時間,在兩年前推出的HEY也一直在雲端運作。我們曾在亞馬遜和谷歌的雲端上運作過,也曾在裸機虛拟機和Kubernetes上運作過。我們見識了雲端所能提供的一切,并嘗試了其中大部分。現在是時候得出結論了:對于像我們這樣具有穩定增長的中型公司來說,租用計算機(大部分情況下)不劃算。降低複雜性所帶來的節省從未實作。是以,我們正在制定離開雲端的計劃。

雲端在兩個極端情況下表現出色,而我們隻與其中一個極端相關。第一個極端是當您的應用程式非常簡單且流量很低,通過使用完全托管的服務來降低複雜性确實能夠節省成本。這是Heroku鋪就的道路,也是Render等其他服務商所追随的道路。當您沒有客戶時,這是一個絕佳的起點,即使在您開始擁有一些客戶後,它仍能推動您的業務發展。(然後,一旦使用量激增,賬單飙升到天際線上時,您可能會面臨一個好問題,但這是一個合理的權衡。)

第二個極端是當您的負載非常不規則時。當您的使用量出現劇烈波動或巨大峰值時。當基線隻是您最大需求的一小部分時。或者當您不知道您需要十台伺服器還是一百台時。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什麼比雲端更好了,就像我們在推出HEY時學到的那樣,突然有30萬使用者在三周内注冊嘗試我們的服務,而我們的預測是六個月内有3萬使用者。

但是這兩個條件都不适用于我們今天。對于Basecamp來說從來都不适用。然而,通過繼續在雲端營運,我們正在支付一些時候幾乎荒謬的高額費用,以便應對可能出現的情況。這就像在您不住在斷層附近的地方為地震保險支付您房屋價值的四分之一一樣。是的,當發生地震時,如果兩個州之外的地震震開地面,使您的房屋基礎破裂,您可能會很高興擁有地震保險,但這并不感覺成比例,對嗎?

讓我們以HEY為例。我們每年為來自亞馬遜的資料庫(RDS)和搜尋(ES)服務支付超過50萬美元。是的,當您為數以萬計的客戶處理電子郵件時,确實有大量資料需要分析和存儲,但我仍然認為這相當荒謬。您知道使用每年50萬美元的預算可以購買多少強大的伺服器嗎?

而雲端一直以來的論點是:當然,您必須管理這些機器!雲端要簡單得多!節省下來的成本都将展現在勞動力成本上!但事實并非如此。任何認為在雲端運作像HEY或Basecamp這樣的重要服務是“簡單”的人顯然從未嘗試過。有些事情更簡單,其他事情更複雜,但總的來說,我還沒有聽說過我們這樣規模的組織能夠顯著縮小營運團隊,隻是因為他們轉向了雲端。

然而,這确實是一次出色的營銷政策。使用“您也不運作自己的發電廠,對嗎?”或“基礎設施服務真的是您的核心競争力嗎?”等類比進行推銷。然後,再塗上一層厚厚的新鮮塗料,雲端就發出了如此耀眼的光芒,隻有保守派才會考慮在其陰影下運作自己的伺服器。

與此同時,尤其是亞馬遜正在以非常高的利潤出租伺服器。盡管在未來的容量和新服務方面進行了大量投資,AWS的利潤率幾乎達到30%(在622億美元的收入中獲得185億美元的利潤)。現在,“該公司表示計劃将其伺服器的使用壽命從四年延長到五年,将網絡裝置的使用壽命從五年延長到六年”,這個利潤率注定會飙升。

這沒問題!從别人那裡租用計算機肯定是很昂貴的。但從來沒有以這些術語來展示。雲端被宣傳為按需計算,聽起來充滿未來感和酷炫,并不像一種平凡的“租用計算機”那麼的實際,盡管它主要就是這樣。

但這不僅僅是成本問題。這還涉及我們希望在未來經營的網際網路類型。在我看來,這個被分散的奇迹現在主要在少數幾家大型公司擁有的計算機上運作,這實在是相當悲哀。如果AWS的主要區域之一出現故障,似乎一半以上的網際網路将随之當機。這不是DARPA設計的目标!

是以,我認為我們在37signals有責任與主流背道而馳。我們的商業模式與擁有硬體并在多年内攤銷非常相容。我們的增長趨勢基本可預測。我們擁有專業人員,他們可以像管理亞馬遜或谷歌的機器一樣發揮他們的才能。我認為還有很多其他公司也處于類似的境地。

但在我們更廣泛地駛向成本更低、去中心化的海岸之前,我們需要将集體讨論的舵轉向遠離關于運作自己的發電廠的雲服務營銷胡說八道。直到最近,每個人都在運作自己的伺服器,而且雲端所帶來的工具進展在您自己的機器上也是可用的。不要讓根深蒂固的雲端利益讓您相信運作您自己的設定太複雜了。每個人,連他們的狗都這樣做,以使網際網路能夠揚帆起航,而且自那時以來,事情隻變得更容易了。

是時候驅散雲霧,讓網際網路照耀出來了。想了解更多關于我們離開雲端的方式、原因和時間?請檢視REWORK播客的離開雲端一集,我在該集中與我們的營運總監Eron和主持人Kimberly一起讨論了所有這些内容。(感興趣的中國讀者可以自己跳轉這一播客)

原文連結:

https://world.hey.com/dhh/why-we-re-leaving-the-cloud-654b47e0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