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任秉鈞:事變的結束——伊克昭盟“三·二六”事變(下)

作者:文史資料工作室

伊克昭盟“三·二六”事變(下)

任秉鈞

(三)事變的結束

任秉鈞:事變的結束——伊克昭盟“三·二六”事變(下)
任秉鈞:事變的結束——伊克昭盟“三·二六”事變(下)
任秉鈞:事變的結束——伊克昭盟“三·二六”事變(下)

由以上事實不難看出,伊盟“三·二六”事變。是陳長捷在國民黨反動派反共高潮中策劃發動的。

他們原想配合全國反共形勢,在伊盟制造事變,從北面威脅陝甘甯邊區。

由于全國反共高潮被打退,伊盟事變也就不得不結束了。事變能夠在幾個月内結束,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共産黨堅持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支援了蒙民的反對壓迫的武裝鬥争。據我所知,一九三八年春季,黨曾派趙通儒同志數次和沙王聯系。

一九三八年秋季,當沙王赴重慶經過延安時,黨曾熱情招待,并對他說明黨的民族政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使他對黨有了初步的認識。

是以,在“三·二六”事變後,他就毅然奔赴邊區附近——烏審旗南部章高圖、石邊廟二處,與黨往來。在沙王退至邊區附近以後,深受黨的支援和照顧,給保安隊補充了彈藥、服裝和給養,對沙王贈送了生活用品。

并派張旅長、曹開誠二同志經常與沙王聯系,講述黨的各種政策,這對沙王和蒙民是有力的支援,對國民黨反動派和陳長捷是一個沉重打擊,結束使事變很迅速地結束了。

第二,國民黨中央被迫采取威脅利誘辦法,迫使沙王回了劄薩克旗。

當沙王到了烏審旗後,傅作義就以“綏蒙自治指導長官”的名義,停止了沙王的綏境蒙政會委員長和伊盟盟長的職務,另委圖王代理。這很顯然的是支援陳長捷分裂蒙古上層的毒辣手段。以後由于事變程序對他們不利,這才不得不另行采取威脅利誘的辦法。

傅作義調任秉鈞、康濟民到陝壩詢問事變詳情,又令胡鳳山、經革陳到陝壩開會,商議解決辦法。

他當時曾宣布說:“我們要盡力促使沙王回來,我已派徐某到鄂托克旗阿拉廟就近聯系。他如逾期不歸,我們便和他斷絕關系。”同時,胡宗南也派進階參謀連鐘山駐在阿拉廟,極力拉攏沙王傳回劄薩克旗。

這就使沙王的鬥争決心開始發生動搖。以後由于全國的進步人士和蒙古人民的一緻反對,國民黨中央不得不于十月初旬,一面下令撤了陳長捷的伊盟警備總司令職務,并宣布停止開墾伊金霍洛的“禁地”、各旗的腦包地、部分廟地和沙王的祖墳地。

一面不得不于十二月間(陰曆十一月十九日)派國民黨軍事委員會辦公廳主任姚琮、蒙藏委員會蒙事處處長楚明善和傅作義到劄薩克旗慰問沙王,贈送禮品。

以後經過互相折沖,國民黨中央于一九四四年二月間恢複了沙王的綏境蒙政會委員長和伊盟盟長的職務,但另加罪于鄂齊爾巴圖和老瑞二人,撤除了鄂齊爾巴圖的劄薩克旗西協理職務,誘殺了老瑞。至此,震動一時的“三·二六”事變,算是結束了。

第三,伊盟各旗準備不足,劄薩克旗保安隊日久思歸。事變以前,沙王本曾在一九四二年冬季,借祭成吉思汗陵的機會,對武裝抗墾作過布置,但是由于事變的時間提前月餘爆發,是以,使各旗的部隊集合未能完成,一切準備尚未就緒。

在劄薩克旗首先發動以後,陳長捷、馬占山及其他雜牌軍隊監視更嚴,緻使多數旗沒有行動起來。

隻有烏審旗于四月中旬發動起來,殺死國民黨反動派走狗特務等數十人,并消滅僞二十六師一營左右。從烏審旗的北境直至南界,廣泛展開遊擊戰,戰鬥月餘,就使二十六師疲憊不堪。

事變以後,該師師長何文鼎曾對人說:“這種戰鬥,進無可取,退無可守,占了烏審旗的王府,也不能解決問題。”言下不勝苦惱。

鄂托克旗雖已準備完畢,正拟發動,但是沙王派員制止,不令再動。其原因是沙王鑒于劄薩克旗損失甚重,不願讓其他旗再遭損失。

是以除劄薩克、烏審兩旗外,其他各旗都未動。結果不能集中更大的力量,不能展開更廣泛的鬥争,一遇國民黨中央的欺騙,便會停止戰鬥,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劄薩克旗保安隊的官兵,因久别家鄉,大部思歸,一聽到國民黨中央把陳長捷撤職并停止開墾“禁地”,認為鬥争已獲勝利,願早日結束。

總之,伊盟“三·二六”事變,是陳長捷一手造成的。他原來企圖用屠殺辦法,威脅沙王,壓服蒙民,以達到他開墾荒地、實行法西斯反動統治的目的。

不想劄薩克旗保安隊隻有四百二十餘名,烏審旗保安隊亦沒超過五百餘名,便抗擊住騎七師、二十六師五千餘衆。

時間經過半年以上,地區縱橫數百餘裡。保安隊裝備雖差,但一緻反對開墾,敵忾同仇,鬥志昂揚,而且地形熟悉,射擊準确。是以就能夠以少敵衆,擊敗了陳長捷的反動軍隊。

這是陳長捷始料所不及的。可惜這次事變,在軍事上未能準備完善,而封建王公意志又不堅定,以緻未能進一步給予反動勢力以殲滅性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