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涉嫌違法!當心掃碼背後的安全隐患

作者:環球網

來源:央視一套

日常生活中,購物、點餐、停車繳費等幾乎都會用到手機掃碼支付,不僅友善了消費者,也降低了經營者的人力成本。但這是否會造成使用者個人資訊洩露,以緻不法分子趁虛而入呢?一起了解掃碼背後的安全隐患↓

商家誘導掃碼消費問題較為普遍

超範圍索取個人資訊涉嫌違法

總台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商家強制或誘導掃碼消費的問題較為普遍,即使消費者已經在店内,也會被索取一些不必要的個人資訊。如掃碼後,可以看到小程式的隐私保護指引,它首先要收集位置,然後會收集剪貼闆、方向傳感器、磁場傳感器、頭像等個人資訊。

很多消費者在掃碼消費的選擇上,往往處于被動地位。很多時候,即使消費者閱讀了相關的“隐私政策”說明,也知曉會被索取個人資訊,但大家隻能選擇同意,否則就得放棄購買相關的商品。

據專家介紹,商家推行掃碼消費的目的是鎖定會員,為二次營銷累計顧客和消費資料,同時可以節約人工、優化商業流程。但這種行為往往忽視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和知情權,而且超範圍索取個人資訊的行為涉嫌違法。

據了解,2021年11月1日施行的個人資訊保護法明确規定,收集個人資訊,應當限于實作處理目的的最小範圍,不得過度收集個人資訊;而且,個人資訊處理者不得以個人不同意處理其個人資訊或者撤回同意為由,拒絕提供産品或者服務。

涉嫌違法!當心掃碼背後的安全隐患

網絡安全專家介紹,掃碼消費的同時也存在一定隐患。“有一些人把惡意的二維碼嵌在比較誘惑的地方,比如說領取紅包等,掃後打開的可能是一個網站,會要求你填身份證号、銀行卡号等資訊,那麼你的錢可能就被轉走了。”

被強制掃碼點餐

消費者将商家起訴至法院

據了解,目前竊取、售賣個人資訊,實施電信網絡詐騙已經成為一條黑灰産業鍊,公民個人資訊洩露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對于消費者來說,遇到強制掃碼的情形該怎麼辦?在四川德陽,消費者羅某在面對自己的個人資訊被強制索取時,将商家告上了法庭。

2022年5月,羅某到某火鍋店就餐,服務員以“須關注商家公衆号”為由,拒不提供紙質菜單,并要求羅某通過掃碼點餐,強制收集其個人資訊。羅某認為,該火鍋店的行為既不合法、也不正當,更無必要,侵犯了原告個人資訊,故将商家訴至法院,要求火鍋店删除個人資訊,賠禮道歉。接到起訴後,法院對此進行了審理。

涉嫌違法!當心掃碼背後的安全隐患

法院經審理認為,羅某到火鍋店就餐,并無必要提供手機号、生日、姓名、地理位置、通訊錄等與餐飲消費無關的資訊。法院判決餐廳停止侵權,于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内删除擷取的羅某的個人資訊。

掃碼有禮?小心有詐!

除了強制掃碼,掃碼送水杯、掃碼有禮等也成為頻繁出現的一種詐騙形式。詐騙分子利用一些人好奇的心理,在免費送的禮物上印有二維碼,通過誘導掃碼實施詐騙。

2022年12月,江蘇常州的小程收到一個來自陌生寄件人的快遞,裡面是一隻水杯,杯身印有二維碼。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小程掃描了二維碼,随後被加入一個聲稱是“某團商家”的福利群。

涉嫌違法!當心掃碼背後的安全隐患

一開始,小程确實通過所謂“做任務”賺到了300多元。小程以為有利可圖,連續投入了近17萬元,直到朋友提醒才意識到被騙,于是立刻報警。

常州警方根據線索,在浙江義烏将犯罪嫌疑人周某甲等人抓獲。經查,2022年11月底,周某甲購買了大量個人資訊,并讓水杯廠家定制印有二維碼的水杯,再按照名單寄出,進而對收貨人實施詐騙。

最終,經法院審理,周某甲因侵犯公民個人資訊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并處罰金人民币30萬元。

各地開展綜合治理

規範掃碼消費服務

針對目前強制掃碼消費的亂象,北京、上海等地網信辦會同相關主管部門展開了一系列綜合治理行動,并出台了相關的政策來規範掃碼消費服務。

據了解,今年8月底北京市網信辦制定并釋出了《北京市掃碼消費服務違規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資訊案例解析及合規指引》,其中對于強制或誘導消費者關注公衆号、強制消費者提供與功能無關的個人資訊、違規向第三方提供消費者個人資訊等6類違規問題進行了規範。

涉嫌違法!當心掃碼背後的安全隐患

上海嘉定一家購物中心,推出了最新的“純淨版”停車碼。消費者掃碼後,隻需要綁定車牌、查詢車費、完成支付這3個步驟。

涉嫌違法!當心掃碼背後的安全隐患

據了解,目前上海市網信辦将重點聚焦餐飲門店、停車掃碼、少兒教育訓練、商超購物、理财小貸、房産中介、汽車4S店、租借充電器等8個消費領域,接下來将針對這些領域持續開展集中治理。

來源:CCTV-1《晚間新聞》、《新聞直播間》、央視新聞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