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光标為何現在沒聲音了?

作者:生魚片zm9P

慈善在詞典中的釋義是,對人關懷,富有同情心。微信朋友圈裡的水滴籌,同學同僚生病後的募捐,災難爆發時來自全國各地的捐款,在這個向來提倡“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國家,億萬中國人都曾以不同的方式做着自己的慈善。

可在擁有文化積澱與人口基數的中國,慈善業卻顯得混亂甚至一度陷入輿論的漩渦,做慈善竟漸漸成了富豪們諱莫如深的東西。即便是曾經号稱“中國首善”的陳光标現在也沒了聲音,而窦文濤對慈善的評論引發了人們對中國慈善業的思考。

隐身的“首善”

在今天提到陳光标,很多人可能會一頭霧水,對00後來講,更是一個無比陌生的名字。但陳光标卻實實在在地影響了中國慈善業數年的時間。曾經風光無限的“首富”在今天卻顯得格外得低調。

陳光标第一次被全國廣泛知曉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國的西南部撕裂開一道巨大的傷口,伴随着“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口号,下至普通百姓,上至大型企業,全國各地的人開始參與縫合這道傷口。

當時有這樣兩則報道,“60輛大型機械,120人的隊伍,30個小時星夜兼程千裡馳援汶川。”“你是有良知、有靈魂、有道德、有感情、心系災區的企業家,我向你表示緻敬。”,前者是媒體的報道,後者是溫總理對陳光标的評價。

在汶川地震期間,陳光标以千裡馳援汶川被各大媒體争相報道,而受到溫總理的肯定更是為他賺足了口碑,大善人的形象也徹底在全國人心中立了起來。此後,陳光标的慈善之路開始更加的“瘋狂”。

用瘋狂來形容陳光标的慈善是不為過的。10年用三千多萬元搭建“錢牆”來宣傳自己做慈善;12年将兩億多人民币堆成山聲稱以此鼓勵中國青少年發明創新;14年在《紐約時報》刊登整版廣告大力宣傳自己将在美國做慈善……

不同于現在很多億萬富翁地低調行事,高調一直以來都是陳光标做慈善最鮮明的特征,搭錢牆、堆錢山、登報紙為自己的慈善做宣傳,也是以陳光标的名字一直活躍在各個媒體和報紙上。

而這份高調給了陳光标足夠的知名度,而他胸懷天下、回報社會的形象一度牢牢地樹立在人們心中。可也正是這種高調,使得群衆開始對這個舉着喇叭做慈善的人漸漸産生了反感。

随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質疑的聲音,剛開始聲稱無所謂的陳光标,在一波又一波的攻勢下,終于低調起來。

這個曾經的“首富”從高舉旗幟生怕别人不知道到現在幾乎“隐身”,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過分高調的行事風格,在質疑的聲浪下,陳光标大善人的人設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而這也引申出了問題,一如窦文濤所言,被搞後沒人敢捐錢慈善了。

變了味的慈善

對陳光标的質疑,最先開始于對他過分高調的行事風格的批評指責,但随着事态的發展和陳光标依舊我行我素的行事風格,這個“大善人”的人設也開始遭到了質疑。

受捐機關不存在,捐獻項目未落實,千裡馳援也隻是擺拍作秀,輿論的矛頭指向了陳光标,而作假與假慈善成為了攻擊最為猛烈的點。媒體報紙上刊登的調查記錄、證據讓陳光标陷入了艱難的境地。

到今天關于真假慈善的風波已經平息,陳光标也已經偃旗息鼓開始專心做起了自己的企業管理,先放下已經一地雞毛的真假慈善不談,陳光标的身上确有諸多疑點,而其高調的行事風格像是已經把慈善當作了自己的事業在經營。

一邊在大張旗鼓的砸錢做慈善,一邊又在自己新的産業上抛頭露面,值得注意的是,陳光标在宣傳自己的産業上,常常拿來作為宣傳噱頭的,正是自己“大善人”的身份,這種高調,不得不讓人懷疑是在利用慈善為來收獲自己想要的名和利。

12年陳光标聲稱自己将會在北上廣設立專賣店售賣新鮮空氣,每瓶的售價在4到5元。在今天看來,售賣空氣像是在嘩衆取寵,但仔細研究會發現,陳光标宣布售賣新鮮空氣的時機正處在幾次大張旗鼓的慈善之後。

類似的,陳光标曾跨行業做過許多産品,從涼茶到減肥,相似的是,産品的宣傳總是會着重強調陳光标本身做慈善的善人身份。

慈善像是陳光标做生意的資本,利用慈善帶來的名望來擷取更大的收益,當慈善變了味道,它所帶來的令人敬仰的神聖的光環也自然會消退。在陳光标之外,中國慈善界的争議似乎從來沒有停止過。

紅十字會作為國家級的慈善組織,曾經郭美美事件的爆出使之陷入口誅筆伐的聲讨中,而在疫情期間武漢紅十字的行為以及含糊其辭的解釋更是引起了軒然大波,到今天,如窦文濤所言“沒人敢捐錢慈善了”,本該純粹無暇的慈善在中國卻蒙上了一層陰影。

郭美美

回歸最純粹的沖動

“施恩不圖報,圖報非君子。”這是古代中國人的慈善觀念,陳光标在拿着錢想要給台灣群眾時,台灣人也是這樣告訴他的。筆者認為,慈善,不過是最純粹的沖動,而沖動本身是從來不會因為外部利益的幹擾而開始或中斷的。

慈善是實作個人追求的沖動。往小了說,慈善終歸是個人的舉動,而是否做慈善最終也是個人的選擇。

抗戰老兵數年如一日地撿空瓶兒換錢,最後将積攢的幾萬元盡數捐給災區。類似的新聞還有很多,從古代對兼濟天下的推崇到現代雷鋒精神的推廣,樂善好施向來是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傳統,做慈善也成了無數人實作個人追求的途徑。

最簡單直接的展現,普通群眾會自發地為災區捐款捐物,在抗疫期間,更有許多人自告奮勇開着卡車逆行前往災區送上生活物資。是以說,做慈善是自古以來中國人對實作個人追求的沖動,在今天的慈善界,這種最純粹的沖動顯得彌足珍貴。

慈善是對承擔社會責任的沖動。普通百姓向災區捐款捐物也叫慈善,而個體的這種行為大都是自發且不求回報的,這裡不做過多讨論。在較大層面的慈善,主要集中在事業有成的企業家身上。

作為新的“中國首善”,玻璃大王曹德旺在做慈善上也是不遺餘力的,但與陳光标不同,曹德旺的慈善對自己、對慈善機構更加嚴格,也更加透明。10年西南大旱,曹德旺通過中國扶貧基金會向災區捐款兩億元,沒有草率地捐錢走人,曹德旺堅持參與了捐款的監督。

最終在由曹氏父子組成的監督委員會監管下,這筆善款真正落實到了災區群衆中去。回顧曹德旺的成功史,既有自己膽大心細的決策,又離不開國家政策上的扶持。

也是以,在取得巨大成功後的曹德旺才會迫不及待地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而這就是做慈善需要的最純粹的沖動。反哺社會、回報社會,成功的企業家做慈善,最初的願景都應當是這八個字,在國家政策資源哺育下成長的企業家,也應當有着這種承擔社會責任的沖動。

陳光标已經淡出人們的視線,郭美美的聲音也漸漸被人們抛到腦後,慈善界的整頓與重新開機仍舊值得人們的思考,在這個沒人敢捐錢搞慈善的時候,也許回歸最純粹的沖動,才能喚起人們對慈善原本的期待。

陳光标為何現在沒聲音了?
陳光标為何現在沒聲音了?
陳光标為何現在沒聲音了?
陳光标為何現在沒聲音了?
陳光标為何現在沒聲音了?
陳光标為何現在沒聲音了?
陳光标為何現在沒聲音了?
陳光标為何現在沒聲音了?
陳光标為何現在沒聲音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