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印度再出手,40家中國光伏企業被查?涉嫌偷稅漏稅?真相來了

印度再出手,40家中國光伏企業被查?涉嫌偷稅漏稅?真相來了

近期,一則“印度所得稅部門正在對大約40家中國光伏企業進行調查,理由是涉嫌逃稅”的新聞不胫而走!

消息在網上釋出後,開始在國内持續發酵。10月26日,據國内知名媒體報道,有業内知情人士稱:“确有此事,實際已經持續将近一個月的時間。國内相關光伏企業以協助調查和接受問詢為主,沒有涉及抓人,目前還沒有出調查結果,相關企業的新能源業務都仍在正常開展,未受到影響。”

對此,記者聯系了多名光伏業内人士,有業内人士向記者表示,“确有此事,但有哪些企業不确定,但好像很多都有被問話和調查,問完就回來了,很簡單。印度目的就是巨額罰款,他們之前對待歐美也是這麼幹的,狠。”

記者随後也聯系了多家光伏企業,其中,有兩家企業回複記者目前在印度沒有光伏業務,也沒有收到相關調查請求。另有兩家企業對記者分别表示,不太了解情況和沒聽說過這個事情。

業内人士及多家光伏企業回應

據公開資訊顯示,外媒報道稱,印度所得稅部門正在對中國主流40家光伏企業進行調查,調查理由為涉嫌逃稅,調查範圍涵蓋公司及其印度的經銷商。

記者查詢發現,網上有自媒體爆料,此次調查涉及對中國光伏企業的業務營運、交易、發票和政策進行深入檢查,以确定他們的常設機構(PE)位置。

當國外企業通過常設機構在印度開展業務時,可能需要就在印度境内産生利潤納稅。然而,如果沒有常設機構就被視為沒有收入産生,在印度就沒有納稅義務。

該自媒體文章還稱,有一位知情人士指出,“因為這些中國公司在印度有員工和辦事處,但計費卻不在印度進行。”

印度對中國主流40家光伏企業調查的這一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便在網上發酵起來,國内财經媒體開始對此關注起來。

記者注意到,10月26日,有業内知情人士回複了第一财經記者,“确有此事,實際已經持續将近一個月的時間。國内相關光伏企業以協助調查和接受問詢為主,沒有涉及抓人,目前還沒有出調查結果,相關企業的新能源業務都仍在正常開展,未受到影響。”

為進一步了解此事,記者聯系了多名光伏業内人士,有業内人士向記者表示,“确有此事,但至于是哪些企業不确定,但好像很多企業都有被問話和調查,問完就回來了,很簡單。印度目的就是巨額罰款,他們之前對待歐美也是這麼幹的,狠。”

記者随後也聯系了多家光伏企業,有兩家企業回複記者目前在印度沒有光伏業務,也沒有收到相關調查請求。其中,一名頭部光伏企業高管告訴《華夏時報》記者,近兩年他們沒有在印度做業務,中國元件在該國家要交高額的關稅,是以沒做。

同時,記者也求證了自媒體文中涉及到的光伏企業,有一家頭部企業向記者表示,不太了解情況;另外一家頭部企業稱之前沒聽說過這個事情。

金辰股份常務副總裁祁海珅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這件事情也沒必要恐慌,因為中國的光伏企業大部分都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治理和财稅都很規範。

國際貿易壁壘确有擡頭現象

實際上,國際貿易壁壘确實有擡頭的迹象。

有分析師指出,歐美、印度制定了各種各樣的政策,來增加貿易壁壘,有超過15個國家和地區存在貿易壁壘或者本地制造激勵的措施,其中40%以上政策是在2019年啟動的。

此前,商務部貿易救濟調查局調查副專員王振富也提到過,“全球光伏貿易良好發展的同時,風險挑戰也前所未有。”

印度方面,這幾年也對中國出口到印度的光伏産品采取了一系列的貿易壁壘措施。

2018年7月,印度财政部釋出終裁征稅令,決定對中國、馬來西亞及發達國家進入該國的太陽能光伏産品(包括晶體矽電池及元件和薄膜電池及元件)征收為期兩年的保障措施稅。

2020年,印度調查機關作出終裁,決定将保障措施延長一年,對從中國、泰國和越南進口的涉案産品征收保障措施稅。稅率方面,2020年7月30日至2021年1月29日征收14.90%;2021年1月30日至2021年7月29日征收14.50%。

2021年5月15日,印度商工部釋出公告,應印度太陽能電池制造商協會(ISMA)的申請,對原産于或進口自中國、越南和泰國的光伏産品發起反傾銷調查。這是印度第三次對華光伏産品發起的反傾銷調查。

2022年4月開始,印度對進口的光伏元件及太陽能電池片分别征收40%和25%的基本關稅。

直到2022年11月,印度商業和工業部公告稱,應申請人送出的終止調查申請,決定終止對原産于或進口自中國、泰國和越南的光伏電池及元件的反傾銷調查。

事實上,不僅印度,歐美其實也采取過類似的動作,早在 2012 年9月的時候,歐盟宣布對中國光伏産品發起反傾銷調查。

今年6月,有傳聞稱中國光伏企業高管在前往德國參加2023年慕尼黑國際太陽能技術博覽會被帶走調查消息,也轟動一時。

不斷增加的貿易壁壘、有利可圖的生産補貼及支援性的地方政策,增加了印度、歐洲、東南亞以及美國的生産,但實際上去年,絕大部分産量增加還是在中國。

業内人士:印度對中國光伏行業又愛又恨

祁海珅進一步指出,光伏企業是中國一個亮麗的名片,在世界上也是很有産業優勢的,印度對中國的光伏産業應該說一直是又愛又恨,印度在打造自己的光伏産業鍊和生态圈,但又離不開中國的光伏行業。目前來看,印度和中國的光伏産業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他認為,短期内,印度的光伏企業對于中國光伏材料、先進技術、裝置的依賴性還是有,是擺脫不了中國光伏企業的,因為中國光伏企業的全産業鍊優勢,包括綜合成本效益和産品的先進性等,在全世界都是比較領先,印度企業和印度政府這種行為,是為了保護印度本土的一些光伏企業。

有市場人士表示,印度本土的産能滞後,需要進口來填補缺口。印度政府資料顯示,2021年至2022年,印度進口了價值30億美元的光伏闆,其中92%來自中國。

據公開報道,印度國内有一些聲音認為,過度依賴進口不僅導緻光伏産業成本上升,對印度能源安全也構成威脅。為此,印度選擇對中國光伏闆下手。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光伏産業在全球範圍内都是一個快速發展的産業,各國都在加大投入力度。中國是光伏産業的大國之一,其主流企業被調查可能會對産業發展和企業形象産生一定的影響。

不過,他也指出,如果這些企業确實存在逃稅行為,那麼這将會對企業的聲譽和形象産生負面影響。同時,如果調查結果屬實,這些企業還可能面臨罰款和其他法律後果。

新金融專家、經濟學家餘豐慧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印度對光伏企業的調查會對中印之間的經貿關系産生一定的影響。光伏企業是中印兩國經貿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印度來說,調查中國光伏企業會被視為一種貿易保護主義的措施,是以需要謹慎處理。

專家們普遍認為,對于中國光伏企業來說,應積極應對調查,配合印度所得稅部門的調查工作。同時,應該加強自身的合規管理,確定企業的經營行為合法合規,以避免類似問題的再次發生。

對于這一事件,專家還提醒大家要客觀冷靜看待,持續關注。光伏産業發展前景仍然廣闊,企業要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和國際規則。同時,中印兩國需要在經貿合作方面加強溝通與合作,共同推動兩國經濟的發展。

責任編輯:張子鵬 主編:張豫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