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位院士兩個月内相繼離世,娛樂圈八卦卻淹沒了他們的死訊

作者:今史獨唱

最近的熱搜上鋪天蓋地都是娛樂圈的離婚消息,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前幾天我們又痛失了一位國之巨匠。

在重陽節這天,中科院傳來一則讓人悲傷的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樂同志因病去世。

他是大陸數學領域的傑出的研究學者,是享譽世界的著名數學家。

從此,這顆數學界的巨星隕落,中國數學領域少了一位重量級的領軍人物。

這個秋天,有不少院士名人離開了我們。

三位院士兩個月内相繼離世,娛樂圈八卦卻淹沒了他們的死訊

01 楊樂院士(1939年11月10日-2023年10月22日)

照亮數學強國之路

楊樂在上國小的時候,很喜歡數學,成績也很好,因為這個原因,楊樂被選中加入中國少年先鋒隊,成為新中國第一批少先隊員。

那時,楊樂心中就種下了一個為祖國做貢獻的夢想。

楊樂考上南通中學時,正是國家處于國民經濟恢複的時期,需要大量人才。

楊樂想考入中科院,覺得在那裡做研究,國家一定用得上。

于是,他在課本封面上寫上了“中科”二字,時時提醒自己。

後來,他發現,代數可以解決國小時一些很難的問題,比如雞兔同籠問題,設定未知數,列出方程就可以輕松解開。

他還覺得幾何的推理和論證的過程很新奇,每解開一道題,他都覺得很有成就感。

三位院士兩個月内相繼離世,娛樂圈八卦卻淹沒了他們的死訊

據統計,在中學楊樂做過兩三萬到數學題。而楊樂自己卻很坦然:沒有真正統計過,但起碼有一萬道題。

憑借着優異的成績,楊樂在1956年考入了北大數學動力系,在這裡,他每天學習12個小時,在博雅塔邊,未名湖畔,都能看到他攻克數學難題的身影。

從北大畢業後,楊樂又考進了中科院數學研究所,與同學張廣厚繼續在這裡深造。

後來兩人一起做研究,發現了函數值中兩個很重要概念——“虧值”和“奇異方向”,以及這兩個概念之間的聯系。

這一成果,在數學界被命名為“楊—張定理”, 得到了國際上學者的高度認可。

三位院士兩個月内相繼離世,娛樂圈八卦卻淹沒了他們的死訊

楊樂院士的貢獻不僅在于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還在于他承擔起對外學術交流的重擔。

楊樂院士到訪過英美蘇聯等多個國家,讓中國進一步接觸到國際的先進學術思想。

1996年,楊樂院士與丘成桐教授達成合作,建立了晨興數學中心,在楊樂院士的上司下,晨興數學中心培養了一批批青年數學家,不斷地為中國數學發展注入着新血液。

三位院士兩個月内相繼離世,娛樂圈八卦卻淹沒了他們的死訊

丘成桐教授評價過楊樂院士:“楊樂先生知道中國數學必須走一條不同以往的路,而這條路就是晨興數學中心。”

楊樂先生的用心良苦,不斷照亮着中國數學的強國之路。

楊樂院士一生都在為中國的數學發展做着貢獻,而另一邊,潘鏡芙院士同樣将畢生精力奉獻給了他摯愛的船舶軍艦。

三位院士兩個月内相繼離世,娛樂圈八卦卻淹沒了他們的死訊

02 潘鏡芙院士(1930年1月20日-2023年10月8日)

鑄艦一生向深藍

1930年,潘鏡芙出生在浙江湖州市一個做生意的人家。

1937年,江浙地區爆發了淞滬會戰。潘鏡芙跟随着家人,乘坐着一條小船出逃避難。

在奔波的途中,潘鏡芙看到黃浦江上停着一艘艘巨輪軍艦,年僅7歲的他問父親:“這怎麼都是外國人的船?”

父親回答他說:“就是因為我們沒有這樣的大船,是以日本人才敢侵略我們。”

當時小小的潘鏡芙在心中暗暗發誓,一定要造出更大的船,趕走侵略者。

不承想,孩童時的夢想,真的成為了潘鏡芙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

三位院士兩個月内相繼離世,娛樂圈八卦卻淹沒了他們的死訊

1952年,潘鏡芙從浙江大學機電專業畢業,潘鏡芙本以為自己這輩子與船舶行業不會有交集時,一紙調令,潘鏡芙被調到上海船舶局的設計處。

潘鏡芙特别高興,他終于可以為自己的造船夢想奮鬥了。

最開始,他隻能做些翻譯和校對的工作,幸運的是,看似處于邊緣的工作,卻帶着潘鏡芙近距離地接觸了船舶專業的知識。

後來,為了更加全面系統地掌握造船知識和技能,潘鏡芙與妻兒分别,踏上了去往武昌造船廠的路程。

在那裡,潘鏡芙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從設計圖紙的翻譯到複制再到各個子產品的建造,從纏繞線圈,拼接船鋼闆,再到拉電纜,裝管子……所有程式,他都跟着一遍又一遍,認真記住每個流程的注意事項。

三位院士兩個月内相繼離世,娛樂圈八卦卻淹沒了他們的死訊

在研制大陸自己的第一艘護衛艦的過程中,潘鏡芙将自己大學機電專業與船舶專業相結合,頂着巨大的壓力将當時通行的直流電改成了交流電。

直至今日,大陸各個型号的艦艇還在采用交流電。

35歲那年,潘鏡芙受命主持設計大陸第一代051型号飛彈驅逐艦,首次将飛彈、艦炮等組合成武器系統,這樣一來,極大地提高了飛彈的命中率。

而潘鏡芙為了随時檢驗驅逐艦的整體性能,他一直跟随着艦船進行試驗,寸步不離。

經過六年時間,第一代驅逐艦正式交船,靶場試驗中,四發四中。

三位院士兩個月内相繼離世,娛樂圈八卦卻淹沒了他們的死訊

但是當時潘鏡芙心裡有更大的目标,在第一代驅逐艦的設計中,還是有不足之處,那就是排水量達不到國外的标準。

于是在1980年代,潘鏡芙再次擔任第二代驅逐艦的總設計師。

這次不僅解決了排水量的問題,還在艦船内規劃了作戰指揮室,可進行自動化作戰指揮。

時至今日,每當我們有航空母艦傳遞時,都能看到潘鏡芙院士設計的驅逐艦的身影,它們一直在為中國艦船事業保駕護航。

三位院士兩個月内相繼離世,娛樂圈八卦卻淹沒了他們的死訊

他是我們的“飛彈驅逐艦之父”,他把一生都交給了鑄艦使命。他曾說,希望我們的海軍、艦艇、航母等都能超越國際水準,引領世界。

相信接下來的艦船人,會帶着潘鏡芙院士的希望,繼續向着深藍進發。

而在教育事業上,有一位院士,低調踏實卻勇往直前,同樣讓人們敬佩。

三位院士兩個月内相繼離世,娛樂圈八卦卻淹沒了他們的死訊

03 胡英院士(1934年6月19日—2023年8月27日)

殚精竭慮任教70載

胡英出生于1934年的上海,上國小時,日本已經控制了上海等地。

胡英的父親是一名律師,有着強烈的民族氣節,他不願給日本人賣命,一直處于失業的狀态,家庭生活很苦難。

上中學時,因為是下午上課,胡英就利用上午的時間,去菜市場賣蔥姜,賺些小錢貼補家用。

三位院士兩個月内相繼離世,娛樂圈八卦卻淹沒了他們的死訊

民族遭受外敵入侵,家庭困頓不堪,造就了胡英堅韌不拔的品格,在之後學術方面遇到困難時,他也不會屈服,隻會迎難而上。

抗戰勝利後,胡英轉到上海中學繼續讀高中,接觸到了化學學科,也因為姐姐和姐夫做香料合成工作,胡英對化學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1953年,胡英畢業留校任教,從那時候開始胡英就開始了70載的教育事業。

三位院士兩個月内相繼離世,娛樂圈八卦卻淹沒了他們的死訊

上個世紀70年代,胡英帶着學生下工廠進行實踐,開始從事分子熱力學的研究。

這一研究就是十來年,1982年,胡英被學校派到美國加州大學進修,跟随美國的兩院院士、分子熱力學的創始人普勞斯涅茨進行學習。

可是胡英卻學習得很不順暢,當他向導師說出自己的設想時,普勞斯涅茨卻說,這個太老舊了,你沒有更新的想法嗎?

隻這一句,胡英就感覺到自身與國際科學家的差距。但他并沒有被困難打倒,而是不斷動腦筋再去尋找突破點。

胡英就這樣憑借着對學術的執着精神,獲得了導師的認可和賞識。普勞斯涅茨一度認為,胡英所做的研究不僅對中國化學工程有重大影響,對世界亦是如此。

三位院士兩個月内相繼離世,娛樂圈八卦卻淹沒了他們的死訊

他舍不得這樣的人才回到中國,多次挽留胡英待在美國,但是胡英想都沒有想就拒絕了。

胡英院士74歲的時候,榮獲了“教育功臣”的榮譽,在受獎儀式上,胡英院士說:“我願意繼續為我們的化學教育事業竭盡綿薄之力。”

胡英院士如此謙虛低調,他口中的綿薄之力卻在大陸化學領域的教育和學術上,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的奉獻,華東理工大學的師生不會忘,教育界、科學家的仁人志士也不會忘,我們國人更不會忘。

三位院士兩個月内相繼離世,娛樂圈八卦卻淹沒了他們的死訊

楊樂院士、潘鏡芙院士、胡英院士……他們是大陸科研發展的領軍人物,他們才是我們要追的星。

他們的離世,是國家的損失,他們不斷攀登科研高峰的精神,永遠鼓舞着我們每個人,在各行各業不斷前進。

作者:丸子

編輯:桢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