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雙11”的“全網最低價”能相信嗎?“30天最低價”竟然比不打折更貴!

作者:紅星新聞

今年“雙11”提前啟幕,“全網最低價”成為多家電商的賣點。最近,有品牌與不同銷售管道因“定價權”引發争議,内幕如何消費者不得而知,可從消費者體驗看,“全網最低價”玄機多多。

“30天最低價”竟然比不促銷更貴

白領王先生拟在今年“雙11”購買一款高端手機。他在某知名電商平台搜尋該手機型号後,搜尋結果的第一個選項就有鮮豔的紅色促銷标簽“30天最低價”。點進去顯示,該款手機是平台的“優選新品”,标價為“8?99元起”。但到了選購頁面,王先生越看越迷糊:在這家店鋪中,該款手機的實際銷售價格有好幾個。其中,記憶體最小的型号根據顔色,價格從8699元至9099元不等,而在該手機的官方線上管道,同樣記憶體的手機不同顔色卻定價相同,都是8999元。在這家店鋪裡,記憶體大些的型号價格差距更大,以一款官方線上管道定價10999元的産品為例,該店鋪的最高定價達到12499元。

明明打出“30天最低價”優惠,為什麼比不打折的官方管道更貴?記者調查發現,這與電商平台“一品多價”現象有關。

不同于實體商店的“一品一價”,電商平台“一品多價”現象很是普遍——同一個商品介紹頁面其實包含了多件商品、對應不同的價格。當消費者最終選購時會發現,不同産品的價格差異很大,可頁面上顯示的卻是某一件商品的定價,而且是最低的定價。但是,有些“低價”存在誤導的嫌疑。

比如,電子産品、化妝品、日用品都是“雙11”的熱門品類,但有些平台呈現的商品價格可能是消費者目标商品的配件——市場價格數百上千元的電子産品,宣傳頁面标價隻要幾十元,實際對應的是該電子産品的充電器等配件,而産品本身與市場價持平;頁面顯示幾十元的化妝品,用的照片是正品規格,但消費者選購時會發現,該價格對應的是小樣或者中樣……如此種種,看似明碼标價,卻是價格欺詐“擦邊球”。

此外,有些産品的最終定價與消費者是否熟悉平台的促銷規則有關。近年來,“雙11”的優惠規則經常被批評“比奧數題更難”,因為消費者發現,不同的優惠組合會帶來不同的結算價格。今年,即使不做“奧數題”,有些優惠也很隐蔽,普通消費者不一定找得到。比如,有的商家在産品頁面上提醒“直播間選購更便宜”,但當消費者進入直播間後,發現并沒有優惠——原來,隻有在直播間聯系客服後,才能獲得優惠券,使用優惠券下單,才有折扣。

“真低價”可遇不可求

“下單時找準‘全網低價’的閃電辨別,就能買到全網最低價的商品”——這是某電商平台給出的選購訣竅。可記者注意到,這條“訣竅”有個限定條件:隻能保證在消費者下單的這個時段,該商品才有“全網最低價”的優勢。

深谙“雙11”規則的資深“剁手族”陳小姐提醒,某個時段的“全網最低價”未必是真正的“全網最低價”,“如今的‘雙11’與10多年前的完全不同,一件商品價格多變,‘最低價’可遇不可求。”

具體來看,以往“雙11”的“最低價”自11月11日零時起執行,現在“雙11”活動長達數周,不同平台會不斷推出不同的營銷活動和促銷組合,同一件商品在同一個平台不同日期的價格都不一樣,消費者若非全程跟蹤,很難知道哪個時間點或哪場促銷中價格最便宜。而且,“最便宜”可能就在某天甚至幾小時中,消費者如果想等待下一次機會,又可能錯過了“最便宜”。

正因為此,陳小姐認為平台用“閃電辨別”和“特定時段”來宣傳“全網最低價”,其實是玩了文字遊戲——消費者隻能享受到某一時間段的“全網最低價”,卻不能保證這一“全網最低價”是整個“雙11”活動期間的“全網最低價”。

那麼,有沒有辦法能找到真正的“全網最低價”呢?

陳小姐坦言很難,“‘雙11’期間的促銷太多了,今天可能是平台補貼直降,明天可能是直播間領優惠券促銷,後天又是跨店滿減或專項品類大促……總的來說,買的沒有賣的精,花大量時間精力,也未必能‘全網最低’。”

她建議,消費者可以選擇那些提供“價格保護”服務的商家和店鋪。“價格保護”是指在一定時間内,平台跟蹤商品價格變化,承諾為買貴了的消費者提供“補差價”服務。

不過,“價格保護”也不是萬能的。平台跟蹤的價格是商品标價,但在保價期間,有不同形式的促銷,導緻同一件商品标價相同但最終結算價格不同。在這種情況下,平台是否“補差價”,解釋權往往在平台。

“先漲價再促銷”仍有發生

“本以為‘雙11’肯定會便宜,沒想到對比了我之前的訂單,還貴了幾十元。”各大平台宣布啟動“雙11”後,白領李穎決定囤一些常用的隐形眼鏡。她發現,同款産品在不同平台上都有促銷,價格差不多,有的還表示“保價雙11”。可當她翻出此前的訂單發現,眼下購買并不劃算。

根據國家發改委《禁止價格欺詐行為的規定》,“原價”是指經營者在本次促銷活動前七日内在本交易場所成交,有交易票據的最低交易價格;如果前七日内沒有交易,以本次促銷活動前最後一次交易價格作為原價。

為什麼“雙11”的價格反而比平日更高呢?主要問題是“原價”不清。

“先漲價再促銷”在曆年“雙11”中一直被诟病,如今随着“雙11”啟動時間越來越早,在長達數周的活動周期中,商品的“原價”到底是哪個,别說消費者搞不清,平台也會以各種促銷方式模糊。

記者檢視了李穎拟購買的隐形眼鏡售價,發現她上一次購買日期是在9月初,是以當時的價格已經不能算做“雙11”的“原價”。如果當下促銷活動中的“原價”是商家在啟動“雙11”前7天調整的,那麼并不能說商家“先漲價再促銷”。可就客觀結果看,消費者不能從“雙11”中獲益。

再比如,同樣的“原價”在不同促銷條件下,會出現不同的結果。以一件定價399元的商品為例,如果按照“同店滿300減50,最多減50”的促銷規則,該商品的實際成交價是349。如果按照“跨店每滿300元減50元”的促銷規則,那麼該商品經過湊單(比如加購一件标價201元的商品),實際成交價是332.5元。那麼,這件商品在“雙11”活動周期中,前一周先參與“跨店滿減”促銷,後一周則提供“同店滿減”優惠,它到底是漲價了還是跌價了?這些促銷中的“原價”又是什麼呢?

對大部分消費者來說,“同店滿300減50,最多減50”與“跨店每滿300元減50元”數字相類似,且商品定價也沒變,就以為不存在“先漲價再促銷”的現象。可比較不同結算價格可以發現,這件商品其實漲價了。

以上種種現象顯示,哪怕“雙11”的促銷裡沒有“奧數題”,優惠價也并非商家所宣傳的那樣唾手可得。鑒于此,不少資深“剁手族”建議,消費者千萬不要被“全網最低價”“30天内最低價”等标簽迷惑,選購時既要貨比三家,更要理性消費。

來源:上海網絡辟謠

“雙11”的“全網最低價”能相信嗎?“30天最低價”竟然比不打折更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