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争電影的巅峰之作,電影《血戰鋼鋸嶺》帶你領略獨特的美學藝術

作者:古木之的草記
戰争電影的巅峰之作,電影《血戰鋼鋸嶺》帶你領略獨特的美學藝術
戰争電影的巅峰之作,電影《血戰鋼鋸嶺》帶你領略獨特的美學藝術

前言

目前,美術欣賞在美術實踐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文學研究的重點也逐漸從美術作品自身、美術創造轉向了美術的接收與欣賞。

戰争電影的巅峰之作,電影《血戰鋼鋸嶺》帶你領略獨特的美學藝術

藝術的意義在于藝術家與讀者的共同創造,如“千位讀者心中有哈姆萊特”、“網上電影評論”等,這些都是對文學與電影藝術的美學回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可歸入藝術欣賞的範圍。

二戰影片是一種再現戰争曆史和反映人性的主要媒介,深受廣大觀衆的喜愛。

通過觀賞這部影片,觀衆可以從認知、審美和評判等不同的角度來審視曆史,了解導演和編劇的創作目的,并在影片欣賞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人類和社會關系。

戰争電影的巅峰之作,電影《血戰鋼鋸嶺》帶你領略獨特的美學藝術

美國好萊塢影片《血戰鋼鋸嶺》于2016年公映,無論是從畫面的呈現、劇情的展開,還是對題材的挖掘以及對人類情感的刻畫,都令人歎為觀止。

藝術鑒賞的一般規律

姚斯和伊塞爾在“接受美學”中強調“作家—作品—讀者”的研究方式,如果說藝術品的創作主體是藝術家,那麼藝術鑒賞的重點則是接受藝術的閱聽人本身。

在藝術欣賞的深入發展下,文學研究已不僅僅限于對藝術家及其創作的研究,而是與藝術接納、相關曆史研究、美學心理學等學科交叉融合,把文學研究推向一個更加寬廣、更加深邃的全新境界。

戰争電影的巅峰之作,電影《血戰鋼鋸嶺》帶你領略獨特的美學藝術

《血戰鋼鋸嶺》是一部關于美國醫生戴斯蒙德·道斯的影片,他在一九四二年太平洋戰争期間,因為他堅守自己的人道主義理念,拒絕開槍打死所有人而受到批評。

他堅持自己的信念,一個人去戰鬥,不怕子彈,一個人就能救下很多傷員。

道斯的故事,通過這部震撼人心的影片,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再加上好萊塢高超的制作工藝,讓所有人都能清晰地體會到那是一場多麼慘烈的戰鬥。

《血戰鋼鋸嶺》一出來,評論就沒停過,所有人都在留言:“每個人的信仰都值得被尊重,這就是最真實的我們。”

戰争電影的巅峰之作,電影《血戰鋼鋸嶺》帶你領略獨特的美學藝術

“這種由宗教、道德而最終演變而來的看似宏大清高的人性的信仰,其實完全出于道斯對終極至善的純潔的了解和堅持。”

也有粉絲評論道:“一個信念堅定的人,不管他是為了國家而戰,他的敵人是誰,他所傳達的寬容和人性,都并不是絕對的完美或者在惡的面前絕對的強大。

這部電影的焦點就放在闡述道斯甚至每個士兵都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信念隻是一種形式的善良,隻有信念才是最好的,這就是美國人的靈魂。

戰争電影的巅峰之作,電影《血戰鋼鋸嶺》帶你領略獨特的美學藝術

《血戰鋼鋸嶺》是一部宏大的影片,其規模和場景令人歎為觀止,它通過對“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個題材的思考,使人們對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進而對人生有了新的感悟,梅爾·吉普森又一次證明了什麼叫勇氣,那就是不懼外界的壓迫,堅守自己的本心。

藝術鑒賞中的審美直覺

在藝術鑒賞中,審美直覺是很普遍的,關于審美直覺,自古以來,不少文論家都對其進行過論述。

英國17世紀的美學家夏夫茲博裡提出審美的“内在感官”“内在眼睛”“内在的節拍感”,即差別于五官感覺的所謂“第六感官”學說。

戰争電影的巅峰之作,電影《血戰鋼鋸嶺》帶你領略獨特的美學藝術

比如《血戰鋼鋸嶺》的第一部電影,雖然和戰鬥沒有任何關系,但在主人公所在的那家醫院,卻設定了體檢和捐血的地方,以及納粹的旗幟、血液和飛彈。

讓觀衆們有一種置身于“戰時”的感覺,電影的生産,情感的共鳴,都是建立在人民有這種回應的基礎上的。

美學直覺是一種特别的認知方式,它是一種以理性為基礎,以理性存在于感性中的一種獨特的認知方式。

在對人類的精神和文化傳統研究不斷深化和拓展的過程中,觀衆對作品具有更高的審美直覺性。

戰争電影的巅峰之作,電影《血戰鋼鋸嶺》帶你領略獨特的美學藝術

并且,當人類的文化水準越來越高時,這樣的美學直覺就會成為一種常見的美學行為,也就是,人們可以通過一種直覺的感官形态來了解美術作品,而不需要用任何的觀念和理論來強行了解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主題影片中,除了正面面對戰争與殺戮之外,影片還常常将目光聚焦在非戰者身上,聚焦在平靜區人民的生命,指向戰争結束後,群眾心态的細微轉變。

《血戰鋼鋸嶺》裡有一場戲,就是他的父親在醉酒的時候去了一趟老戰友的墓旁,訴說着戰後先烈被世人所忘卻的殘忍,令人唏噓。

戰争電影的巅峰之作,電影《血戰鋼鋸嶺》帶你領略獨特的美學藝術

在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藝術風格的導演反複地進行着“第二次世界大戰”主題的創作過程中,影片對戰争危險的反思已經不僅僅停留在那些血淋淋的、暴力的圖檔上,更多地轉移到了關于戰争的成因和人類的畸形等方面。

藝術鑒賞的層次

美術欣賞的根本程式很多,但大體可以分為認知欣賞、審美欣賞和批評欣賞三個方面。

戰争電影的巅峰之作,電影《血戰鋼鋸嶺》帶你領略獨特的美學藝術

與上述的美學直覺相同,即“認識”是讀者對文本内容的了解。

觀衆在進行認識性的閱讀中,往往會被文本的文字所捕獲,進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效果。

最後基于對文本的了解,與作家建立起一種感情上的溝通,進而完成從感覺到認同的觀賞過程,為下一層次的審美式鑒賞、批評式鑒賞打下基礎。

《血戰鋼鋸嶺》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生死相搏”的影片,一批又一批的軍人登上鋼鋸嶺,頂着密集的子彈和炮彈,與日本人決一死戰。

戰争電影的巅峰之作,電影《血戰鋼鋸嶺》帶你領略獨特的美學藝術

鮮血,屍體,燃燒,爆炸,每一次慘叫,都深深打動了每一位觀看者的心靈,讓他們深切體會到了這場戰鬥的可怕。

從認知到美學的欣賞,是一個由生理到心理,由感性到理性,由感覺到思想,由社會到曆史的欣賞。

觀衆在理性地進行思維的時候,就可以了解到藝術家的真正目的,明白畫家并不是為了風景而風景,也不是為了寫事而寫,在場景和事的後面,都有某種感情的要求,觀衆們從感情上來看,才能體會到作品的内部美。

戰争電影的巅峰之作,電影《血戰鋼鋸嶺》帶你領略獨特的美學藝術

審美主體的審美行為經過理性化、複雜化之後,就産生了諸多的審美體驗,這些審美行為既有一定的生命容量,又有一定的藝術意蘊。

比如《血戰鋼鋸嶺》,就像《珍珠港》那樣,在進入戰場之前,所有人都過着平靜幸福的生活,哪怕是在軍隊中,也會出現一些滑稽可笑的事情。

這樣的對比,讓即将到來的戰鬥變得更加慘烈,而這樣的反差,給人的心理沖擊,遠遠超過了鮮血的刺激。

戰争電影的巅峰之作,電影《血戰鋼鋸嶺》帶你領略獨特的美學藝術

批評式的鑒賞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時代、文化、哲學、學術背景使藝術批評産生了不同的模式,藝術發展的豐富、複雜與否也直接關系到藝術批評模式的形成。

不同的藝術現象需要運用不同的批評模式來進行分析和評價,各種批評模式的形成都是基于一定的藝術理論,不同批評模式其實就是不同藝術理論的具體運用。

打開《西方美學史》,可以發現從希臘至今的種種批評方式,主要有社會曆史批評、心理批評、原型批評、形式主義批評和結構主義批評,不管怎麼說,理智的功能是讓人們去想。

戰争電影的巅峰之作,電影《血戰鋼鋸嶺》帶你領略獨特的美學藝術

《血戰鋼鋸嶺》裡,日本人打着白旗從壕溝裡出來,下一分鐘,日本人就像是拿着炸彈一樣,把自己給炸死了。

這一幕給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了他們一種全新的視角,讓他們重新審視起了人類在這場戰鬥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們在思考,是誰讓他們成為了一台殺戮機器。

與之相伴而生的是一種美學直覺的共振現象,在美學上,共鳴是指觀衆的思維情感與文學作品的情感内涵達成共識,進而産生精神上的共鳴。

閱聽人與作品人物的思想感情形成共振,閱聽人與閱聽人之間形成思想感情共振,要想讓觀衆産生共鳴,就必須把腳本改編成戲劇化和藝術化。

戰争電影的巅峰之作,電影《血戰鋼鋸嶺》帶你領略獨特的美學藝術

影片中的聲音也是必不可少的,當道格拉斯一次又一次地用手拽着繩索,将傷員擡下鋼鋸嶺的時候,他的手臂上沾滿了鮮血,臉上露出了痛苦的表情。

敵人的腳步越來越近,這一切都讓人感覺到了一種壓抑的氛圍和拯救同伴的艱辛,讓人對人生的價值有了更多的想法。

與此同時,以影視為代表的藝術創作對觀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若認知性欣賞和審美風格欣賞都是感性的激發,批判審美欣賞則表現為一種理智的思維,這也是“為何要有戰争”的意義所在。

藝術鑒賞與個人的修養

戰争電影的巅峰之作,電影《血戰鋼鋸嶺》帶你領略獨特的美學藝術

美術欣賞和一個人的素養水準也有很大關系。要想提升自己的美術欣賞能力,就必須要了解和把握美術的基礎原理和規則,要有對許多精彩的作品進行欣賞,要有深厚的社會、文化、曆史知識的積累,要有對現實生活的深切感受。

沒有看過反戰小說的人,很難想象,《血戰鋼鋸嶺》裡,主人公的父親,身穿軍裝,站在法院門口,對着鏡頭說:

“當戰争的硝煙散去,年輕人不知道戰争帶來的痛苦,他們又一次投入了可怕的戰争。而現世活着的人們,會再一次遺忘他們灑下的熱血。”

戰争電影的巅峰之作,電影《血戰鋼鋸嶺》帶你領略獨特的美學藝術

是以,了解和把握二戰史料,并深入了解當時的社會環境,是感悟和欣賞二戰主題電影的關鍵所在。

彭吉象在《藝術學概論》中提到,藝術鑒賞作為一種審美再創造活動,主要展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藝術家的作品要經過欣賞對象的審美再造,其社會與審美價值才能得以實作;在美術欣賞過程中,欣賞對象并非隻是一種被動的、具有能動作用的“二次創作”,從本質上講,美術欣賞本身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審美表現出來的。

戰争電影的巅峰之作,電影《血戰鋼鋸嶺》帶你領略獨特的美學藝術

賈樟柯曾經說過:“人們都是健忘的,是以我們需要電影,大量二戰題材電影正展現着人們對戰争的反思,随着藝術鑒賞的發展,電影可以誘發更多的反思,在當下起到更大的警示作用”。

結語

欣賞與創造本是一對難舍難分的雙胞胎,豐子恺曾在其《文學修養基礎》中寫道:“往往以為創作價值甚高,鑒賞無甚價值,這實在是淺薄的見解”。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是否懂得欣賞一件藝術品,是衡量一位新畫家藝術水準的一個主要标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