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好公司太少,改變太難

好公司太少,改變太難

10月24日,市場有反彈,好消息是滬指收複了2950點這個長期趨勢線,壞消息是,成交量未放大,沒有量的反彈可能是昙花一現。成交量很重要,A股散戶多,且有漲跌幅和T+1交易制度,是以成交量能夠有效反應買盤力度。而國外,成交量中很大部分是來自于量化交易機構當天反複買賣,存在虛的成交量。是以A股可以用成交量判斷短期行情趨勢。

短期行情判斷上,有人問滬港通資金流量是否有參考價值?怎麼說呢?我認為滬港通資金出入有借鑒意義,但不能盡信,因為滬港通買入目标并不一定是看好,也可能是需要配置。比如某基金就買某行業賽道前三,而這個公司在A股上市,于是就有了配置需求。又比如某基金需要在港股和A股之間做資産配比。是以,滬港通資金流向僅僅是一個參考項,不應該以此來決定買入賣出。

長期行情判斷要簡單得多,打開曆史價格,看相對位置。比如A股上證,3000點以下是低估,3500點以上有點貴,這些在投資人中都是有共識的。有時候,便宜和貴在長期看是顯而易見的,3000點以下肯定是機會大于風險。

好公司太少,改變太難

熱門闆塊上,近期熱門闆塊依然圍繞華為概念股。新聞裡也都是華為,比如華為發明5G-A,華為辟謠自己要發射1萬顆6G衛星等等,華為沾上誰,誰就能火,華為現在屬于“人見人愛,花見花開,車見車載,啤酒見了都開蓋”的狀态。但,A股靠華為一家企業能反轉嗎?顯然不能,且A股也沒有一隻叫華為的股票。華為概念也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并不是一個長期概念。

華為是家好公司,但買不到真正華為股票是A股投資人的痛。由此引申開去,當下A股IPO的問題在哪?問題在:沒有實施真正注冊制,真正注冊制下,定價權應該屬于股民的,而不屬于少數串通一氣、抱團報價的機構。注冊制應該讓股民喜歡的上市公司上市,而不是什麼“阿貓阿狗阿翔”的公司都能來IPO。A股目前市值大緻是77億,大緻相當于4個蘋果的市值,如果華為當年能上市或許能改變一下A股目前的市值窘況。如今的世界,不僅僅鋼鐵水泥煤炭石油等才是一個國家的核心資産,諾和諾德是1989年合并成立的制藥公司,市值超過丹麥國家的GDP,這不是安徒生童話故事,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到來,改變一個人的認知很難。

好公司太少,改變太難

一個小利好,彙金再次出手增持銀行,彙金屬于“類滑準基金”,其反複出手說明目前金融企業估值較低,說明銀行股值得參與。銀行股要不要參與?從業績角度看,銀行股股息率、市盈率都符合價值投資要求,但唯獨有一點:銀行是宏觀風險的吸附者,投資人隻有确認銀行資産安全,未來利潤水準穩定,此時以股息率投資銀行股才算是一個很妙的政策。我的建議是,國有大型銀行當有較強抗風險能力。

最後,受益于雙十一購物節。市場關注焦點向紡織品、美妝等消費品轉移,消費股是牛股輩出的闆塊,是以每年消費股輪動是A股固定節目,不過對于消費股,投資人要立足長期,而不是熱衷于脈沖式行情,看懂消費股的辦法也很簡單,就是你喜歡的消費品,就是成功的消費品。每個人都會購物,購物就會對比,對比就會有勝出的産品,跟着自己的喜好去投資,既能獲得好商品,也能獲得好回報。

 呂長順(凱恩斯) 證書編号:A0150619070003。【以上内容僅代表個人觀點,不構成買賣依據,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