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生積蓄臨終全捐國家,周立波染病在京離世,發妻幾度淚如雨下

作者:溫讀

祖國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義,而我們中國從古至今更是湧現出了無數甘願為祖國抛頭顱、灑熱血的仁人志士,他們都對祖國有着難以割舍的神聖情懷。

大到國家上司,小到鄉野村夫,其中有個比較特殊的人物,生前為祖國奉獻一生,死後捐獻一生積蓄給國家,這個人就是是大陸著名的鄉土文學作家周立波。

生于書香家,初識新文學

1908年,一個叫周紹儀的小男孩降生在了湖南益陽的一個教師家庭,父親因為私塾老師的身份在兒子幼年時期便給予了豐富的知識滋養,但也受限于收入水準在物質上略顯清貧。

可能也正是因為父親的傾心教導,幼小的周紹儀對“文學”培養了極其豐厚的興趣,經常在讀書中忘我,時刻不忘思考書中學到的經世道理。

一生積蓄臨終全捐國家,周立波染病在京離世,發妻幾度淚如雨下

1922年,周紹儀靠着勤奮努力升學長沙一中,在這所中學裡面他接觸到了舊中國初萌的新思想。

要知道,長沙一中有着像徐特立等一大批富有新思想的先進學者,而周紹儀也在這些名師的影響之下對“新文學”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再後來,周紹儀見慣了國人面對國家積貧積弱的麻木,認識到滿目瘡痍的國家急需喚醒,于是毅然決然讓自己深深紮根文學領域,努力和魯迅先生一道用熱血而清醒的文字喚醒沉睡中的國人。

一心赴革命,聞名鄉土風

前文提到的周紹儀,是周立波先生的原名,後來周先生借鑒了英文“liberty”的諧音給自己取名“立波”,不得不說周先生的名字還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精粹。

在周先生21歲的時候,他成功考入上海勞動大學,這段大學時光是他人生中的重要轉折點,因為此時的他遇到了“革命”,并第一次接觸并加入到了左翼戲劇家的聯盟組織。

随後幾年,周先生開始積極投身革命的懷抱,并緻力于用文學的武器發動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革命,陸陸續續發表了許多的“紅色作品”。

等到1937年日本撕破臉皮開始全面侵華戰争,周立波也是毅然投身抗日前線。

一生積蓄臨終全捐國家,周立波染病在京離世,發妻幾度淚如雨下

當然,他也深知自己文人身闆比不得前線戰士,便努力發揮自身優勢,拿起手中的筆杆子化作最尖銳的武器直插敵人的咽喉。

身在前線,周立波多次化身戰地記者,看遍了正面戰場上我方戰士奮勇殺敵和英勇犧牲的場面。

在積累了足夠多的力量後,他挑選出很多感人肺腑的事迹寫成文章來讴歌前線将士們為國捐軀的無畏奉獻,這也鼓舞了一大批身處敵後及敵占區的人民群衆。

抗日戰争勝利後,周立波因為在文化戰線上做出的突出貢獻,被組織上先後任命為《七七日報》和《中原日報》的副社長。

一生積蓄臨終全捐國家,周立波染病在京離世,發妻幾度淚如雨下

抗日戰争勝利後,因為周立波深耕抗日前線及抗戰勝利後的土改變革,先後創作出了《暴風驟雨》、《湘江之夜》和《晉察冀邊區印象記》等多部發人深省的作品。其中《暴風驟雨》一文更是堪稱鄉土文學殿堂的經典之作,書中借助精妙的文筆繪寫生動地展示了新中國土改的時代風采。

病軀捐積蓄,妻子淚闌珊

可就是如此偉大的一位鄉土作家,卻沒有赢得生命的垂憐,71歲時便因病不幸在京離世,哪怕名醫遍地的北京也沒能從死神中挽救回他的生命。

在周先生臨終之際,他仍然強撐着病體為自己立下遺囑,内容是在他死後将捐獻所有的積蓄給國家,不求名利,但求這點兒微薄的資财可以為國家的發展和進步提供最後一點幫助。

一生積蓄臨終全捐國家,周立波染病在京離世,發妻幾度淚如雨下

面對周立波先生的遺囑,其妻子不忍地看着病床上奄奄一息的丈夫,最終忍是忍不住,不由得悲從心來,淚滿袖口。

她深知,自己的丈夫對祖國有着深深的熱愛,這份遺囑也是丈夫對國家所做的最後一份貢獻,他已經完成了為祖國奉獻一生的偉大理想。

1979年,周立波先生撒手人寰。

而他的妻子在處理好丈夫的後事之後,将自己丈夫一生積蓄的800元捐給了國家。

就是這麼一位可歌可泣的人物,他并不是什麼戰鬥英雄,也沒有為祖國研制“兩彈一星”的特殊能力,但他依然做到了一個作家學者能夠在專業範圍内為祖國能夠做的所有貢獻。

在他的一生中,他從未忘記自己“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的準則,積極投身鄉土文學寫作,為豐富大陸鄉土文學、紀念那段土改歲月貢獻了僅有的一生。

也許,周立波先生沒有做好“丈夫”和“父親”的角色,可能在家庭生活中因為特殊的身份對妻子和兒女的照顧有着諸多缺憾。

但我想說,周先生犧牲了小我,卻為後世、為新中國留下了諸多傾注無數心血的經典作品,這就是他的偉大之處。

他的一生經曆了太多的苦難,從軍閥割據,到日軍侵華,再到後來的十年浩劫。

可能也正是這樣豐沛的苦難史澆灌出了周先生這樣一位“文壇大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