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學生也能研制大項目!交大船建學院科創集市學生科創小模型探索科技大未來

作者:上觀新聞
大學生也能研制大項目!交大船建學院科創集市學生科創小模型探索科技大未來

能收進口袋裡的折疊船,在6000米的海底按需采礦的機器人,完全依靠海洋波浪能驅動的水面無人船……從無人艇到折疊船,從海底采礦到波浪驅動,從3D掃描到智慧交通等,一系列最前沿的高科技産品和技術,亮相10月21日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的“科創集市”。即将迎來建院20周年的交大船建學院,以學院最具代表性的學生科創作品為學院20周歲慶生。

大學生也能研制大項目

大學生也能研制大項目!交大船建學院科創集市學生科創小模型探索科技大未來

圖為展出的海底采礦機器人。胡思華/攝

在本次科創集市展中,船舶與海洋工程系呂海甯副教授帶領項目團隊學生展出了他們正在研制的上海市戰略性新興産業重大項目 “深海礦産資源開發關鍵技術研究與裝備研制”項目深海重載作業采礦車“開拓二号”。以多金屬硫化物、富钴結殼為開采對象,主尺度6.0mx3.0mx2.5m,空氣中重量13.0t,設計作業水深為6000m,具有海底地形自适應行進、深海硬質礦岩精細破碎,深海環境綜合感覺、智能控制、超深水作業布放回收、海洋環境擾動原位檢測等創新技術。

而由工程力學系張律文教授指導的單兵蛙人便攜式輕質堅固可折疊船,為提出“便攜輕質,堅固吸能”的可折疊船解決方案,摒棄了主流的充氣式或拼裝式折疊概念,基于三浦折疊技術實作高體積比折疊,通過輕質雙材料的選材與吸能結構的設計,協同3D列印技術發展一體化加工方法,獲得高效、經濟的輕質堅固可折疊船能在保持力學性能和水上性能的同時,減少收展時所需輸入和驅動,降低收展時間并增加折疊體積比,可拓展水上作戰的規模可調節性和戰略多樣性。

波浪能驅動的深遠海超長續航移動觀測平台—波浪滑翔機是一種完全依靠海洋波浪能驅動的水面無人船,具有超長續航能力,再加上其耐惡劣海況、隐身性好、機動可控、成本低等優點,在海洋資源開發、環境保護、防災減災、安全防護以及科學研究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船舶與海洋工程系田新亮帶領同學們曆時8年的技術攻關,完成了“交鼠号”和“深藍号”兩型波浪滑翔機自主研制以及規模化生産和應用。團隊發表SCI論文10餘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0餘項,獲國家級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3項。項目成果具有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緻力培養創新人才 奇思妙想創意未來

大學生也能研制大項目!交大船建學院科創集市學生科創小模型探索科技大未來

圖為交大船建學院科創集市。胡思華/攝

本次科創集市展出的成果是交大船建學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新的探索,這個學院始終緻力于激發學生潛能,培養精英人才;緻力于探究科技未知領域,攀登世界科學高峰;緻力于攻克技術難題,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一直以來,學院緻力于建強創新育人陣地,厚植創新創業品質文化。承辦3項高水準全國競賽,800餘人次獲省部級以上科創競賽獎勵,大學生100%參加科創項目,80%以上參加高水準學科競賽。在“網際網路+”大賽取得曆史性突破,斬獲2項全國金獎;在全國海洋航行器設計與制作大賽中再創曆史新高,獲得7項特等獎。

拔節期:建立行業“初印象”,打造思想“坐标系”。充分利用一流學科的育人優勢,營造“大師在身邊、重器可觸摸、情懷有載體”的氛圍,邀請大國重器和重大工程總師講述重大工程背後的故事。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林鳴院士,帶領學生到工程現場爬高橋、穿隧道,充分感受“一橋飛南北,天塹變通途”的超級工程魅力,堅定了同學們積極投入祖國基礎建設的決心。林院士為青年學子們搭建了通往理想的橋梁,而未來這些年輕人将追随着他的腳步,向着中國科技騰飛之夢大步邁進。

灌漿期:探究行業“真問題”,激發專業“真興趣”。從無到有設計一條船,将緻遠湖打造成無人艇叢集的試驗場;以蘇伊士運河“長賜号”擱淺事件設定學科競賽考題;從入學初便走進國家重點實驗室,硬核實力和高水準賽事是院團委凝聚服務青年的王牌抓手。

“科學探索地下空間,智慧守護道路安全,人們的交通安全就是我們堅持這份事業的動力。”第八屆“網際網路+”大賽全國金獎獲得者、築升公司創始人彭冬說。早在學院就讀研究所學生期間,他就立志于依托自身專業所學,解決道路空洞檢測問題。他帶領團隊研發的Phalanx空洞檢測技術雛形在2013年獲得“挑戰杯”創業大賽全國金獎,2016年技術成型後,落地注冊并成立築升公司,多年來緻力于城市道路安全保障。

成熟期:探索前沿“新方向”,堅定事業“好選擇”。将第二課堂打造成第一課堂教學成果的“練兵場”,從助力解決海上火箭發射船和深海采礦的技術難題,到在核動力破冰船、水下無人疏浚等創新裝備的研發領域保持世界領先,船建青年師生也不斷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基礎理論反哺育人實踐。

90後青年教師趙國成就是這樣一路成長起來。2014年,他以專業第一的成績考取學院研究所學生。聚焦大陸海底采礦裝置研究領域的“無人區”——海底采礦裝備設計開展研究,讀博期間共發表論文13篇,獲國内外專利授權76項。他帶領同學一起做的“海底集礦裝置”研究斬獲“挑戰杯”特等獎,這也是船海領域的首個特等獎作品。趙國成以教師身份指導的《基于雙側附壁脈動射流及蹄形履齒的海底礦粒采集裝置》項目也在科創集市展出。

東方教育時報微信号:DFJYWX

分享:請點選手機螢幕右上角

關注:請點文章主标題下“東方教育時報”

或查找搜尋公衆賬号

=== 從教育的視角看社會 | 從社會的視角看教育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