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速開速關的社群生鮮小店

速開速關的社群生鮮小店

速開速關的社群生鮮小店

▲這是靈獸第1380篇原創文章

很多人發現生鮮生意很火,都加入進來了,但如何實作盈利卻成了一大難題。

作者/晴山 

ID/lingshouke

1

一家關閉的生鮮小店

初秋的中午,黃色的樹葉已經開始簌簌地落下,像是在提醒着路過的人們,寒冬其實已不遠。

40歲的小張來回穿梭在自己開的小店和門口停着的面包車之間,搬運着店裡的裝置,一位經過門口的附近居民,瞅了一眼小張已經空蕩的門店,沖小張問,“怎麼關店了?”

小張停下腳步,用袖口擦了一下滲在額頭上的汗珠,無奈地笑着回答道,“到期了。”

“這才多久,這麼快就到期了?”路過的居民追問。

“咳,正好一年。”回答完小張又開始匆忙地收拾着店裡能帶走的東西。

2022年9月,小張在與兩個朋友商議後,三人計劃一起開一家社群生鮮小店。

小張告訴《靈獸》,“兩個合夥的朋友之前都有參與過社群團購業務,我之前一直在開水果店,有一些進貨管道,而且當時小店模型成本比較小,疫情期間社群生鮮小店賽道也比較被看好,租金還多少有點補貼,核算下來每個人出的成本也并不大。”

“開店前,我們在這條街做過考察,當時已經有一家開了五六年的社群生鮮店,生意非常好,除了這家店之外,這條街上再沒有其他社群生鮮小店了,選擇以社群生鮮折扣店形式開店主要是想着,近幾年大家都在降低開支,折扣店又比較火,如果以生鮮折扣店形式開店,生意肯定也差不了。”小張稱。

速開速關的社群生鮮小店

2022年的10月底,小張位于北京南五環的生鮮折扣店,正式開業了。

門店門口的一面牆張貼着一張大大的二維碼,“掃碼入群,優惠更多。”

“做社群團購時,朋友積累下來不少經驗,有意識地積累自己使用者群。一共建了9個群,大概有不到2000人吧。”小張解釋着稱。

門頭上打出了“蔬菜水果,平價海鮮,奶制品,社群團購,全年1~3折”的字樣。

剛開業的前兩個月,進店的人流量确實很大,開業前幾天營業額能達到8000-9000元,“就幾天的功夫,這條街又開了一家社群生鮮小店和一家果多美水果店,2022年12月份,附近幾個小區又開始被封控,到店的人越來越少,貨也不敢進多,生鮮品類進多了肯定會賠。”

速開速關的社群生鮮小店

在管控放開後,小張對《靈獸》表示,為了吸引周邊的居民到店,他們開始超低價推送特價菜,“消費者到店主要就是購買超低價的特價菜,幾乎不會買店内的其他商品。超低價的菜賣得多,賠得也就多。”

《靈獸》通過地圖搜尋發現,在小張開店的3公裡範圍内,有物美、永輝、大潤發等商超,社群生鮮小店也不少于20家。

“一年下來又是白忙活,幹脆關店及時止損最要緊。比我們晚開幾天的那家店生意也不好,估計也要關門了。”小張沒有對《靈獸》透露這一年他賠了多少錢,但他很肯定地總結着自己的經驗,“社群生鮮小店雖然開店容易,但要經營好其實比大商超還要難。”

2

“貨比三家”後

今年60多歲的王阿姨,是小張生鮮折扣店附近的居民,早上她會很早地出門到社群店購買一天的蔬菜水果等。

早起溜達一圈,然後到小店買菜是她多年的生活習慣。“平時買菜都會到開了五六年的這家店,蔬菜水果都比較新鮮,肉類也都是當天的,還有鮮活水産、饅頭等。相較于旁邊的生鮮店,這家店的價格比較穩定實惠。”王阿姨對《靈獸》說,她平時除了蔬菜肉類之外,水果、鮮花等都能在這條社群商業街上“一站式配齊”。

速開速關的社群生鮮小店

據《靈獸》了解,除了售賣固定的品類和商品,在一些特别的時間節點,這家王阿姨常去的生鮮店還會推出各類時令商品,比如端午節售賣粽子、春節售賣香腸、臘肉等。

《靈獸》到店觀察,門店擺滿了蔬菜、米面、禽肉、豆制品、乳制品等。即使是中午這樣客流低谷,店裡仍有五六名消費者,不算冷清。

“最開始這家店是賣水果蔬菜的,後來又加了鮮肉區,鹵菜、面食等,越來越豐富的品類,可以友善一家店買完,不用多跑。”王阿姨稱,每天都會選三四樣蔬菜,然後買一小塊鮮肉,或者買條鮮魚,雞蛋定期買,其他的也定期補給。“一天大概也就50~70塊錢的飲食消費,平時兩個孩子都不在家,周六日回來會去大商超多買一些,他們也會帶一些吃的過來。”

王阿姨稱,近兩年她們家附近的生鮮店又多了幾家,小張的生鮮折扣店她也去過,“剛開始蔬菜賣的特别便宜,但後來感覺沒有旁邊的那家老店新鮮,小張他們家店裡的冷凍食品比較多,像預制菜、冷凍肉之類的,也不太适合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而且他們家店裡也不注重細節,老闆經常在店内吸煙,後來就不去了。”

相較于過去菜市場單一的菜店、肉店、雜貨店,現在的社群生鮮小店品類更為豐富,比如鮮花、綠植、鹵菜、面包等也在銷售範圍内,顧客也基本能實作“一站購齊”。

速開速關的社群生鮮小店

從尼爾森釋出的“中國大陸生鮮品類購物者趨勢研究”報告來看,近年來生鮮市場規模提升,生鮮消費進入全新的發展時代。新零售、O2O平台、社群生鮮專賣店等新興管道,借力網際網路、物流及冷鍊技術的優勢,已經在生鮮賽道中“脫穎而出”。

這也使得居民相對集中的社群,生鮮店遍地開花,但如何實作盈利卻成了一大難題。

3

盈利難點成絆腳石

疫情對諸多零售業态産生較大影響,但社群生鮮店作為最貼近消費者的社群業态,受到的影響卻最小。

社群店因為靠近社群是以更便利,在疫情期間驗證了便利性對顧客生活需要的重要性。

從提供“能吃飽”的農産品,到提供“花色更多”“選購更友善”的服務,社群生鮮店直接感受到人民群衆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

但社群生鮮店仍面臨不小挑戰。滿足新的消費需求并非靠低價搶奪市場、也不是靠燒錢擴張,而是要更好地捕捉市場變化、滿足市場需求。

行業人士對《靈獸》表示,社群生鮮店的選品和陳列都有改進空間,“社群生鮮店的店鋪面積有限,産品種類并非多多益善。要實作高坪效,商品選擇和陳列方式很關鍵,必須不斷根據所在社群的消費特點進行調整。”

至于到底怎麼調整,這無疑是品牌獨特的經營秘密。

“其實,最關鍵還是要降本增效。折損率才是決定生鮮門店能否賺錢的關鍵。尤其近兩年來,很多人發現生鮮生意很火,都加入進來,不少都是個體的夫妻店,但很多人并沒有搞清楚,生鮮經營其實對管理的要求很高,控制折損率才是賺錢的關鍵。” 上述人士稱。

速開速關的社群生鮮小店

從近幾年整個市場來看,更加便利化的小業态正成為零售市場的重要趨勢,大賣場模式明顯衰落,生鮮領域除了生鮮電商,小店模式也是快速發展的重要賽道,湧現出不少生鮮超市或社群生鮮連鎖業态。而前幾年傳統超市也不約而同推出mini店模式,将“到店”與“到家”相結合。

于小店而言,高坪效、适當毛利率及成本管控能力是其能夠規模化複制的先決條件。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也是商品供應鍊和管道之争,“單體生鮮店不如連鎖具備規模采購的優勢,在未來的競争中,規模化的采購會更有優勢。”

正如生鮮傳奇王衛所說,“生鮮自有品牌化更受歡迎,要站在消費者立場做生鮮标準化,要打通供應鍊減少成本投入。這些年我也拿了資本的錢,别人拿錢去開800家店,我是把100家店開了8遍。回過頭看,我們是把整個供應鍊全部給做完了,打通了,這是值得的。”(靈獸傳媒原創作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