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創作者獲三大雨果獎 劉慈欣:中國科幻已從邊緣走到聚光燈下

中國創作者獲三大雨果獎 劉慈欣:中國科幻已從邊緣走到聚光燈下

作者/徐昙

10月21日晚,科幻界最負盛名的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雨果獎在成都揭曉,共評選出17個雨果獎獎項和2個非雨果獎獎項,“2023雨果獎”分量最重的“最佳長篇小說”獎被美國女作家T.金費舍(T.Kingfisher)的《荨麻與骨頭》奪得。

不同尋常的是,這也是中國科幻界榮獲雨果獎獎項最多的一次,有三位科幻界人士獲獎——科幻作家海漄憑《時空畫師》獲得“最佳短中篇小說”獎,多次為《科幻世界》創作封面的趙恩哲獲得“最佳職業藝術家”獎,《零重力報》獲得“最佳粉絲雜志”獎。

10月18日-22日,這是 “世界科幻大會”第一次在中國舉辦。全球科幻文學領域極具知名度的科幻作家羅伯特·索耶和劉慈欣擔任此次大會的榮譽主賓,兩位均是雨果獎的獲得者。

“世界科幻大會”的分量在于,被稱為“科幻界的諾貝爾獎”的雨果獎要在大會上頒布。2015年,劉慈欣的《三體》在世界科幻大會上榮獲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時,劉慈欣并沒有到場。因為他壓根兒不認為“非主流”寫作風格的《三體》會獲獎,是以當雨果獎頒布時,他還是從計程車上得知的消息。這一次,劉慈欣是作為東道主參會的。

成都為什麼極力要拿下此次世界科幻大會的主辦權?以至于擊敗了法國的尼斯、美國的孟菲斯、加拿大的溫尼伯,過程一波三折。

一個可能是,科幻已是國家軟實力的象征。在科技興國的大背景下,科幻變成了一個對科技發展起正面作用的文藝類型。另一個方面,2022年,中國科幻産業總營收達到了877.5億元,産業想象空間巨大,這對地域經濟是個拉動作用。

但是科幻産業有個尴尬的現實,科幻雖然備受矚目,但該如何開發産業價值似乎還欠缺成熟的商業路徑和模版。

10月20日下午,世界科幻大會最讓人瞠目結舌的一個場景是,劉慈欣《三體》的簽售活動,有3000多粉絲到場,隊伍長達幾百米。

目前,以劉慈欣為首的頭部科幻作家的經典作品、一些頂流IP的開發仍然占據了科幻産業核心地位。擁有2.6億粉絲的《三體》甚至成為了中國唯一一個單獨IP支撐的開發體系。這是當下中國科幻界獨有的特征,也是不正常的特征。

劉慈欣在本次世界科幻大會上說:“雖然現在中國科幻很受關注,已經從邊緣化走到聚光燈下。但即便如此,中國整體的科幻創作還處于一個有待發展的階段,我們真正的科幻讀者數量,以及科幻作家的數量,還是比較少的,特别是缺少那種有影響力的作家和作品。”

IP的發達取決于科幻作家能不能養活自己

IP的開發,與科幻作家的生存境遇相關。隻有更多的科幻作家能靠科幻養活自己,才能更大程度激活科幻産業。

科幻作家王晉康2023年說過一句話:“隻有底部越寬的金字塔才能建得越高,通俗地說,就是等到科幻作家能夠靠稿費養活自己的時候,科幻才能得到持續且長足的發展。”

以前,科幻界流傳着一句話:能靠寫作養活自己的科幻作家不超過三個人。2015年,《三體》獲得雨果獎之後,劉慈欣在接受山西媒體采訪時說,“有人問我,中國能養活自己的科幻作家有多少?我說最多不超過3個,一個是我,一個是少兒科幻作家楊鵬,第三個我想了半天也沒想出來。”

90年代初,一直在山西陽泉娘子關電廠擔任計算機工程師的劉慈欣開始給《科幻世界》投稿。最初,一位編輯認真地給他寫了退稿信,并提了一些另投他處的意見。

直到1999年,劉慈欣又嘗試投了兩個短篇——《鲸歌》和《微觀世界》。署名“山西娘子關電廠劉慈欣”的稿件給現任《科幻世界》主編姚海軍的印象很深,是少見的電腦列印的投稿,構思奇特,沖擊力不凡。随後幾年,劉慈欣成了《科幻世界》的核心作者。

2006年,《三體1》出版,2008年《三體2:黑暗森林》出版,2010年10月,《三體3:死神永生》出版。這可能是劉慈欣創作力最旺盛的幾年,中國科幻史最有分量的三部曲是劉慈欣用5年時間,在山西偏僻的娘子關電廠“摸魚”寫完的。

大劉是個實在人,媒體問他怎麼寫成《三體》的,他就如實回答是在上班時間。

以至于劉慈欣名滿天下之後,國資委曾在官方微網誌上調侃他“劉老師,之是以要深化改革,就是因為過去一定程度上存在您說的這種人浮于事的現象。”

2009年,國資體系的“深化改革”開始在山西實行,劉慈欣正在北京參加活動,聽聞娘子關電廠因污染要關停了,他被驚到了,失去鐵飯碗比當時任何事對他觸動都要大。劉慈欣說,“獲得雨果獎,都沒有這件事沖擊大。”他感到無所适從,他還沒能靠寫作獨立,就要中年下崗了。母親80多歲,女兒還在上國小。

姚海軍對筆者說,那段時間,他的手機上收到很多短信,都是樂意給大劉提供一份工作的。有教培行業的、有水力發電站的、有廣告界的,各種各樣。

劉慈欣終究還是成了一個專職作家。2010年《三體3:死神永生》出版前,《三體1》也不過發行了十幾萬冊。

姚海軍給《昙視點》算了一筆賬,《科幻世界》給劉慈欣的稿費是最進階别的,千字150元。但是即便他一年發表4篇中篇,如每篇稿費3萬元,《科幻世界》給一位頂級科幻作家一年創造的産值也不過12萬。

後來,《科幻世界》開始推動“視野工程”,推動科幻經典圖書的出版,從雜志時代邁向圖書時代。要給作家創造更多的價值,這也是科幻良性發展的基礎。

目前,劉慈欣的《三體》三部曲國内發行量超過700萬套(2100萬冊),以最保守的價格每套100塊錢計算,就是7個億碼洋。按10%的版稅計,劉慈欣的收入約7000萬。此外,劉慈欣的作品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發行到全球,海外發行估測資料是300萬套(900萬冊)。

姚海軍說,做圖書做到這樣的階段,是我們能觀察到的一個最高極限,給一位頂級作家創造10個億的碼洋(圖書定價的總額)。

這些年,“能靠稿費養活自己的科幻作家僅有數位”,已非科幻界真實的情況了。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榮譽理事、成都時光幻象公司董事長董仁威曾給筆者細數科幻界作家:近幾年少兒科幻也在崛起,少兒科幻作家楊鵬的書,發行量達到了上千萬冊。科幻作家陸楊、馬傳思、超俠、彭緒洛、趙華、彭柳蓉、小高鬼、潘亮等圖書銷量都在10萬至100萬冊。成人科幻兼營少兒科幻作者,如王晉康、江波、寶樹,銷量也在10萬冊以上,不但能養活自己,而且還活得不錯。

科幻業正逐漸進入良性發展階段。

科學+文化是科幻的産業屬性

在當下,科幻文學或許是最能穿越文化、民族、國家的文學形态了。劉慈欣在世界科幻大會媒體見面會上說:“地球是宇宙中的一粒塵埃,生活在其上的我們,在面對威脅整個地球的危機時,所有的分歧都顯得無足輕重。”

 “許多年後,人類進入太空已成尋常事,我也已被淡忘,到那時,我會在不引人注意的情況下買一張票進入太空。”劉慈欣說。或許擁有這樣浪漫的夢想決定了大劉仍然處于創作期。

但是讓劉慈欣的粉絲耿耿于懷的有一件事,即便是劉慈欣已經是中國科幻作家的首富,但是相比《三體》IP帶來的價值,劉慈欣的收入不值一提,這可能也是中國作家的宿命。

《三體》版權在2009年賣給了恐怖片導演張番番。這是科幻界著名的“10萬賤賣三體版權”的公案(事實上是幾十萬)。但《三體》電影在張番番手裡難産,于是張番番又以1.2億的價格把《三體》的版權轉賣給遊族網絡公司,遊族老闆林奇對标漫威,專門成立三體宇宙公司開發《三體》的商業價值。直到林奇2020年被三體宇宙公司的前CEO許垚下毒身亡。

頂級影視IP的商業号召力有多大可以從《哈利·波特》上看出來。一部《哈利·波特》給作者J.K.羅琳(J.K. Rowling)帶來了千億美元的收益。從出版延伸至電影、DVD、唱片、遊戲、廣告,再到玩具、服裝、食品、飲料、手機等成千上萬種特許經營商品,再到主題公園、主題旅遊。20多年來《哈利·波特》産業鍊的收益達到2000多億美金。

目前《三體》IP聯名消費市場價值累計超過20億元,三體宇宙公司的高管認為《三體》可以形成一個百億産業鍊。三體宇宙公司是否能構築起這樣的内容生态和衍生品開發業态,還有待觀察。當然,所有宏大的收益都與劉慈欣無關了。

所謂的産業,有幾個特點:一是體量要大,二是行業有地位,三是要有不斷疊代的屬性和趨勢。所謂科幻産業,就是科學+文化,這是科幻的産業屬性。在中國是否能崛起一批好的科幻公司,兼具技術和文化的屬性,圍繞科幻版權開發、科幻影視制作、衍生品開發等等創造出新的格局,目前還拭目以待。

中國創作者獲三大雨果獎 劉慈欣:中國科幻已從邊緣走到聚光燈下

《昙視點》是騰訊新聞出品,“媒體人+作家”徐昙主理的一檔産經觀察專欄——在衆聲喧嘩中看到更專業和有趣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