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恒大被查,一個時代結束了

作者:有雞大米

恒大的問題也是咱們國家房地産行業的問題,這個也不是啥秘密,随便看看新聞就知道,恒大出事後,那幾個頭部民營房企也是一副搖搖欲墜的樣子。

其實再往大裡說,房企現在的倒黴樣子也是咱們國家的經濟大環境造就的。高智商的話說,時代造就了恒大們,現在環境變了,那些不知道踩刹車的房地産商就被甩下了車。

(一)

在很多人看來,房地産商掙的是蓋房子的辛苦錢,1個億拿上地,花5000萬蓋樓,2個億賣出去,成本1.5億,他們掙5000萬的利潤。

當然了,這個1.5億肯定不全是自有資金,可能自己有1個億,再借5000萬,等賣了房子,回籠資金後把賬還上,剩下的錢再拿地,再蓋房子,然後進入下一個投資周期。

這個跟傳統制造業是一個思路,你能賺多少錢取決于資金的流轉速度,或者說你蓋房子的速度,是以早期地産商都追求短平快,絕不拖泥帶水。

但是大家知道,過去的二三十年裡,房價一直在狂飙猛進。你2個億賣出去的房子,可能過兩年就變成4個億,便宜了那些買房子的人,恒大們卻隻掙了個辛苦錢,你說這心裡能平衡嗎?

是以在房價持續上漲的大環境下,房地産商的花活就來了,比如捂盤惜售,房子蓋好了我不賣,就等着漲價。或者買了地不開發,先放個兩年,周邊房價上漲,地價也會跟着上漲,到時候轉手賣給别人賺個差價,或者那時候再動工開發,房子晚賣兩年,利潤就能翻着番的漲。

這波操作本質上跟炒房人是一樣的,賺的就是差價,那邏輯就是,與其讓炒房團吃紅利,還不如我自己下場掙這個差價。

但是有個問題,不賣房子就沒有資金回籠,沒有資金就沒法拿地,在房價烈火烹油的時候,地皮就是搖錢樹啊,買到就是賺到,買不上那比虧本還難受,咋辦呢?

套路其實跟炒房人是一樣。我有個同學是最早一批參與炒房的,他們圈子内有個理念,就是用最小的本金撬動你的資金盤子,具體操作也不複雜,每個房子都付20%的首付,剩下的都從銀行貸款,那時候監管沒那麼嚴格,銀行敞開放貸,他用這個方法買了五六套房子,合計供着300萬的房貸,那是2005年,當時就把我們唬的一愣一愣的,覺得這也太冒險了。再看現在,300萬的房貸也就是北京郊區一個上車盤的水準,恍如隔世啊。

對房地産商來說,搞錢的套路差不多,主要也是向銀行貸款。把手裡土地抵押出去,拿到貸款後再去投标新的地皮,所在城市沒有新批地塊,那就去其它省市,反正目标就一個,不顧一切瘋狂囤地,就跟炒房人四處買房布局是一個道理。

那銀行為啥願意把錢貸給地産商呢?

一方面是抵押物值錢,地産狂飙時代,一塊土地今天價值1億,明天就可能變2億,銀行才不擔心你違約,甚至抵押物升值,你還可以跟銀行申請追加貸款額度。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政策支援,大家知道我們國家在2009年有個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這些資金大部分都得通過銀行中轉,銀行手裡捏着大把現金,放貸自然也是大手大腳。

而當時外需不足導緻制造業疲軟,是以這些資金基本都流向了基建和房地産,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基建開始取代外貿成為拉動經濟最重要的手段。

此外還有個不太明顯的原因,地方政府也在這波放水狂潮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操縱地方商業銀行給房地産商大開綠燈,畢竟他們有錢才能在招标會上頻頻舉牌,土地賣出高價,地方政府是第一受益人,在地價上漲這件事上他兩是穿一條褲子的。

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土地的價值最終還得展現在建築物上,面包賣出去面粉才能賣出去,地價上漲,房價也跟着上漲,老百姓買不起房怎麼辦呢?

沒關系,銀行貸款能解決一切問題,我前面說了,那時候沒有限購這一說,稽核也很寬松,随便寫個收入證明,蓋個蘿蔔章就能一路通行,老百姓也願意貸款,反正房價會一直上漲,長期看都不是問題。

是以當時的情況是銀行一手貸款給房地産商炒高地價,另外一手貸款給買房人,讓他們來接盤因為地價上漲而跟着上漲的房産,左腳踩右腳,房地産就飛上了天。

這個過程中各方都受益,地方政府賣地掙的盆滿缽滿,銀行門口排着長隊,貸款生意紅紅火火,房企和老百姓雖然借了一屁股債,但是資産負債表還比較健康,因為無論是房産還是土地都在上升期,債務端上漲的同時,資産端也在水漲船高,是以整體上看不出什麼問題。

但是站在局外看,這就是個擊鼓傳花的遊戲,玩的時候有多嗨,崩盤的時候就有多慘,國家是懂這個道理的。而且房地産這種高杠杆的發展模式,又會帶來貨币超發引發通脹。

對,跟大家了解的不太一樣,房地産不是貨币的蓄水池,而是個貨币生成器,這事不多解釋了,貸款能創造貨币,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裡說過這事。

是以狂歡了沒幾年,國家就開始收緊給房地産的貸款。

(二)

一下子斷了供給,房地産面臨一個非常危險的境遇,對于房地産商來說,一方面有些項目已經開工,需要持續輸血才能完工,否則前期投入全打了水漂。另外一方面還是那個老問題,房地産能夠持續上漲,是因為房地産商不停的拿錢砸,如果貸款這個口子斷了,沒有資金托底,房價、地價都會掉頭向下,賬面資産也會跟着縮水,公司信用下跌,貸款就更難了。

而且土地大部分都抵押給銀行,如果抵押物價格降低,銀行很可能會要求提前還貸,或者追加抵押物,那更是雪上加霜了。

大家能看明白嗎,那個時候房地産已經脫離了本質,有點像炒股,大家往裡砸錢的原因是有股票上漲的預期,而這個預期能實作,又是因為有大量資金注入,這種互為因果的模式在上漲階段可能會一飛沖天,但是如果忽然斷了資金,掉頭向下那也是一瀉千裡,根本攔不住。

是以國家的目的非常明确,收緊貸款,倒逼房地産商收縮戰線,老老實實蓋房子,辛苦是辛苦點,至少踏踏實實,跟”房住不炒“是一個意思。

國企是懂這個道理的,執行國家政策不折不扣,沒了貸款,那就收縮戰線,集中火力一個樓盤一個樓盤拱,回籠資金再去占領下一個高地,到現在大家看那些國有控股的房企,負債基本都在紅線以下。

但是大多數民營房地産公司不是這樣,躺着吃差價掙錢已經習慣了,你現在讓他們下工地,一鏟子一鏟子掙辛苦錢,開什麼玩笑?那來錢多慢啊。

咋辦呢?

能有啥辦法,繼續搞錢呗。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房屋預售,打個地基就開始收房款,拿了錢轉身就進拍賣大廳,繼續拿地囤地,本質上就是從購房者手裡搞無息貸款,這個道理很簡單,不多說了。

此外上市融資也是一個選擇,比如雖然恒大已經在香港上市,但畢竟是小打小鬧,房地産商的業務和影響力都在國内,在境内上市才是終極目标。

不過我在上篇文章說了,像恒大這種靠借錢買地擴張的模式進不了A股,是以許老闆準備曲線救國,選擇借殼“深深房”上市。

為啥是“深深房”呢?

這個地産公司的大股東是深圳國資委,而恒大跟深圳市政府關系非常好。

大家知道2015年的寶萬之争吧,寶能系投入巨資瘋狂收購萬科的股份,眼看就要把萬科吃掉。萬科那可是深圳市政府的親兒子,怎麼可能拱手讓人?于是發動所有能動用的力量反收購,這其中就有恒大一份貢獻,出資300多億購買了萬科14%的股份,擋住了一大部分火力。到2016年風平浪靜的時候,又把股份低價賣回給深圳國資委,這一波逆向操作據說裡外裡虧掉了70億,好處是恒大跟深圳市政府這個善緣算是結下了。

這兒咱們多說一句,哪怕對巅峰時期的房地産商來說,70億也不是個小數目,那麼問題來了,花這麼大的代價納這個投名狀值不值呢?

主要是咱們國家的房地産商本來和地方政府就是深度綁定,咱們前面說了,就炒作土地價格這事來說,他們穿一條褲子,而且地産商拿地、從銀行貸款,搞金融牌照,包括土地招标什麼的都需要地方政府支援,就這方面來說,他們比其它民營企業更需要和地方政府搞好關系,是以恒大歌舞團的存在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比如恒大當時在深圳有很多舊城改造項目,這種工程牽涉面太廣,如果沒有地方政府支援,光靠地産商肯定是搞不定,必須得和地方政府打成一片。而且許老闆的風格是要麼不做,要做就得驚天動地,既然是幫忙那就得弄出點動靜來,造勢本質上也是營銷的一種手段,多花點錢就當是做廣告了。

咱們說回來,當時為了籌劃上市,許老闆還發動關系,拉來1300億的戰略投資。

很多小夥伴可能不了解戰略投資,其實就是股權投資,有點像風投,不過風投是公司發展早期入場,戰投一般是公司有上市意向的時候出手,相當于在公司上市前提前布局,先拿個原始股,等IPO發行後躺着掙錢。

對于恒大來說,拿了這筆錢,可以給公司來一波更新改造,比如擴大業務,修複資産負債表,還可以請頭部證券公司操辦IPO,将來上市的時候能把股權賣個好價錢。

當然了,能不能圈到錢,能上市是個基本前提,否則這些投資就等于直接入股了,相當于炒股炒成股東,炒房炒成房東,完全背離初衷。

戰投們常年在江湖上摸爬滾打,自然也得給自留後手,他們跟恒大簽了對賭協定,如果上市不成功,1300億連本帶利都得還給原主。也就是說,能上市就是股權投資,不能上市就是債權投資,對戰投來說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對賭協定戰投經常用的手段,比如張蘭的俏江南,就是和戰投對賭,因為上市失敗,甚至丢掉了俏江南的實際控制權。

恒大這次明顯也比較倒黴,最後時刻被叫停了,那時候的房地産正在風口浪尖,國家拼命想拉着這駕失控的馬車,不可能在這個節骨眼上再給你加一鞭子。

這就麻煩了,按照對賭協定,不能上市戰投就要撤資,1300億加上幾年的利息,将近2000億的資金,恒大從哪兒搞那麼多錢?

沒錢那就得另想辦法,估計那段時間恒大歌舞團的小姐姐們加班費是沒少拿。許老闆也沒閑着,到處喝大酒,刷臉打感情牌,加上一些其它上不了台面的手段,最後大部分戰投居然都放棄撤資,安安心心當上了恒大的股東。當然了,也有可能是許老闆耍賴,反正要錢沒有,要命一條,有地方政府撐腰,那些戰投們拿恒大也沒什麼好辦法,也隻能是含淚入股了。

剩下的堅持撤出,恒大沒那麼多現金,那就得有人接盤,比如深圳市政府就接了一部分,現在深圳人才安居持有恒大7%的股份,就是這麼來的,算是地方政府投桃報李了。

反正這一波上市失敗,雖然沒有傷筋動骨,但是恒大裡外裡至少損失了上百億,本來就缺錢,這下更是雪上加霜。

(三)

其實圈錢最好的辦法還是有個錢袋子,類似銀行那樣的提款機,随取随用,源源不斷,這就得涉足金融業了。

恒大手下有三架金融馬車,分别是恒大人壽,恒大财富和盛京銀行。

人壽好了解,大家知道那個萬能險吧,兼具保險和理财雙重功能,你按時交保費,有事的時候按出險給你理賠,不出險到期後返還給你,就當是理财了。

這些保費基本上都補貼給恒大地産了。當然了,直接投資肯定是不行的,左手倒右手這吃相太難看,也不符合監管要求。正常操作就是通過其它公司轉一道手,包括咱們前面說的給恒大的戰略投資,有一部分資金就來源于恒大人壽。

這種模式在房地産行業景氣的時候沒啥問題,炒地皮的收入裡随便切一塊出來就能把收益覆寫。甚至恒大地産如果能成功借殼上市,股市的收益喂飽戰投後,還能有一大部分補貼給恒大人壽。

但是這兩個條件都不具備,是以恒大人壽很快就黃了,接盤的是海港人壽。關于這個公司,大家就知道一件事就行了,背後的大股東還是深圳國資委,轉了一圈又回來了,還是他們自己人玩。

恒大财富就不說了,純純的斂财工具,恒大的很多員工也都把辛苦錢投了進去,沒什麼懸念這些錢都被拿去補了窟窿,2021年恒大财富暴雷,投資者血本無歸,許老闆那句“我可以一無所有,但投資者不能一無所有”,也就成了非常搞笑的行為藝術。

最慘的是盛京銀行,恒大很早就開始布局,到2016年成了第一大大股東,然後把恒大自己人安排到銀行任高管,能幹啥事大家閉着眼睛也能想出來。

給恒大地産貸款肯定是闆上釘釘的事,恒大接手後,盛京銀行對房地産行業的貸款比例很快從2%沖到22%,這其中包括給個人的住房貸款和給房地産商的貸款,大部分輾轉都進了恒大的口袋。

直接貸款還隻是小打小鬧,咱們前面說了,國家要給房地産上緊箍咒,規定了商業銀行對房地産行業的貸款比例,盛京銀行這種地方商業銀行的上限就是22%,超過就是違規。

這事恒大是知道的,如果隻是圖那22%的貸款,根本用不着花那麼大力氣控股,是以還有别的花活,比如操縱銀行給建設商貸款。

大家可能不知道,房地産商接了項目并不會自己下場蓋房子,設計會外包給設計院,具體建設會找建築公司。一般是先幹活後給錢,而且幹完活也不會馬上就給你錢,可能還得再拖個半年以後才能結清,結清也不是給你現金,而是給你個欠條,也就是商票,約定一個期限以後,你拿着商票再去銀行兌現。

這個不光是在房地産行業,制造業大部分都有這個問題,上遊企業給下遊企業供貨,不會做到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回款總有個滞後。原因有很多,可能收貨周期長,也可能付款審批流程長,也有可能中間商在等下遊公司的回款,反正供應鍊上的廠商互相欠款這事非常正常。

但是在房地産行業尤其嚴重,建築商在房地産商面前那就是個卑躬屈膝,給你活就不錯了,還想拿現錢?做夢呢。

主要也是基建行業産能過剩,蓋房子又沒啥技術難度,早先勞動力市場充裕,農民工有的是,建築商缺的是項目,銷售天天在市場上打聽消息,聽說哪個地産商拿了地皮,就得趕緊提着禮物找上門,去晚了可能連門都進不去。

這種情況下,建築商和設計院在地産商面前根本沒有議價能力,可不是人家說什麼是什麼。特别是恒大這種大地産商,往往是先讓你開工,許諾兩個月後簽合同,因為東家看起來财大氣粗,你可能覺得風險不大,撸起袖子就開幹了。然後兩個月拖四個月,四個月拖八個月,你還不敢停工,停工前期投入就打了水漂,這就算上了賊船了,隻能被人家牽着鼻子走。等合同簽了也不一定能拿到貨款,我前面說了,大概規律是給你一張商票,真拿到錢至少得兩年以後。

大家不要小看這種押款,恒大2萬億的債務裡,有将近1萬億就是欠供應商的貨款,大家可以想象這個規模有多大。

對供應商來說,商票可以到期後兌現,如果急需錢也可以折價賣給銀行,也就是貼現,或者用商票做抵押貸款。不過一般來說,銀行對這種商票放款相當謹慎,因為錢能不能收回來完全看背書公司的信用。像恒大這種情況,公司資不抵債,賬面沒有餘錢,商票也就跟廢紙差不多了,你自己都要破産了,你打的白條還有誰能敢收?

但是如果銀行是自己開的那就不一樣了,恒大的欠條就這樣源源不斷的進入盛京銀行的庫房,換取資金以貸款或者貼現的形式進入建築商手裡。這事魔幻的地方在于借款雙方是銀行和建築商,而實際操盤手确是躲在幕後的恒大,本質是許老闆用銀行的錢還了自己的債,算是借花獻佛的最高境界了。

此外還有恒大用廣彙的股權從盛京銀行質押貸款的300億,這種用自己的資産從自家銀行的貸款的奇葩事,也是沒誰了。

大家注意一下,我在前面文章裡說過,最近幾年銀行暴雷,往往是因為失去控制權,大股東把銀行的錢挪用到其它地方補窟窿,把銀行當作錢袋子,掏空完事,至于銀行兌付不了,那是銀行自己的事,反正還有其它股東,再不濟還有國家兜底,可不是随便折騰?

恒大也是一樣,不過他幹的比較隐蔽,多數資金都是經過購房人和建設商中轉以後才進入恒大的口袋,明面上是正常貸款,實際抵押物是未來要傳遞的房産和未來才能兌付的商票,底層是恒大的信用貸,如果房産和商票都能正常兌付,對銀行來說這就是很健康的貸款。

但是恒大現在一地雞毛,房子是空中樓閣,商票等同于廢紙,抵押物失去價值,貸出去的錢也就打了水漂。對銀行來說也是兩難,不追債就是壞賬,追債呢,這些購房人和建設商其實也很無辜,特别是建設商,每個工頭下面都挂着成百上千的就業,弄不好就是社會問題,你說咋辦?

是以2019年恒大被趕出盛京銀行了,遼甯國資委出手接管了盛京銀行,順便把恒大搞得爛賬都接過去了,未來肯定是國家出錢慢慢消化,在保交樓的大環境下,要給供應商和購房人更多的生存空間。

大家能看出來嗎?保險、理财、銀行,恒大算是把夠得上的金融手段都玩了一遍,不過吃相太難看,手段也簡單粗暴,逮住一隻羊使勁薅羊毛,搞涸澤而漁,很快就玩不下去了。

最後一招就是借債了,國内到處碰壁,那就去境外,這次恒大暴雷主要也是因為這部分美元債還不上。關于美元債咱們就說三點。

首先,這個債務大部分都是從債券市場借來的,并不是來源于銀行,更不是網上說的内保外貸。

其次,這個債務規模不大,其實大家看報道就知道,沒多少錢,100多億美元,換成人民币不到1000億,跟巨大的國内債比起來也就是九牛一毛。想想也知道,你一個中國的地産商,在國外又沒什麼業務,老外憑什麼把錢借給你?事實上,這些債券主要是在香港發行,買債券大多數是中國人,包括恒大的很多高管,許家印自己就買了不少,還有香港商人,比如劉銮雄。

還有不少人說恒大在海外借債是因為美元利率低,其實壓根是兩回事,美元利率低不假,但那是金融機構間借款的利率,你一個外國地産公司想拿到這個利率?想什麼呢?事實上以恒大這種信用評級,利率肯定是比國内銀行貸款高的多,基本都在10%左右,這麼高的利率還不上也就很正常了。

說了這麼多大家應該也能看出來了,恒大所有的行為背後就一個邏輯,就是瘋狂的搞錢,有錢以後就拿地搞擴張,畢竟在房地産烈火烹油的時代,土地和房産就代表暴利,就跟你炒股一樣,在上升階段,杠杆率越高你掙的越多,這種情況下瘋狂買入就是王道,根本不在乎借債規模。

包括恒大的多元化經營,其實也是這個思路。

搞足球是為了擴大影響力,如果不是廣州恒大網羅了那麼多國腳,拿下那兩次亞冠,全國有幾個人知道恒大地産?沒有這個光環怎麼去其它城市攻城略地?

汽車新能源都是噱頭,蹭行業風口的熱度,一方面為了擴大影響力,另外一方面其實還是為了拿地。

大家可能不知道,恒大在各地布局産業,一般都有條件,就是地方政府得搭配住宅建設用地。我都給你解決就業了,你多少得表示下吧。等土地拿到手,建廠啥的就不着急了,恒大用這招忽悠了無數地方政府。

當然幌子不一定是建廠,比如那個恒大童世界,打了個樣以後,剩下的就全憑一張嘴了,許老闆每到一個地方都大方的表示給你們也弄一個,等搭配住宅用地到手,也就沒下文了。

而且因為恒大排面太大,地方政府想留住這個财神爺,往往還會給出很多優惠,比如容許賒賬。可能恒大交了個訂金就把土地拿走了,然後轉頭抵押給銀行變現,這個事實上也放大了杠杆率,到現在破鼓萬人捶,很多地方政府都開始回收土地,更是雪上加霜了。

(四)

恒大現有大概有2萬億的債務,其中合同負債7000億,這個其實就是買房人的預付款,收了錢又沒交房,這筆賬就作為負債挂那兒了。還有将近9000億的應付款項,也就是拖欠建設商、設計院的錢,大部分都以未兌現商票的形式存在,也就是給别人打的白條。剩下的還有大約6000億的各類型借款。

簡單說就是三大類,收了錢沒交貨(合同負債),拿了東西沒給錢(應付賬款),還有單純的借款。債務的大頭是前兩類,但是壓垮恒大的卻是借款裡的那100多億美元債券。

有不少人擔心這100億美元債是不是得拿國内資産抵債,這個基本上不可能。

一般公司破産有個償付順序,比如有的國家會把稅費優先級放在最高,你死不死我不管,先把份子錢交了。有的會優先保證給員工發工資,像恒大這次國家早就定了調子,要保交樓,也就是有錢得先打給建設商,讓工地運轉起來再說别的。

但是無論哪種償付順序,債券一般都是放在最後。道理也不複雜,債券屬于一種投資,大家還記得那句話嗎,“投資有風險,入市需慎重”,都提醒你了還來,那就預設你是可以接受風險的。而且債券利率一般都比較高,這麼高的利率,你承擔些風險也是理所應當的。當然了,還有個不太好明說的理由,投資的錢都是閑錢,畢竟你不可能把飯錢拿去投資吧,是以這個錢拿不回來不會影響你的生存,延遲償付對社會的影響最低。

肯定有杠精要噴我,你是不是沒聽說過投資失敗跳樓的新聞?

這類人肯定有,但一定不是多數,你把身家性命都押在一個地方,你那不是投資,你那是賭博,既然是賭博,那就願賭服輸了。

是以美元債也就那樣了,大機率就是慢慢磨,一般就是兩種方案,要不就是把債務延期,短期債變長期債,今年到期的延期到五年以後,要不就是債轉股,你不想延期,那我也沒辦法,給你折算點股份,幹脆就不還了。

恒大前段時間在美國申請破産保護,其實就是要和債主們談判,給還錢排個優先級,有點像你門口擠了一堆債主,你一言我一語,什麼事都談不成,于是你大吼一聲,說都别吵吵了,一個一個談。大概就這麼個意思,跟當機财産啥的沒啥關系,當機也不會當機咱們國内财産,大家放心。

至于恒大未來的償付順序,隻要記住保交樓這個大原則就行了,這個并不是大家想象的要保護購房者,本質是為了保銀行和保就業。

怎麼了解這個事呢?

購房者長期拿不到房就會斷供,斷供銀行就多了壞賬,壞賬多了沒準就會發生擠兌,銀行最怕擠兌,萬一被沖垮了,老百姓的血汗錢可就沒了,是以銀行必須要保。

而房地産商要保交樓就得加緊開工建設,設計院、建築公司的活不就來了?而且這回形式變了,地廠商拿了地估計不敢再拖着不動,手裡的存量土地也得趕緊拿出來開發,各個工地一起開工,對建築公司的需求大增,情形反過來了,買方市場變賣方市場,工頭們的好日子估計要來了。想開工?先把之前的賬結清了。

而且那個2.4億的債務其實沒有網上說的那麼可怕,别忘了,恒大還有大概1.7億的資産,算下來淨負債也就是7000億左右。有些債務其實隻是紙面上的,比如合同負債7000億,這個咱們前面說了,就是提前收的預付款,并不是說要把錢還給人家,隻要把房子蓋好正常傳遞就行了,實際上解決辦法還得看那9000億的應付賬款,你得給供應商把欠款結清了,人家才能給你繼續開工幹活。不過也不用全部結清,大機率先給一部分,先讓工地運轉起來,剩下的慢慢還,等房子蓋好正常傳遞,合同負債自然也就沒了。

不過以恒大現在這樣子,這些債務估計他自己消化不了了,還得國家出面兜底,原因我前面也說了,房地産上面連着金融,下面連着就業,兩個都是國家必須要保的,這也是為啥說房地産大而不能倒,又說綁架經濟,确實影響面比較大。

具體操作大機率是國資入股,大家也别亂噴,國家下場救企業這事全世界都在幹,連自由燈塔美國也在幹,而且長期看,這些投資未必就一定會虧損,房企的問題要放在大環境下看。房地産要減速,要換擋,但并不是說以後這個行業就完了,更換發展模式以後還要長期發展,把時間線拉長,都能解套。

接下來就是那個關鍵問題,房企欠債是大家共有的問題,為啥單把許老闆抓了呢?

(五)

首先是那個500億的分紅的。這個我之前在文章裡說過了,從程式上來說一點問題沒有,但也确實不道地,要知道恒大地産拖欠欠款非常嚴重,有的開發商長期拿不到錢,公司直接倒閉,手下幾百号人圍了老闆家,逼跳樓的都有好幾個,這個情況下,許老闆和高管們還從公司拿走巨額分紅,多少有點黃世仁逼死楊白勞的感覺了。

可能有小夥伴納悶,為啥恒大欠了那麼債務,公司居然還有利潤分紅。這個就跟報表口徑有關了,香港股市對房地産公司财報有個規定,類似房屋預收款可以算作公司收入,也就是你收了款,沒交貨,也算作你當期的收入,這樣一來,恒大那7000億的預付款就變成收入了,大家可以簡單做個計算,2.4萬億減掉7000億,債務變成1.7億,資産端再把收入加上,資産負債表非常健康。

如果把時間壓縮在一個年度内,收了錢卻不用交貨,隻有收入沒有成本,年底盤賬想不盈利都難啊,這也就是網上說的提前确認收入,本質上是把收益放在當期,支出全部挪到未來,跟你借刷信用卡胡吃海塞差不多。

等到了2021年,美元債到期還不上,你要是公司持續盈利,資産負債表又這麼健康,不還錢怎麼都說不過去吧,是以2021年的報表就改了口徑,原來那7000億的收入變負債了,一下子就資不抵債了,其實公司還是那個公司,債務還是那些債務,資産還是那些資産,改了個口徑就能實作财報的大反轉,神奇吧。

至于那分紅的錢哪兒來的,我前面說了,很大一部分就是恒大借的美元債,借債給自己分紅,大家自己琢磨這騷操作。

還有更騷氣的,這些美元債的債主,很大一部分都是恒大高管和股東。

這事可能不太好了解,怎麼還能自己給自己借錢?

其實大家要有個概念,現代公司制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公司是公司,股東是股東,兩者嚴格隔離,股東的錢隻要分紅分走了,那就跟公司一點關系沒有。是以股東借錢給自己公司,從理論上來說這個操作一點問題沒有。

這事其實不光恒大在搞,其它地産公司也在搞,為啥說恒大的操作騷氣呢?

其它公司股東借款利息都很低,你是公司股東嘛,公司缺錢,拿出點錢來救急,從道義上說也是應該的,比如富力和碧桂園的老闆也給自家企業借錢,但是利率5%左右,甚至還有房企大股東給自家企業提供無息借款。

當然了,這個也不全是給公司解決資金問題,股東給公司借款,其實有同甘共苦的意思,表明股東和公司同退共進,在資本市場上跟大股東回購股票差不多,也是給投資者豎立信心。

可是許老闆他們就比較特立獨行了,借給恒大的債務,利息高達13%,,比恒大正常借債的利息還要高幾個點,這就有點不要臉了,幾乎就是向全世界宣布,恒大是恒大,我許老闆是許老闆,一點關系沒有,恒大虧損成啥樣你都跟我沒關系,反正這羊是我自己養的,薅點羊毛怎麼了?

你要是徹底能分開,這咱們認了,前面不是說了嘛,有限公司嘛,公司和個人可以分開。但有時候許老闆又忽然變身,和公司融為一體了。

比如許老闆的公子結婚,前前後後花了将近1000萬,都是恒大地産出錢,還有許老闆的私人飛機,日常吃喝拉撒,酒池肉林什麼的,這個也都走公賬了。更可氣的是2018年許老闆衣錦還鄉,給老鄉派發米面糧油,這200萬的支出也從恒大地産撥付,我請客,公司出錢,這時候恒大地産又成了許老闆的私人公司了,你說這合理嗎?

肯定不合理,但是這種支出非常容易做賬,你得往死裡審計才能查出來。

還有那個恒大财富,據說在暴雷前兩天,許夫人就把購買的2300萬理财産品贖回了,利息都沒少拿,完美錯過了投資風險還大賺一筆,比較起大多數員工把辛苦錢都埋在裡面,你能說這是許夫人投資水準高嗎?

大家能看出來嗎,恒大作為房地産商,在大環境下碰到問題很正常 ,但是許老闆最大的問題是把恒大當作提款機,各種薅羊毛,好處我拿,債務公司背,這就有點龌龊了。

本來兩年前這些事就曝光了,國家遲遲沒動手,就是想給時間讓他收拾下爛攤子,不過許老闆可能覺得法律上恒大跟他沒多大關系,破産就破産了,不會影響他已經拿到的分紅,是以有恃無恐,基本什麼也沒幹,擺出一副躺平的姿勢。這就有點不聰明了,但凡你把那500億分紅拿出點來補貼一下,作出努力補窟窿的姿态,事情也不會走到這一步。惹出那麼大麻煩,還四平八穩到處招搖,确實把大家都惹怒了。

至于這個罪名嘛,我覺得大機率是非法集資,通過恒大人壽和恒大财富收集資金補貼地産業務,這事一查一個準,主要是他們當時幹這事的時候基本就是半公開,隻管挪用,根本不考慮還錢的事,否則也不會短時間就玩暴雷。這事許老闆作為幕後主使脫不了幹系。

至于轉移财産什麼的,其實主要許老闆自己拿的那些分紅,這屬于個人财産,理論上來說屬于正常操作,不太好處理。

當然了,程式正确不代表就沒問題,許老闆在分紅這件事上,最大問題是借了美元債,我在前面一篇文章裡說了,許老闆他們的分紅大部分來自于“中國恒大”這個開曼殼公司借的美元債。

要知道,國内債務再多,那也是人民币債務,内債不是債嘛,怎麼都好說。而且這2.4萬億數目看着大,實際借債也都花在國内了,不論是投資還是消費,都有助于拉動經濟。比如購置土地的錢,給了地方政府實際上增加了國庫,給供應商的錢可以幫助解決就業,就算是許老闆自己驕奢淫欲,那也為國内貢獻了消費,說白了,屬于肉爛在鍋裡。

但是外債不一樣了,你得真金白銀拿出美元來還債,最後動的還是咱們做外貿辛辛苦苦賺的美元,這就屬于從鍋裡撈肉送給隔壁鄰居了,無論如何都說不過去。

(六)

說了這麼多感覺也說清楚了,文末再說幾個感受吧。

首先房地産的發展模式肯定要發生變化,之前房地産經營的重點在土地上,實際是把土地作為一種資産運作,本質是玩金融,跟炒房客是一個套路。這個不光是房地産商在搞,地方政府實際也在圍繞土地做文章,所謂的土地财政嘛。

未來這個思路不行了,土地大機率會變成跟房産一樣,房子是“房住不炒,土地會變成“地用不炒”,對地産商來說,嚴格限制杠杆率,拿了土地老老實實蓋房子,回籠資金後再攻下一塊地,實力雄厚可以多開幾個項目,小公司就老老實實一棟樓一棟樓蓋,掙點辛苦錢就行了。

其實從國家劃3條紅線開始就是個思路,執行的一直不好,這回恒大鬧這麼一出,估計地廠商們也被吓的不輕,這回應該會老老實實下工地了。

還有曹德旺說的那個,恒大30個億的注冊資金,怎麼能欠下2萬億的債務,這個其實完全有可能,注冊資金跟公司資産不是一個概念,你能不能貸到款,跟你的抵押物有關,跟注冊資金關系不大。

注冊資金相當于啟動資金,啟動完了我一路狂飙,公司資産擴張幾十倍是完全有可能的。注冊資金的用途,就是公司破産的時候,股東們隻用承擔注冊資金的賠償,也就是說如果恒大暴雷,不管最後有多少債務,許老闆和股東們最多隻用賠償30億就行了,跟500億的分紅比起來,簡直是毛毛雨,也難怪人家有恃無恐。

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股東和公司實體隔離就是現代公司制度的核心,一方面是保護投資者,如果不做隔離,投資風險行業有可能把之前攢的家底全部敗光,那誰還敢玩?是以設立一個防火牆,有個虧錢的底線,投資者才能放心把公司交給職業經理人管理。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保護公司,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職業經理人可以完全排除幹擾,從公司運作的角度做出決策,公司發展壯大,股東拿分紅,經理人拿獎金,是個雙赢的結果。

有一種說法,西方近代能夠強大,科技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事公司制的發明。比如西方殖民擴張的時候,沖鋒陷陣的都是各個國家的“東印度公司”,他們某種程度上起到了國家的作用。

這話沒什麼問題,公司和國家的本質,就是為了把社會資源組織起來幹大事,差別在于國家是自上而下的,适合方向明确的情況下,用公權力組織大家向一個方向努力,需要極高的管理成本群組織成本。公司制是自下而上,股東、經理人、員工各自評估自己的風險和收益,有利可圖的情況下大家才進入,如果失敗了也能全身而退,從創新和發展的角度看,公司制更有效率。

但是這個制度也不是一點毛病沒有,如果碰到個别不道德的股東,把公司和個人綁定在一起,那就可以實作公司背債,個人拿錢。這個也沒辦法,西方也有這樣的情況,這種就屬于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不夠徹底,導緻股東把公司的資源當作自己的資源,公司人格不夠獨立,每個人都可以從他身上薅羊毛,最後股東高管們個個吃的腦滿腸肥,留下公司一身病抛給社會。

解決方法也隻能靠監管了,一方面給這類公司投資的時候要擦亮眼睛,好好看看有沒有償還能力,資金是不是用來發展公司業務。另外一方面審計也不能浮于表面,得確定每一筆支出都和公司經營有關,不能讓股東用乾坤大挪移的手段把公司資産挪到個人手裡。這也是為啥這次恒大暴雷,專業人士都把矛頭指向了負責給恒大做審計的普華永道,他們肯定是有責任的。

還有一個值得警惕的就是混業經營,特别是金融和實業的混合,左手銀行,右手實業,操作資金簡直不要太友善,倒幾次手資金就消失的無影無蹤。有點像沒有銀行牌照,幹的卻是銀行吸收存款的買賣,又脫離監管之外,不出事才怪。恒大就是因為控股銀行,搞混業經營,才搞出了這麼大的事。而且這個也不是個例,我前面說了,前兩年很多銀行暴雷,就是因為大股東胡搞瞎搞,把銀行資金違規貸款給自己的子公司。

其實混業經營這事本身并不是洪水猛獸,比如歐洲那些老牌家族企業,一般都是混業經營。但人家是百年老店,要把生意長久做下去,混業經營的目的是為了壯大企業,操作金融主要是為了服務實體,這個根本原則能把握住,是以問題不大。

而咱們國家踏實做企業的太少了,大家都是為了掙快錢,搞金融的目的就是為了圈錢變現,很多大佬最後大撈一筆就跑路了,給銀行留一堆爛賬。關鍵銀行的另外一頭連着儲戶,這個是萬萬不能出問題的,往往最後風險還得國家承擔。

許老闆也是一樣,嚴格來說他也不能算企業家,他的所作所為更像是暴發戶和投機者,開公司的目的就是為了撈錢,這種情況下你給他金融牌照,那就是把羊推進了狼群。

道德限制是沒用的,如果沒有好的機制限制他們,最好的辦法還是嚴格限制混業經營,特别是對金融這種影響面大的這個行業,還是獨立運作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