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色列的悲劇給南韓帶來的教訓

作者:血飲原創不易

自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争以來,以色列國家安全一直受到南韓追捧。盡管以色列曾在1973年的贖罪日戰争中陷入困境,但它在被擁有3億人口的阿拉伯國家夾在中間的情況下,不僅設法生存下來,而且還實作了發展。然而,發生在今年10月7日的悲劇颠覆了這種模式。加沙地帶的哈馬斯武裝力量發射5000多枚火箭彈,并從陸地、海上和空中進入以色列領土。1600餘名哈馬斯武裝人員在以色列旋即開展的大規模轟炸中喪生,巴勒斯坦受害者的人數迅速激增。鑒于以色列實施報複的決心,加沙的傷亡人數很可能會繼續上升。

以色列的悲劇給南韓帶來的教訓

以色列開展大規模轟炸

7年前當筆者通路以色列時,以色列國防軍的一名成員解釋說,隻有在哈馬斯的動向受到人力情報、影像情報和信号情報的實時聯合監控的情況下,以色列的“鐵穹”飛彈防禦系統才能有效運作。但從這一次的情況來看,哈馬斯在一天内發射5000多枚“卡桑”火箭彈的事實表明,哈馬斯儲備數萬枚火箭彈。令人費解的是,摩薩德(以色列情報機構)和阿曼(以色列軍事情報局)未能獲悉哈馬斯擁有這麼多火箭彈。

這一切與以色列政府對巴勒斯坦人施壓的敵對政策不無關系。盡管與南韓世宗市(目前人口約38.5萬——編者注)的面積相當,但加沙地帶的人口多達220萬,當地人口密度超過世界上任何地方。大約一半的加沙居民失業。

此外,以色列自2007年以來一直封鎖加沙地帶。這使得人們沒有以色列政府簽發的通行證就無法進出該地區。

以色列政府還控制着當地的水、電和食物供應。加沙被毫不誇張地描述為“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監獄”。以色列對加沙施壓和封鎖的政策鞏固哈馬斯在當地的政治基礎,引發哈馬斯最近發動的襲擊。這是以色列不留出路的單方面施壓造成的不幸後果。誠然,與完全否認以色列存在權的哈馬斯談判并不容易。但是,如果以色列耐心地尋求和平解決方案,可能就不會陷入目前的困境。

同時,以色列内部的政治兩極分化和動蕩也是一個問題。内塔尼亞胡有些傲慢,他的保守派聯盟的一些成員主張對巴勒斯坦人進行人種清洗,并聲稱應該把加沙地帶從地球上抹去。是以,他們肯定要對這場悲劇負有一定的責任。

以色列的悲劇給南韓帶來一個明确的教訓。南韓不能對情報機構或“三軸”防禦體系過于自信。同時,依賴單邊施壓戰略,不但将招緻憤怒的反擊,還有可能帶來災難性後果。

防止戰争比赢得戰争更重要。以色列的經曆再次證明這一質樸真理。如果是在這麼多無辜生命的無謂犧牲後得來的,這種勝利究竟是為了誰?南韓政府應該吸取的最重要教訓是學會直面現實,摒棄一味堅持“通過實力來實作和平”的專斷與傲慢。(作者文正仁,王會聰譯)

延伸閱讀:

北韓“盲盒”讓南韓抓狂

南韓國防部16日說,假設北韓運往俄羅斯的1000多個集裝箱裡,裝載的是炮彈,那應該有“數十萬枚炮彈”。

韓媒則說,在美中“戰略競争”的局面下,南韓不能像“不懂事的步槍手”一樣站出來。

以色列的悲劇給南韓帶來的教訓

美方稱北韓向俄羅斯運送“1000個集裝箱”

“1000個集裝箱”的說法起源于兩天前,美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戰略溝通協調員柯比在記者會上宣稱,美方擷取的情報顯示,北韓已向俄羅斯“傳遞”用于俄烏戰争的武器,近幾周北韓向俄羅斯提供了相當“1000多個集裝箱”的武器裝備和彈藥。

南韓國防部官員16日對這種說法進行了“證明”,稱朝俄進行集裝箱海運的情況“屬實”,具體内容“不宜透露”,考慮到集裝箱裝載量,估計規模相當于“數十萬枚炮彈”。

白宮公布了3張衛星照片作為依據,《國會山報》提供了這張美方指稱的北韓武器流轉的示意圖:

以色列的悲劇給南韓帶來的教訓

白宮公布了3張衛星照片

第一張圖(中)拍攝的是靠近俄羅斯的北韓羅津港,據稱拍攝日期是上月7日和8日,顯示港口上堆放了300多個海運集裝箱。《韓民族日報》16日用的圖也是這張:

以色列的悲劇給南韓帶來的教訓

拍攝的是靠近俄羅斯的北韓羅津港

第二張圖檔(右上)顯示上月12日拍攝到的俄羅斯東部杜奈港,白宮稱,其中一艘船隻裝載了來自北韓的集裝箱,另一艘裝載了将要運往北韓的集裝箱。

第三張圖檔(左)是卸在俄烏交界的俄羅斯季霍列茨克的集裝箱。

說實話,就這三張圖,說服力是不是有點弱?

比如,是港口都會有集裝箱,那麼這三個港口的集裝箱,怎麼知道是北韓的?假設确實是北韓的,怎麼知道裡面是武器?怎麼證明有1000多個集裝箱?而三張圖檔上顯示的集裝箱,又怎麼證明它們是同一批貨?

對于這些疑問,白宮和南韓方面都沒有解釋,美韓統一口徑的看圖說話,都是這樣寫的:“這些公開的圖檔顯示,俄羅斯船舶上月從北韓羅津港載着集裝箱駛往俄羅斯東部杜奈港後,經由鐵路運至西南部的季霍列茨克彈藥庫。這個彈藥庫距離烏克蘭邊境約290公裡。”

然後,白宮發言人表達了對北韓和俄羅斯的譴責,稱北韓想以提供武器為代價獲得戰鬥機、地對空飛彈、裝甲車、彈道飛彈制造裝置或其他材料和尖端技術。“我們将對促成這筆交易的人實施新的制裁。”

16日,韓美朝核問題首席代表還在印尼雅加達舉行會晤,據韓聯社報道,他們特别談到了“朝俄軍事合作”,并警告北韓将為“破壞北韓半島及國際社會和平與穩定的非法行動”付出代價。

實際上,上個月金正恩在遠東與普京會晤後,關于俄朝間究竟達成了哪些具體的合作協定,外界知之甚少。

現在除了美國的衛星,還沒有第二家機構證明北韓有1000個集裝箱發到了俄羅斯,而沒有機會拆盲盒的美國,已經斷定這1000個盲盒裡裝着武器。

至于南韓,在白宮出示“情報”後,晚了兩天才回應,顯然對這些據稱已經運到俄烏邊境的集裝箱的關注度,其實遠沒有當美國航母“裡根”号13日停靠南韓後,北韓發出“核戰争”威脅的反應那麼大。

以色列的悲劇給南韓帶來的教訓

美國航母“裡根”号停靠南韓

對南韓來說,有多少武器被運出北韓半島,這不是問題,北韓與俄羅斯到底已經有多親密,這才是問題。普京和金正恩到底準備怎麼聯合對付美日韓同盟,這才是讓南韓人感到特别抓狂的大盲盒。

韓民族和平研究所所長鄭旭湜說,在俄羅斯因烏克蘭戰争被西方孤立的今天,金正恩敢于赴遠東會晤普京顯示,“北韓在國際舞台上作為不容小觑的行為者登場”。

北韓與俄羅斯在關鍵時刻的聯手,以及尹錫悅政府的“親美疏中”,讓南韓人在東亞大陸上感到孤立的恐懼。

《韓民族日報》發表署名評論稱,能将朝俄合作的沖擊降至最低的措施隻能是“加強與中國的合作”。朝俄接觸可謂動搖地區局勢的地緣政治沖擊,保持韓中關系穩定成為南韓比以往更重大的“關乎生死存亡的利益”。

評論還說,而且,明年11月美國大選結果很難預測。“在美中戰略競争的局面下,南韓不能像不懂事的步槍手一樣站出來。如果再走錯這步棋,破壞與中國的關系,尹錫悅總統可能會被載入史冊,成為破壞南韓外交的人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