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此口安處是吾鄉

作者:魏新

十五歲,第一次出遠門,坐汽車去商丘,轉火車,站一夜,到了上海,眼冒金星,胃冒酸水,吃米飯包油條,牙齒縫裡全是人擠人的怪味。又吃生煎,乍一看,以為是縣城的水煎包,心想應該錯不了,無非個頭小點,咬一口,差點吐出來,餡裡怎麼還放糖?甜不嗦的咋吃?

第一次去廣州,早晨轉悠了幾條街,尋豆漿油條,竟都沒有,被本地的朋友笑話一通:确實不好找啦,因為好吃的實在太多啦。

第一次去成都,吃完火鍋就開始發燒,接着去樂山、雅安,胃口全無,聞到辣椒味就渾身發麻,朋友從當地飯店裡打包來的鮮美江魚,也懶得動筷子,一連幾天,覺得最可口的,還是一家拉面館,至少,湯不是紅的。

不知從何時起,發現自己徹底變了,去上海不光愛上了生煎,還專門找本幫菜,配着黃酒細品;到廣州,粵菜必須大快朵頤;到成都更不用說,有時間就去鑽蒼蠅館子,冒菜、腦花、蹄花……讓我依依不舍的,是麻辣鮮香的溫柔。

味蕾之是以發生這種變化,一是可以接納的味道的确更多,不再過分拘于地域。二是可以準确地找到當地真正的美味,這一點尤其重要,美食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而是曆經考驗後的口碑,要具體到一家家店裡。比如外地遊客來濟南,若在景點買個冰涼的油旋,不會覺得有什麼好吃,要到小聶那裡,趁熱逮幾個,感受則大不相同。尋訪魯菜,去錯地方,隻能吃出九轉大腸的膩,爆炒腰花的騷,但找到類似魁盛居這樣的名店,就大不一樣了。單是那裡必須提前預訂的烤鴨,比北京很多名店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此口安處是吾鄉

包括在濟南,如足夠熟悉,别的地方的特色美食也大都能找到。不管是川菜,還是淮揚菜;粵菜,或者徽菜,都有相應的店家,味道和原産差别并不太大,甚至一些小吃,比原産地還好。比如油潑面,我在陝西各地吃過無數次,不比朝山街那家闫濟和更對胃口,可惜就那麼一個店,不像石家莊的安徽闆面,比在安徽吃還要“正宗”。我也曾推薦過一個在西安生活多年的朋友去吃,一個小時後,他發了一張照片給我。

此口安處是吾鄉

那些沒有特别明确地域的特色美食,濟南更是有很多,我最熟悉的便是泺水居,和湖北、江蘇的小龍蝦做法都不一樣,生生開創了一種龍蝦派别,甜辣的味道難以替代。難怪在荊山東路常年排隊,最近又在雲泉中心開了新店,我已經去了兩次,雖在商場的三樓,門口照樣排隊。

此口安處是吾鄉

甚至,老家的特色,在濟南也能找到。我家方圓一公裡,就有兩三家單縣人幹的羊肉湯,雖說沒在老家那麼道地,也足以在冬天溫暖一下胃腸,有一家,也賣現打的燒餅,用的還是石灰糊的爐子,燒餅雖比老家要薄一些,但趁熱吃,還是麥香十足。菏澤電廠二闆面,在濟南開的第一家店,也在家門口,花生澆頭頗有特色;還有郓城的壯馍和糊粥,剛開業我就去了;前年有老鄉還開了家“曹縣名吃”,賣雜燴菜,也有燒牛肉和羊肉垛子,可惜沒能堅持下來。

當然,如果回到老家,自然還有更純粹的味道:早晨在蘇記魚湯濃濃的胡椒味裡;中午在一勺熱氣騰騰的雜燴菜裡;深夜在一碗撒着碎芹菜丁的馬老四拉面裡……

此口安處是吾鄉

過年時的各種蒸碗,平常連骨帶肉的大塊烤全羊,出了那座縣城,就再也找不到。

此口安處是吾鄉

不過,如今的物流和交通都已相當發達,想回去,也就是半天時間,而且,我在濟南生活的時間,已經超過了在老家縣城,這座包容的城市處處都有了家的味道。蘇東坡說,此心安處是吾鄉。盡管在吃上,我依然不忘初心,但濟南的口安也足夠讓我心安。

甚至,無論在何地,每次吃到特别的美味時,都會産生一種錯覺,覺得有一種家鄉的味道,盡管在家鄉從未吃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