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台東有位“旗袍匠人” 堅守傳統工藝23年 手造旗袍近萬件

作者:青島新聞網在青島

【青島新聞網原創】

(記者 孫志文)

旗袍,可以說是中國女性的國服,是東方服飾文化最為耀眼的精華部分,其溫婉的情緻和獨到的韻味讓全世界為之着迷。

在青島台東步行街的盡頭,有這樣一間旗袍小店,四十多平方米的面積裡,收納着花色材質不同的布料和上百件做工精細的旗袍,雖然門口沒有醒目的大招牌,但上門定制旗袍的人卻絡繹不絕。

這家店的主人就是“旗袍匠人”程從寶,從2000年做出第一件旗袍,到如今經他手制作的旗袍有近萬件。在他看來,旗袍承載着民族的品格與曆史的記憶,做旗袍不僅僅是在做衣服,更是在傳承中國服飾文化。

台東有位“旗袍匠人” 堅守傳統工藝23年 手造旗袍近萬件

做的第一件旗袍被穿到了國外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最懂女人的一定是男人。這話一點不假,對于有着23年手工旗袍制作經驗的程從寶來說,為每一位顧客設計出最适合的旗袍就是自己的使命。

程從寶出生在安徽安慶的一個裁縫世家,16歲便拜師學藝,走上了服裝定制這條路。1994年,決心出來闖蕩一番的他選擇了青島。從學徒到員工,再到自己開店,程從寶用了6年時間,這6年間,他做的衣服種類有很多,但直到接到一個特殊的訂單,他才被旗袍的魅力深深折服。

原來,在2000年的時候,一位華僑偶然來到他店裡想要定做一套中式禮服,準備帶到國外參加重要宴會。要說最能展現中國美的服飾是什麼?旗袍必然首當其沖。盡管之前鮮少嘗試,但程從寶還是欣然接單了。在他看來,自己的技術不應停滞不前,要不斷突破創新,才有資格靠這門手藝吃飯。反複的測量、打版、試穿,為了能讓顧客穿出最好的效果,一般隻需3天工時的旗袍,老程足足用了将近兩周時間。

錦袍華貴淑女嬌,玲珑曲折現苗條。當得知顧客穿着這件繡有牡丹花的中國紅旗袍,在國外的宴會上大放異彩時,程從寶也感到格外驕傲:“旗袍最能彰顯東方女性的端莊氣質,我的作品能被外國人認可,我感到很高興。”

台東有位“旗袍匠人” 堅守傳統工藝23年 手造旗袍近萬件

23年制作旗袍近萬件

完成第一件旗袍作品後,做工複雜、考驗技藝并且承載着民族的品格與曆史記憶的旗袍便成了程從寶的“執念”,他慢慢意識到“西裝做得再好,那也是舶來品,隻有像旗袍這樣的中國服飾,才最能展現出咱中國人的美,最能代表中國的服飾文化!”

于是,他開始專注于旗袍的制作,從選料、量身,到裁剪、制作,定制旗袍的每一個流程,程從寶無不投入大量時間來研究。而為了了解最好的旗袍制作工藝,程從寶還多次奔赴上海、南京等地,輾轉于手工作坊和服飾工廠之間,實地考察學習,鑽研傳統旗袍制作工藝。

就這樣,程從寶在手工旗袍的世界裡越鑽越深。10件、100件、1000件……到現在,經他手制作的旗袍有近萬件。顧客們穿着程從寶做的旗袍或是參加演出、出席典禮,或是留下美好影像、步入婚姻殿堂,可以說這一件件旗袍,見證了無數“高光時刻”。

最令程從寶欣慰的是,現在越來越多的新人喜歡辦傳統中式婚禮,旗袍、秀禾等傳統服飾越發受年輕人追捧,直接助推了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程從寶:“青島有一位老人家經常找我做旗袍,她閨女結婚穿的旗袍是我做的,她外孫女拍‘百歲照’穿的小旗袍也是我做的。”

台東有位“旗袍匠人” 堅守傳統工藝23年 手造旗袍近萬件

家族傳承舉步維艱,渴望延續這門技藝

如今的服裝制造業,機械化生産、流水線制造的浪潮湧動,但程從寶卻始終堅持走手工定制旗袍的路子,在他看來,“隻有手工的才是有靈魂、有情感的”。這樣的想法,在這浮華繁雜的現代化社會裡顯得尤為珍貴。

程從寶:“比如這盤扣,手工做出來的線條十分柔和,能跟旗袍的線條融為一體,如果是機械制造,就比較生硬,無論是外形還是手感,都稱不上是精品。”

與此同時,程從寶也表示,在服裝工業化生産的大背景下,手造旗袍技藝傳承可謂困難重重,想學的人非常多,但是真正願意沉下心來鑽研的人很少,尤其是家族傳承和集體傳承舉步艱難:“我的孩子就不願意走這條路,他認為花好幾天的時間做一件衣服很枯燥,沒意思。”

程從寶告訴記者,盡管傳承難,但他還是不想讓這個手藝埋沒在工業化生産的浪潮中,“我很希望把我的手藝傳給真心熱愛傳統服飾并樂于弘揚傳統文化的年輕人,如果有合适的人選,我願意傾囊相授。”

台東有位“旗袍匠人” 堅守傳統工藝23年 手造旗袍近萬件

一生堅守做好旗袍這一件事,時刻精進自己的技藝,永葆一顆匠心,程從寶是當之無愧的“旗袍匠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