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搜尋的局限性

作者:四葉草堂

大量證據清楚地表明,有時我們在沒有設定目标的情況下也能做得很好,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是,新奇性搜尋并不總是能幫我們找到想要的東西。我們可能會在所有可能的答案中漫無目的地尋找,但最終可能無法找到解決方案,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也很常見。是以,我們需要更深層次的多樣性,同時仍需專注于追求整體目标,這個想法是錯誤的。它的錯誤在于否認了目标的不可避免的缺陷——如果在前進的過程中使用了錯誤的指南針,那麼無論你多麼努力地嘗試偏離其指向,還是會受其影響而繼續朝着錯誤的方向前進。

事實上,關于搜尋的局限性,已經有無數學者進行了論述。例如,數學家大衛·沃伯特和威廉·麥克裡迪提出的“沒有免費午餐定理”表明,在所有待優化的問題上,都不存在整體最佳的搜尋算法。此外,以“孤獨發明家”或“古來聖賢皆寂寞”的心态,認定“某個目标不可避免地隻能通過自己一個人的不懈努力來實作”是不現實的。相反,從長遠來看,最終能徹底征服“搜尋空間”的人,必然是一群有着不同興趣愛好的聰明頭腦,而不是僅憑任何一個單獨的目标來孤軍奮鬥的個人。我們确信,類似圖檔孵化器網站上的蝴蝶圖檔和汽車圖檔一定會在未來被發現,不是因為有人在刻意地尋找,而是因為每個人都在探尋充滿可能性的一切事物。未來或許将不按照我們的計劃到來,但它一定會到來。

釋放尋寶者能量的正确方式是将人們彼此分開,就像圖檔孵化器網站所做的那樣,人們隻能在他人完成的圖檔上繼續創造,進行互動。盡管很多參與了尋寶系統的人可能帶着個人的目标而來,但由于每個人的目标各不相同,整個系統本身并不具備一個達成共識的既定目标。

是否有明确無誤的案例表明,确定社會總體目标反而産生更多弊端?事實上,社會科學領域存在大量證據支援這種情況經常發生。比如坎貝爾定律,即當社會名額被量化并用于社會決策時,會帶來更大的社會腐敗壓力,進而腐蝕和扭曲原本需要監測的社會程序。換句話說,當學業成績測試這樣的社會名額被用作“成績提升”的手段時,效果往往最差。原因在于,單一名額難以準确把握人們真正的關注點。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為标準來評估教師,會導緻教師被迫進行應試型教學,而最終結果并非培養出具備豐富知識和實用技能的學生,而是産生擅長記憶和考試的應試型學生。當以考試成績為目标時,學生的成績可能會提高,但同時也意味着他們真正掌握的實用知識反而變少了。

坎貝爾定律的一種更有害、更極端的形式是不當激勵,即有時為了使事情變得更好的獎勵或措施,實際上會使事情變得更糟。例如,在印度殖民時期,英國政府為了消滅毒蛇出台了一項政策:印度公民每上交一條死蛇就能領取一筆報酬。然而這項措施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導緻印度公民争相飼養眼鏡蛇以便殺死它們牟利。最終,印度的毒蛇數量是以而增加。由此可見,不當激勵政策産生了與預期背道而馳的效果。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越南首都河内,但抓捕的對象不是毒蛇,而是老鼠。這最終導緻了老鼠養殖場的出現,而非鼠害問題的減輕。

軟體工程領域的發展早期階段也出現過類似“一切皆可測量”的風潮。許多人熱衷于探讨具體測量标準所帶來的前景,希望借此提高生産力和軟體品質。湯姆·狄馬克在1982年寫了一本頗具影響力的書,其中最有名的一句話是“無法測量的東西就是不可控的東西”。35年後,狄馬克又發表了一篇文章,表示自己的觀點已經随着時間的推移發生了轉變,‘衡量标準是好的,更多就更好,越多就越好’,但最終事實證明,‘它們的使用反而應該謹慎而節制’。”因為對于由數百萬行代碼和無數互相作用的部分組成的複雜軟體而言,“一刀切”的簡單衡量标準将變得毫無價值。狄馬克寫道:“盡管衡量标準使我們能夠對程序施加控制,但嚴格的控制隻适用于那些沒有潛力産生重大影響的項目。”是以無論我們能夠多麼精準地評估“骷髅頭的相似度”,這個方法都不會産生效果。因為通往骷髅頭圖檔的、具備踏腳石性質的圖檔無論如何看起來都不像骷髅頭。這個方法的問題在于,我們要比較或評估的東西(骷髅頭)看起來與通往骷髅頭圖檔的踏腳石完全不同。是以,當我們以一項存在根本性錯誤的方針為指導時,再多的準确性對我們都毫無用處。

以芬蘭國小教育體系為例,其賦予教師更大的個人自主權,并且無需學生參與标準化的測試。從這個角度來說,芬蘭的教育體系更多地遵循了非目标式的探索精神,這也是芬蘭能夠在教育領域上領先全球,遠超美國的關鍵因素。同樣引人注意的是,美國的高等教育最近才開始接納與國小相同的“基于準确性評估的問責制”,而在之前的一段時間裡,美國的教育水準一直被認為是全球領先的。

代替目标欺騙性原則的是“尋寶者原則”,而尋寶者要做的是收集踏腳石。事實上,與其采用不同的評估标準,不如将教學組織成一場緻力于尋找最佳教育方法的“尋寶活動”。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做呢?我們或許需要讓大多數教師和學校停止對學生進行标準化測試,而改由每位教師在年底編制一套包含作業、測試、教學大綱、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學生作品樣本等内容的合集。這套合集會被匿名寄給一個評審小組進行評估。小組成員由來自全國各地不同學校的五位教師組成。評委會從課程完整性、創新性和學生表現等方面對教師同行的工作進行評估。評估結果由評分和書面評語構成。這種同行驅動型評估方法的吸引力在于,教師和學校比較的對象不再是“我們希望他們可以達到某種水準和高度”,而是根據“他們的現狀進行評估”。重要的是,整個教育系統将完全專注于傳播新的教育理念。教師們也不會被迫趨向于采用沉悶又刻闆的應試教育方法,而是能不斷地接觸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之是以會出現這種改善,是因為教師們每年都要參與不同小組的評審,收到其他人給自己的評價和回報。是以,教師們将不斷地看到其他教師的教學方法及其成果,并推敲背後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