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龍”飛船成功發射,真的展現了美國航天技術的進步嗎?

作者:魔法小小白i

最近,美國的一家私人航空公司成功發射了“龍”飛船,并将兩名宇航員送入國際空間站。這次載人航天發射引起了廣泛關注,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副總統彭斯也在發射中心全程觀看。這标志着私人企業首次實作了載人發射,也為美國長期停滞的載人航天發射技術帶來了新的希望。美國媒體熱烈報道這次發射,将其視為“美國精神”的展現。

“龍”飛船成功發射,真的展現了美國航天技術的進步嗎?

然而,深入了解後,我們會發現這次美國大肆宣傳的載人發射并不那麼理想。就航天技術的創新而言,這次私人企業的載人項目僅僅提供了一個更經濟實惠的載人航天解決方案,遠不及之前美國發射的一系列航天飛機的重要性。這次載人航天的成功主要建立在美國航天局NASA的巨大技術基礎之上,還沒有達到自力更生的水準。美國媒體所吹噓的“美國精神”實際上隻是舊技術的再次展示。

“龍”飛船成功發射,真的展現了美國航天技術的進步嗎?

從這次發射的獵鷹火箭和“龍”飛船的技術來看,隻有一小部分技術是私人企業自主開發的,大部分技術都是來自NASA的技術庫。NASA一直是世界航天産業的領袖,擁有豐富的技術和成功的記錄,無論是早期的衛星、首次登月任務,還是航天飛機和空間站建設,都處于技術前沿。然而,NASA面臨着政府支援逐漸減少的挑戰,技術進展基本停滞。這次“龍”飛船的發射實際上是美國政府鼓勵私人航天技術發展的一部分。因為缺乏足夠的财政支援,NASA的技術隻能沉睡,政府希望通過引入私人資本,重新激活這些技術。

“龍”飛船成功發射,真的展現了美國航天技術的進步嗎?

是以,NASA向多家美國私人航天技術公司提供了大量支援,包括技術資料、工程師和科學家。然而,最終成功的隻有Space X公司,其他幾家逐漸消失。這是Space X的幸運,但也是NASA的挫折。對于NASA來說,他們希望多個私人航天公司能夠成功,實作多樣性和競争,将技術與資本相結合,推動美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然而,最終成功的隻有Space X。更讓NASA無法接受的是,Space X主要以低成本為賣點。雖然他們可以建造航天飛機并将宇航員送入空間站,但在宇宙飛船建造和火星移民等夢想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龍”飛船的發射或許代表了美國航天産業的目前極限,未來幾年NASA和Space X能否一起跨越這一極限,還是将被困在這裡,一切都是未知數。美國的工業化地位已經不再是世界第一,而在航天産業方面,一些領先幾十年的國家也在迎頭趕上。美國的太空技術前景和潛力可能沒有那麼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