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了三遍《資治通鑒》我頓悟:一個人最大的本事,是能忍、肯熬

作者:洞見

清代學者王鳴盛在評價《資治通鑒》時,說了這樣一句話:

“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

作為中國曆史上首部編年體通史,它記載了從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前後共1362年的曆史。

它記叙了王朝的興衰成敗,更講述了帝王将相們的跌宕人生,給後人以無數的啟示。

縱觀全書,所有沉不住氣,意志薄弱的人,全都早早就被淘汰。

懂得忍辱負重、心志堅韌的人,才能笑到最後。

讀了三遍後我終于頓悟,一個人最大的本事,莫過于能忍、肯熬。

1

先給大家講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關于張耳和陳餘。

《資治通鑒·秦紀三》記載,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滅掉了魏國。

秦王聽說張耳、陳餘是魏國名士,便釋出公告,重金懸賞緝拿他倆。

無奈之下,張耳、陳餘隻好改名換姓,四處亡命。

後來他倆逃到陳縣,充當裡正(古時鄉官的稱呼)的門衛以糊口。

有一天,陳餘犯了一點小錯,正好被裡正抓到,裡正拿起鞭子就朝陳餘抽去。

陳餘大怒,當即就要還手。

這時,張耳在一旁偷偷拽了拽陳餘的衣角,示意他不要發作。

陳餘便強忍着心頭怒火,低着頭忍受着鞭打。

等裡正走後,看到陳餘一臉不服,張耳就把他扶到一棵樹下,責備他說:

平時我和你是怎麼說的?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則亂大謀。

現今受了點侮辱,吃了點皮肉之苦,你就想和一個小吏以性命相搏,太不值得了。

聽了這話,陳餘這才幡然醒悟。

此後無論遭遇什麼,兩人始終保持克制和隐忍,隐姓埋名地活了下去。

直到陳勝、吳廣起義,兩人才出山,在亂世中建功立業,最後各自封侯拜将。

《素書》裡說:“長莫長于博謀,安莫安于忍辱。”

現實中,每個人都難免遇到各種羞辱和刁難。

選擇忍,不是膽小沒脾氣,而是想将大事化小,把傷害和危險降到最低。

逞一時之快,固然可以出口惡氣,但最終隻會葬送前途。

忍住一時之氣,盡管屈辱,卻得以保留有用之身,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

正如蘇轼在《賈誼論》中寫的:

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在這世上,無論是保全自己,還是想要做出一番事業,必須得學會忍耐。

讀了三遍《資治通鑒》我頓悟:一個人最大的本事,是能忍、肯熬

2

另一個故事關于史學家司馬遷。

《資治通鑒》記載,司馬遷出身史學世家,其父死後便繼任為太史令。

年少之時,他便立志寫出一部“藏之名山,傳之後人”的史書。

公元前98年,大将李陵出征匈奴,結果戰敗投降。

消息傳來,滿朝文武紛紛彈劾李陵,唯獨司馬遷為李陵辯解,最終觸怒了漢武帝。

漢武帝盛怒之下,直接将司馬遷打入大牢。

他本想一死了之,但想到自己未竟的理想,一咬牙,便接受了殘酷的“腐刑”。

出獄後的司馬遷,并沒有一蹶不振。

面對身體殘缺帶來的屈辱,和他人的種種非議,盡管内心飽受折磨,他卻默默扛住了這一切。

此後,司馬遷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史書的創作當中。

最終曆時十四年的嘔心瀝血,他完成史學著作《史記》。

這部鴻篇巨制,開創大陸紀傳體通史的先河,被尊為“二十四史”之首。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煉,熬得住方成大器。

生在世間,生活總會給你各種劫難,或是一次緻命的打擊,或是一段難捱的低谷。

但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隻要咬牙撐住,等暴風驟雨過後,終會迎來晴天。

多少次被擊垮在地,就多少次爬起來,渡盡黑暗便見光明,登過歧路便是頂峰。

讀了三遍《資治通鑒》我頓悟:一個人最大的本事,是能忍、肯熬

3

以上兩個故事告訴我們:

人這一生,總是坎坷多過坦途。

而戰勝困境,取得突破的關鍵,就是兩字:忍,熬。

《資治通鑒》第五卷裡記載了秦國宰相範雎的一生。

年輕時,範雎在魏國大夫須賈府中做門客。

有次,範雎随須賈出使齊國,齊襄王知道範雎的名聲,派人送去了十斤黃金。

須賈得知後,非常嫉恨,一回到魏國,他就誣陷範雎出賣了國家機密。

宰相魏齊便下令,讓仆人用闆子和荊條對範雎暴打,沒一會兒就打斷了他的肋骨。

眼看着自己就要被打死,範雎趕緊裝死過去。

魏齊一看,就叫人用草席包裹了範雎,将他扔到廁所裡,讓喝醉酒的客人朝着他小便。

面對常人難以忍受的羞辱,範雎卻一動不動,直到天黑,他才找機會逃了出去。

後來秦國使者來魏國,他偷偷乘坐秦使的馬車,離開了魏國。

到了秦國後,他本以為能獲得重用,結果秦王根本不理會他。

那段時間,客居他鄉的範雎,日子過得窮困潦倒,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

可生活再窘迫,他也從不喊苦抱怨。

在鹹陽城裡,他一邊刻苦讀書,豐富自己的才學;一邊關注各國動态,分析天下大勢。

一年後,他主動上書秦王,提出“遠交近攻”的外交政策。

秦王一看大喜,立即讓人請來範雎。

經過一番交談後,秦王深深折服于範雎的才華,最終任命範雎為宰相。

《讀書錄》裡寫道:“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惟識量過人者能之。”

人生是場曠日持久的博弈,忍是生存政策,熬是厚積薄發的沉澱。

真正能成事的人,不會因一朝受挫就丢盔棄甲,而是會默默堅持,在不動聲色中積蓄力量。

水到絕境是瀑布,人到絕境是轉機。

熬得住,忍得了,隻要生機不滅,即使被踩到泥土裡,也終會有出頭之日。

讀了三遍《資治通鑒》我頓悟:一個人最大的本事,是能忍、肯熬

4

曾看過一個小故事。

有塊石頭被劈成兩半,一半被雕刻成了佛像,而另一半則被砌成台階。

台階憤憤不平,大聲問佛像:為何你成了被供奉的佛像,而我卻是被踐踏的台階?

佛像說:我經受了千刀萬剮的雕琢,才有的今天,你呢?

聽了這話,台階羞愧得不再言語。

正如曾國藩說,堅其志,苦其心,勞其力,事無大小,必有所成。

受得住世事磨煉,你才能将那些苦和痛,都鍛造成向上的路。

《資治通鑒》裡,還講述了司馬懿的故事。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司馬懿和曹爽同時受命為托孤大臣。

由于出身曹氏宗族,曹爽本就實力強大。

加上天子年幼,一時間曹爽權傾朝野,他根本沒把司馬懿放在眼裡。

沒多久,曹爽就挾天子之令,将司馬懿由掌管兵馬的太尉,改任為毫無實權的太傅。

面對打壓,司馬懿不僅沒有抗争,反而稱病請辭,退出了權力中心。

因為這份忍讓,曹爽也就放過了他。

但私底下,司馬懿卻韬光養晦,他一邊聯絡親信同僚,掌握時局動态;另一邊讓兒子司馬師悄悄培養了三千死士。

公元249年,曹爽去高平陵祭掃,司馬懿立即發動兵變,一舉粉碎曹爽政權。

經過十年的隐忍和準備,司馬懿成為最後的赢家。

曾國藩曾說過:“傾險之人情,坎坷之世道,全靠一耐字撐持過去。”

命運賜予的艱難與坎坷,正是磨煉人格的最高學府。

眼下再屈辱再辛苦,隻要你忍得下,熬得住,一定能從遍地的挫折中涅槃而出。

正所謂,經事長志,曆事成人。

當你扛過去了,你會發現生活的種種刁難,往往是命運的另一種成全。

燙金白話文全四冊資治通鑒 ¥46.9 購買

作家馮唐說:如果隻讀一部書,我就選《資治通鑒》。

司馬光著作《資治通鑒》的目的,就是為了“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

這個“治”字,不僅表示治國之道,更是包含了治身之道。

學會遇事多忍一忍,處世多熬一熬,不斷修煉身心。

請相信,即便命運将你打落深淵,隻要忍得住,必有擡頭日,熬得住,終有回甘時。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