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你氣場強大,全世界都會和顔悅色

作者:洞見
當你氣場強大,全世界都會和顔悅色

作者:洞見·瑾山月

隻觀其氣象,便知人涵養之深淺。

曾國藩一生吃過五次大虧,是為“五塹”。

其中最慘的一次,當屬“第五塹”——江西之困。

那年,他被派去江西打太平軍,急于求勝的心态讓他對上多有委曲求全之姿,對下又多有傲慢無禮之态。

結果仗還沒打,就被朝堂上下擠兌罷官回鄉。

他閉門思過,苦讀典籍,終于有了一番頓悟。

三年後再出山時,他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不再唯唯諾諾,亦不再滿面冷峻,而是圓融中不乏伶俐,沉穩中不失進取。

通身透出的強大氣場,令衆人刮目相看,也助他順利開局。

經此一塹,曾國藩感慨地說:

“一國有一國之氣,一家有一家之氣,一身有一身之氣,元氣者,生氣也,能養生氣,則日趨于盛矣。”

讓自己氣場強大起來,才能得到這人間的善待。

01

  • 慢:處事貴熟思緩處。
當你氣場強大,全世界都會和顔悅色

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中,寫過一個種樹高手。

這人深谙種樹妙法,種出的樹,無不枝繁葉茂,高聳入雲。

而他的種植方式也很簡單,不過是遵循自然規律,令其慢慢發芽,緩緩生長。

柳宗元以樹喻人,無非是想警醒世人:凡事,欲速則不達。

曾國藩年輕時,盼着一鳴驚人,過急的進取心,卻令他處處碰壁。

而等他慢下來,找準自己的節奏,才漸漸打通了命運的任督二脈。

他慢讀書,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

他慢做事,大處着眼,小處着手;群居守口,獨居守心;

他慢行軍,紮硬寨,打呆仗,修堅固城池,挖千裡溝壑。

曾國藩沉穩心神,用慢功夫,軟刀細磨出不焦躁的性情。

伏久者,飛必高。

緩而圖之,定能成事;不疾不徐,終得圓滿。

恰如曾國藩所言:處事貴熟思緩處,熟思則得其情,緩處則得其當。

把步子放緩,才能把路走寬,快慢相宜,方能涵養出從容之姿。

02

  • 穩:沉穩從容,可當大事。
當你氣場強大,全世界都會和顔悅色

作為湘軍首領,曾國藩與太平天國的激戰,長達十年之久。

在圍攻天京的決戰中,衆将都盼着速戰速決,尤其是李鴻章,制定了分兵速進的戰略。

曾國藩卻堅決反對速戰,轉而提出了“鐵桶合圍”之策。

他調動大量兵力,圍着城東、北、西三面,挖長壕兩道。

内壕用以圍困城内的天平軍,外壕用以堵截太平軍的援軍。兩壕之間,還修建了上百座紮實穩固的營壘。

衆人不解,明明可以一舉攻克,何必如此大費周折。

曾國藩解釋道:太平軍擅長野戰和肉搏,而這次決戰,更是集結了最精銳的部隊。若盲目進攻,湘軍勝算并不大。最穩妥的做法,就是以圍代攻,持久作戰。

他始終堅信:打仗和做事一樣,務必先求穩當,次求變化。

最終,曾國藩圍了天平軍兩年,取得了絕對性的勝利。

他不止一次叮囑晚輩:不慌不忙,從容應對,為處事第一法。

為人處世,當以求穩靠譜為先。

遇事不慌,行動穩當,這種冷靜的氣勢,令人望而生敬。

03

  • 忍:第一貴忍辱耐煩。

曾國藩在嶽麓書院讀書時,遇到過一個非常嚣張的同窗。

這人仗着家世好,動不動就找人麻煩。

一天,他嫌曾國藩擋了他的光,硬逼着曾國藩把書桌移到角落。

曾國藩高中舉人後,這人又來找茬,說曾國藩奪了他中舉的好風水,當衆破口大罵。

旁人紛紛為曾國藩打抱不平,反倒是曾國藩,不僅不氣惱,還勸着大夥别計較。

這一幕,恰巧被院長歐陽坦齋碰見,老先生忍不住大贊曾國藩:氣度不凡,必成大器。

行走于世,碰上麻煩事,遇到麻煩人,再正常不過。

有人像炮仗一樣,一點就炸,全無半點涵養,有人則能忍住脾氣,沉穩應對,展現出教養。

《賈誼論》中有言: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遇事不急躁,待人多包容,忍人所不能忍,是為君子氣度。

04

  • 準:洞察勢情,識破天機。
當你氣場強大,全世界都會和顔悅色

有人問智者:做事如何才能百發百中,不失準頭?

智者答:聽其辭、觀其事、論萬物、别雄雌,雖非其事,見微知類。

想少走彎路,要有一定的洞察力,能看清萬事萬物的本質。

浮于表面的蠻幹,是莽夫所為;能洞察幽微,有的放矢,才是睿智的表現。

明正德年間,王陽明前往贛南剿匪。

在此之前,地方官對匪患,要麼急火猛攻,要麼聽之任之,結果都無法根除。

王陽明到任後,沒有急于抓盜賊,而是先實地考察,後明察暗訪。

他發現贛南地形複雜,溝壑縱橫,不适合武裝進攻。

又探明當地盜賊,多是被苛捐雜稅逼得走投無路的百姓。

他意識到剿匪治标不治本,要徹底解決問題,要從安撫與教化上着手。

于是他貼出告示,承諾盜賊隻要改邪歸正,可既往不咎,不僅能分到良田,也可于鄉校就讀。

此舉一出,不出月餘,王陽明就根除了十幾年的匪患,赢得了人心官聲。

真正厲害的人,能洞察勢情,識破天機,更能深識遠略,出奇善變。

他們出衆的思考力,由内散發出的智慧令人信服。

05

  • 決:放開手,不瞻前顧後。
當你氣場強大,全世界都會和顔悅色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的前夜。

叫來長子司馬師,次子司馬昭,商讨具體事宜。

司馬懿顧慮重重,司馬昭憂心忡忡,唯獨司馬師志在必行。

他告訴父親,暗中培養的三千死士,朝堂内外的眼線接應,都已安排妥當,隻等一聲令下,便可以迅雷之勢,攫取軍政大權。

最後果然如司馬師所料,他們迅速行動,一舉成了三國争霸最大的赢家。

三年後,司馬懿撒手人寰,司馬師領大将軍之銜,和司馬昭一起,出征東吳。

司馬昭作戰時瞻前顧後,導緻首戰即敗,引來無數譴責。

危急關頭,又是司馬師一馬當先,攬下全部罪責,又立馬調整戰略,率軍成功突圍。

等兄弟倆率軍歸來,司馬昭即便也有封賞,卻始終難以服衆。

反而是果決的司馬師,終成一代王佐之才。

果決之人,自有銳氣傍身,行事短刀直入,絕不拖泥帶水。

若想做出一番大事,人需修煉雷厲風行的氣勢,鍛造當機立斷的本事。

06

  • 靜:雖萬變紛纭亦澄然無事。
當你氣場強大,全世界都會和顔悅色

曾國藩剛考中進士那會,一朝得志,不免嚣張跋扈。

尤其是在翰林院時,他動不動就發脾氣,與人争執。

且不論上司同僚,就連投奔他的弟弟曾國荃,都受不了其聒噪,憤然回鄉。

而曾國藩自己,也因内心的浮躁而痛苦不堪。

他向老師倭仁求教,倭仁隻給他一點建議:在“靜”字上下功夫。

倭仁說:心靜則體察精,克治亦省力。若一向東馳西骛,有溺焉而不知,知而無如何者矣。

意思是,人先要安靜下來,而後方能審時度勢,做出客觀理性的判斷。

自此,曾國藩以“修靜”為己要。

克制脾氣,閉門反思,獨處參悟,直到雜念全無,抵達“心靜極而智慧生”的至高境界。

《嚴楞經》: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緻虛極,守靜笃,斷妄念,不為凡俗所擾,不為名利所惑,是一個人畢生的修行。

有人問曾國藩:如何識人?

他說:無他,隻觀其氣象,便知涵養深淺。

做事不急躁,行動穩準狠,望之俨然,即之也溫。

這樣的人,氣場足,能量大,自身修為高深,也易獲得世人敬仰。

點個贊吧,當你修煉出強大的氣場,全世界都會對你和顔悅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