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路向“黔”:甕安那些美麗的風景

作者:山居亭主

  提起甕安,外地人也許知道的不多,但要說到紅軍長征中召開的被稱為“中國革命偉大曆史轉折前夜”的猴場會議,說到紅軍突破的烏江天險,人們大多耳熟能詳。猴場會議的召開地草塘、紅軍搶渡烏江的江界河,都在甕安縣境。甕安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過去少為人知,多因交通不便,而今高速公路四通八達,甕安也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一路向“黔”:甕安那些美麗的風景
一路向“黔”:甕安那些美麗的風景
一路向“黔”:甕安那些美麗的風景

  我對甕安情有獨鐘,這裡是我的第二故鄉,我曾在這裡讀書教書生活了十餘年。原以為我帶檀樹、峰江、中心等幾位北方的朋友逛逛甕安輕車熟路,不想分别數十年,歲月已将甕安塑造成了另一番模樣:除了山水依舊,城市鄉村都已天翻地覆,舊貌不在。好在有老同學老齊哥、高山、李汝華做向導,我才不至于迷失在這熟悉的陌生之地。

一路向“黔”:甕安那些美麗的風景
一路向“黔”:甕安那些美麗的風景
一路向“黔”:甕安那些美麗的風景

  甕安的旅遊景點開發相對較晚,這也讓許多景點少有現代的商業氣味,保持着自然的原生态。老同學帶我們去的下司石林就是一個正在開發的景區。下司石林在甕安城西北郊綠樹掩映的山崗坡地上,蜿蜒起伏,綿延數裡,有石門坎、小岩頭、龍洞灣三大片區,其間,石峰石柱石牙石筍等怪石嶙峋,亂石穿空,大有鬼斧神工之妙。目前隻有石門坎初步開發,遊人可以自由遊覽。

一路向“黔”:甕安那些美麗的風景
一路向“黔”:甕安那些美麗的風景
一路向“黔”:甕安那些美麗的風景
一路向“黔”:甕安那些美麗的風景

  老同學帶我們去的朱家山國家森林公園映山紅景區,則原始古樸,除了幾戶護林人家外,少有人工設施。我們去時,黝黝的黑杉林彌漫着濃濃迷霧,讓人萌生獵奇探險的興頭。朱家山核心區儲存着地球同緯度上獨有的常綠闊葉原始森林,林海廣袤,大樹參天,溪流縱橫,岩洞遍布。映山紅景區原為林場,後并入了朱家山森林公園。

一路向“黔”:甕安那些美麗的風景
一路向“黔”:甕安那些美麗的風景
一路向“黔”:甕安那些美麗的風景

看了城邊的景色,老同學帶我們一路向北,先去了草塘千年古邑,即猴場古鎮。草塘自明朝改土歸流始,就受到内地文化的影響,鎮上的古建築融江南粉牆黛瓦與西南幹欄式建築于一體,風貌獨特;鎮中廣場上的晴雨雙面大戲樓獨樹一幟,大戲樓對面的小山上是猴場會議會址和猴場會議紀念館,長征時毛主席居住的傅氏宗祠經過修繕,也已恢複了原樣。

一路向“黔”:甕安那些美麗的風景
一路向“黔”:甕安那些美麗的風景
一路向“黔”:甕安那些美麗的風景

  猴場往北是著名的江界河景區。江界河,既指烏江甕安縣境的江段,亦指甕安北的烏江渡口,因為水流湍急,兩岸絕壁千仞,被稱為“烏江天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修建的江界河烏江大橋,淨高二百六十多米,跨經三百多米,為世界第一座大跨度桁式組合拱橋。此橋一端劈山開路,一端橋連隧道,别無它路,由此可以想見當年紅軍突破烏江時的艱難。

一路向“黔”:甕安那些美麗的風景
一路向“黔”:甕安那些美麗的風景
一路向“黔”:甕安那些美麗的風景

  甕安的标志和象征是塔坡,我在甕安工作時經常攜朋帶友野遊塔坡。塔坡在甕安城東,原來坡上稀疏生長着幾棵馬尾松,坡頂的文峰塔昂首矗立,俯瞰全城,為甕安著名的一景。而今,塔坡已被密密匝匝的混交林所覆寫,坡頂的文峰塔也被密林遮擋,欲睹高塔真容,必登千級台階至達極頂。

一路向“黔”:甕安那些美麗的風景
一路向“黔”:甕安那些美麗的風景
一路向“黔”:甕安那些美麗的風景

  我們還專程探訪了一個極其特别的"景區"——花竹山下白水河畔的白水河。這裡是我們的父輩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艱苦創業的地方,也是我們多數同學出生、讀書、玩耍、生活、成長的地方;這裡還殘留着廢棄的廠房、校舍等曆史的印痕,也儲存着我們許多清晰、鮮活、永生難忘的記憶。白水河,在我們心裡,這裡是一道别樣美麗的風景。

一路向“黔”:甕安那些美麗的風景
一路向“黔”:甕安那些美麗的風景
一路向“黔”:甕安那些美麗的風景
一路向“黔”:甕安那些美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