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阿拉伯人是如何看待中國人的?這幾點特性,中國千年都沒改

作者:曦言說

前言

說起古代中國,紅磚黛瓦,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的中式建築首先浮現在國人的腦海之中,除了雕梁畫棟的建築還有那衣袂翻飛、舉止文雅的古代文人墨客的形象等,而對于中國人自古以來所擁有的特性,想必團結一心、勤勞奮鬥和敬天地重親緣是每個國人心中必不可少的答案。

那麼古西方國家對于中國的看法是怎樣的呢?是否和國人的答案一緻,還是說大相徑庭?這就要從四方來賀的唐朝,商品經濟繁盛的宋朝,版圖急劇擴大的元朝說起了,以及當時與中國來往密切的則是橫跨亞歐非三州的西方帝國——阿拉伯帝國。

古代阿拉伯人是如何看待中國人的?這幾點特性,中國千年都沒改

一、初訪中國的阿拉伯人

由穆罕默德建立的阿拉伯帝國在成立後大力發展灌溉農業,同時推動經濟貿易繁榮發展,特别是海上貿易。

阿拉伯人受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極其崇尚冒險精神和英雄主義,他們東方的神秘古國十分好奇,認為那裡遍地都是金銀财寶。

其中一名被稱為“中國的徐霞客”的阿拉伯人伊本·白圖泰,他在《伊本·白圖泰遊記》中描述了在中國遊曆的所見所感,歌頌中國地大物博,贊揚中國人民技藝上的天才,特别提到中國的農業、絲和瓷器的生産。

古代阿拉伯人是如何看待中國人的?這幾點特性,中國千年都沒改

這部遊記考察了中國的風土國情,對泉州、廣州、杭州等地進行通路考察,是部很有價值的旅行家筆錄,至今仍是研究宋元時代中國與阿拉伯國家關系的重要資料。

除此之外,還有一本介紹唐朝和阿拉伯帝國之間文化碰撞的遊記——《蘇萊曼東遊記》,它記述印度和中國兩國的城市、物産、交易、婚姻、宗教信仰等社會和自然的現實情況。

從這兩本書中大概可以得知阿拉伯人對中國人的認知,阿拉伯人對中國高度發展的小農經濟感到贊歎,對中國人祭祀拜祖的信仰與自己民族信仰伊斯蘭教産生共鳴,對唐宋繁榮的經濟現象和輕快的文化氛圍心生欽佩。

古代阿拉伯人是如何看待中國人的?這幾點特性,中國千年都沒改

二、敬天祭祖的禮教文化

敬天祭祖的信仰是中國人幾千年來一塵不變的特色,中國人對天地、祖先的祭拜不同于信仰多樣的西方國家,它是所有中國人的信仰之基,敬天祭祖的傳統沒有斷代,沒有争議。

當阿拉伯人來到中國看到清明祭祀,皇帝祭祖敬天的場景,特别是蘇萊曼到訪中國各地發現中國家家戶戶都有祭祖習慣,皇帝還會特地的登山祭祖等場景而感到震驚。

在蘇萊曼看來,西方國家經常因為信仰不同而想方設法的吞并對方,讓為有着其他信仰的人是異端,阿拉伯帝國就是典型的在宗教信仰紛争下誕生的國家。

中國為什麼信仰會如此的一緻呢?

古代阿拉伯人是如何看待中國人的?這幾點特性,中國千年都沒改

那是因為幾千年以來,中國一直都是農業大國,一個以農業作為根本的國家是需要靠天吃飯的,在生産力較為低下的封建時期,農業收成的好壞主要是靠氣候所決定的,而人們所能做的就是“盡人事,聽天命”。

而這時,傳統的中國農民會将對豐收的祈望寄托在上蒼的垂憐和祖先的保佑之上,是以我們中國有了敬天祭祖的禮教文化。

中國敬天祭祖的禮教文化起源是非常早的,在《詩經》當中有這樣的一段話“後稷肇始,庶無罪悔,以迄于今。”由此可以看出,我們國家關于祭祀這一習俗向上溯源,最少是能夠向上追溯三千年的。

古代阿拉伯人是如何看待中國人的?這幾點特性,中國千年都沒改

敬天祭祖的禮教文化,對于中國人來說是具有重要意義的。血緣宗族關系國家結構的穩定,有利于統治結構的穩定,穩定的社會環境是非常有利于國家發展的。

另外,祭祖文化則符合父權社會下的家庭結構,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關系是小家構成的基礎,而千萬個小家組成一個國家。

再看西方國家,他們之間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西方國家統治的基礎,但是宗教在西方與統治者的關系則不同于中國。

古代阿拉伯人是如何看待中國人的?這幾點特性,中國千年都沒改

西方國家的教皇權有時是淩駕于皇權之上的,君主聽命于教皇,不同宗教之間的紛争很可能演變成兩國間的戰争,宗教想擴大教徒,國家想拓展版圖。西方的宗教信仰一方面是維護國家統一的工具一方面也是破壞國家統一的元兇。

是以中國相同的祭祀傳統,共同的信仰對于來自依靠伊斯蘭教建立起國家阿拉伯人感到詫異,他們再回到阿拉伯後對中國人的信仰方式、習俗進行傳播,這使阿拉伯人以及西方人對中國人的有了相似認知。

三、小農經濟下充滿智慧且勤勞的中國人

中國自古以來由于地理等自然因素,農業經濟高度繁榮,直到今天,農業生産在中國仍占有較重要的戰略地位。由于自古以來發展的小農經濟,使中國人不可避免的具有了勤勞、樸實、節儉等優秀的品質。

古代阿拉伯人是如何看待中國人的?這幾點特性,中國千年都沒改

阿拉伯人伊本·白圖泰在書中寫道中國男子“晨曦理荒歲帶月荷鋤歸”的辛勤勞作,女子“夙興夜寐”在家織布做飯等場景,這使他認為中國人是十分能吃苦的,讨厭好吃懶的。

而蘇萊曼在遊記中特别将中國人與印度人進行比較,他在書中寫道:印度這個國家的環境很是髒亂,國民遊手好閑,街上有許多乞讨的人。

反觀中國,市坊錯落有序,市民在規定的時間區域生活交易,田間無荒地,街道無雜塵,每個人為生活而辛勤勞作着。

古代阿拉伯人是如何看待中國人的?這幾點特性,中國千年都沒改

除了在田間的耕作,中國人熱衷發明創造,最著名的就是那享譽世界的“四大發明",特别是印刷術對阿拉伯帝國的發展擴大有着重中之重的影響。

印刷術和造紙術被來到中國遊曆的阿拉伯人所了解,他們對此感到驚奇又贊歎,認為中國人不僅很富有也很有智慧。

阿拉伯人遊曆結束後回到自己的國家,将中國的印刷術和造紙術敬獻給他們的君主,從此印刷術和造紙術在西方流傳開來。

古代阿拉伯人是如何看待中國人的?這幾點特性,中國千年都沒改

特别是阿拉伯帝國憑借着這一技術推動本國文化在西方乃至世界廣為流傳,使阿拉伯帝國在西方的統治地位進一步提高,也使阿拉伯文化得到繁榮發展。

是以,中國人憑借着這一生活場景和科技在世界上的極富盛名,中國人的吃苦耐勞,充滿智慧這一形象屹幾千年而不變。

小結

農業經濟高度發展,宗法親緣構成的國家,一些傳承不斷而曆久彌新的美好特質不僅是阿拉伯等西方人對中國人的認識,也是中華兒女一直堅守的并認同的特性。

古代阿拉伯人是如何看待中國人的?這幾點特性,中國千年都沒改

古代中國與阿拉伯等國家的貿易交流不僅是經濟上的,也是文化之間的交流,中國通過交流往來了解到阿拉伯國家的風土人情,見識到他們的特色産品。

而阿拉伯人也了解并學習了中國的詩詞典籍,農業技術,風俗習慣,最重要的是了解到中國是一個團結和諧,勤勞奮鬥的國家,這一認識影響了西方數千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