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從光武帝建國至獻帝禅讓,共計近兩百年的曆史,可以分為大緻分為三帝治政、四後幹政、宦官亂政和軍閥專政四個階段。
一、三帝治政(公元25-公元88年)
掌權人:
劉秀(光武帝):公元25年-公元27年 、劉莊(明帝)公元57年-公元75年 、劉炟(章帝)公元75年-公元88年
(一)光武中興(公元25年-公元57年)
王莽篡權建立新朝以後,采取一系列不符合社會實際的改革措施,使社會民不聊生,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此時的景帝後裔劉秀打着中興漢室的旗号,投身綠林,參與農民起義,經過多年戰争推翻了王莽政權,于公元23年建國,改元建武,建立東漢。
劉秀(漢光武帝)
在東漢建國以後,劉秀事實上并未統一全國,其後他通過十一年的努力,先後消滅了盤踞在關中、隴右和西蜀等地大小數十個割據勢力統一全國。之後其以“柔道治國”為理念,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并且重視發展生産,使得戰亂後東漢的生産力得到迅速恢複,史稱“光武中興”。
(二)明章之治(公元57-公元88年)
公元57年,劉秀駕崩後,由其四子劉莊即位,是為漢明帝。明帝在位期間,繼承父親遺志,,派窦固出擊北匈奴,派班超平定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吞并西南的哀牢國,擴大東漢版圖。 并從天竺(印度)将佛教引進中國,對内興修水利與民生息,其子章帝即位後一直延續清明的政策,在文治武功上都有很大成就,使得東漢王朝進入鼎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
劉莊(明帝) 劉炟(章帝)
二、四後幹政(公元88年-公元159年)
章帝之後,東漢皇帝大多年幼即位,大都未等到親政或親政沒幾年就英年早逝,是以這段時間主政的是以下八個人交替掌權,有四位太後,三位皇帝和一個權臣。其中太後主政為主流,太後主政的特點就是任用自家宗族勢力把持朝政,與皇權産生了激烈的沖突,是以這個時期主要是皇帝與太後外戚之間的較量。
掌權人:窦氏(章帝皇後):公元88年-公元92年、劉肇(和帝)公元92年-公元106年、鄧氏(和帝皇後):公元106年-公元121年、劉祜(安帝):公元121年-公元125年、閻氏(安帝皇後)公元125年 劉保(順帝):公元125年 -公元144年 梁氏(順帝皇後):公元144年-公元150年、梁冀(外戚權臣):公元150年-公元159年
(一)窦太後與和帝的較量(公元88年-公元106)
公元88年章帝駕崩,由于和帝年幼,由太後窦氏臨朝稱制,窦氏主政期間,重用窦氏外戚,,派窦憲大破北匈奴,成就了“勒石燕然”的戰功,之後窦氏勢力發展愈發龐大,引起和帝不滿,92年,被和帝發動政變誅滅,窦太後也被幽禁。和帝親政後,派兵讨滅匈奴,擊敗貴霜帝國,征服西域五十餘國,使西亞國家條支、安息以及遠在洛陽四萬裡外的海濱國家皆譯使納貢,史稱“永元之隆”。
窦太後 劉肇(和帝)
(二)一代賢後-鄧太後(公元106年-公元121年)
公元106年,和帝駕崩,鄧太後先擁立不足足滿月的殇帝劉隆(和帝子)殇帝夭折後,又迎立安帝(章帝孫)即位,臨朝稱制長達十六年,期間軍事上征服烏桓、鮮卑、南匈奴等外患,設立西域副校尉,恢複東漢對西域的羁縻統治; 并将九真郡外的夜郎蠻夷納入版圖。民生科技層面躬行節儉克服天災,資助蔡倫張衡等人研制造紙術和地動儀等科技,又命許慎等人到東觀矯正文字,推動世界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問世,被後世史家譽為“皇後之冠”。
和熹皇後鄧綏(鄧太後)
(三)安帝親政與閻皇後亂政(公元121年-公元125年)
公元121年,鄧太後去世,安帝親政後,在穩定西域和降服高句麗方面取得成績,但是寵信乳母王聖和皇後閻氏,朝中逐漸形成以乳母王聖為代表的宦官集團和以皇後為代表的外戚集團。由于太子(劉保)生母和乳母為皇後和王聖所害,皇後怕太子即位後加罪,便勸說安帝廢黜太子。公元125年,安帝駕崩,皇後閻氏臨朝稱制,将王聖為代表的宦官集團誅滅,并擁立劉懿(章帝孫)為帝,并重用閻氏宗族把持朝政。不久劉懿因病駕崩,之後宦官孫程發動政變誅滅閻氏外戚,迎立前太子劉保為帝,是為順帝,閻太後被幽禁,不久去世。
劉祜(安帝) 閻氏(安帝皇後)
(四)順帝親政和梁氏專權(公元125年1-公元159年)
順帝即位後,勤理國政,紀綱四方,使天下獲安, 同時嚴懲宦官及其黨羽,使得東漢朝廷出現中興的局面,但是在位期間重用皇後梁妠家族,使得梁氏家族勢力不斷擴張。公元144年順帝駕崩,梁太後臨朝稱制,梁氏先後擁立了沖帝、質帝和桓帝。梁太後躬行節儉,勤于治國,但是縱容其兄梁冀專權。公元150年梁太後歸政于桓帝不久去世,梁冀繼續專權,直到公元159年,桓帝聯合宦官将其誅滅,至此外戚勢力減退,宦官勢力占據上風。
劉保(順帝) 梁妠(順烈皇後) 梁冀(外戚權臣)
三、宦官亂政(公元159年-公元189年)
在鏟除梁冀的外戚勢力的過程中,桓帝多依仗宦官的勢力,是以在之後的桓靈兩朝,宦官勢力有所擡頭,并幹預朝政。
掌權人:劉志(桓帝):公元159年-168年、劉宏(靈帝):公元168年-公元189年
劉志(桓帝) 劉宏(靈帝)
在桓帝靈帝時期,外戚和宦官勢力交替掌權,一些貴族和士人因不滿宦官亂政發生了兩次黨锢之禍,都以反對宦官失敗二告終。此後由于宦官集團的膨脹,士族外戚與宦官的鬥争日益尖銳,而且官僚集團不斷腐化,加之天災不斷導緻了黃巾起義。黃巾起義極大得消耗了國力,并且朝廷允許各地組織軍隊鎮壓起義軍,也導緻了地方割據勢力的崛起,為日後的軍閥混戰埋下了伏筆。
四、軍閥專政
掌權人:董卓(權臣):公元189年-公元192年、曹操(權臣):公元192年-公元220年
董卓 曹操
公元189年,靈帝駕崩,宦官與外戚的沖突全面爆發,經過一輪火并後,西涼刺史董卓控制了朝堂,于是廢少帝立獻帝即位。但是其地位并不為各地諸侯所承認,至此東漢王朝進入軍閥混戰階段。不久在袁紹曹操的帶領下聚集十八鎮諸侯将董卓從洛陽驅逐到長安,之後董卓被殺,曹操迎獻帝于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攻伐各鎮勢力,最後統一北方。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逼獻帝退位,并改元稱帝,至此東漢正式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