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早教機構成“爆雷”高發區,千億蛋糕怎麼也不香了?

作者:南方周末
早教機構成“爆雷”高發區,千億蛋糕怎麼也不香了?

(IC photo / 圖)

曾經的“早教明星”美吉姆,如今陷入全國多地關店的風波中。據媒體報道,美吉姆在全國多個城市的多家門店均突然關閉,家長退費困難。

事實上,不僅僅是美吉姆,七田真、金寶貝等早教機構近來也風波不斷。

曾幾何時,坐擁千億市場的早教行業風光無限,美吉姆等著名早教機構發展勢頭非常迅猛。而今怎麼風雲突變了?早教行業的未來在哪?

備受矚目的“千億市場”

從一個孩子出生到國小以前階段的教育,都可以被稱為早期教育,根據嬰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大腦發育特點,給予他們科學、豐富、恰當的資訊刺激和訓練,能夠開發孩子身心潛能,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早期教育又可分為兩個階段:0-3周歲階段,嬰幼兒沒有上幼稚園,但早期教育已經可以進行;3周歲以後,幼兒可以正式進入幼稚園學習,除了學校裡系統的早期教育以外,學校以外的早教機構也起到一種補充作用。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國内的早教理念并不流行,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早期教育的功能。1990年代之後,随着中國經濟不斷發展,與國外經濟、思想交流的不斷密切,國外的早教理念開始影響中國家長,一批早教機構應運而生,但行業仍處于萌芽階段。

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早教行業真正迎來突飛猛進的發展。富起來的國人,對子女的教育更加重視,也更舍得投入。

已經有不少80後、90後成為爸爸媽媽,年輕的他們更加容易接收一些新的教育理念,他們比父輩更加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認為這是孩子最初、最重要卻也是以往被忽略的“起跑線”。

與此同時,以美吉姆為代表的國外早教機構大舉進入大陸,它們所代表的更為成熟、更成體系的營運模式,從一二線城市不斷向三四線城市擴散。

智研咨詢的資料顯示,2014年開始,國内早教服務行業的投資事件數量增多,投資金額出現明顯上漲。2014年的投融資事件數量将近50起,2015年就突破110起,從2015年到2018年,每年的投融資事件都在90起以上。

從2012年到2016年,早教行業的投資金額年年正增長,2017年突破40億元,在2018年時,投資額猛增至96.44億元。

另據觀研報告,2016年到2020年大陸早教行業市場規模逐年遞增,2021年和2022年市場規模分别達到3276億元和3500億元。

盡管随着生育率的下滑,每年新生兒出生數量在減少,因為龐大的人口基數,早教市場這塊“千億蛋糕”仍然被外界看好。

早教機構成“爆雷”高發區,千億蛋糕怎麼也不香了?

(IC photo / 圖)

從風光無限到爆雷邊緣

在前疫情時代,早教行業一直處于擴張的态勢:線上線下各種各樣的機構各顯神通;細分領域五花八門——英語、數理思維、大國文、兒歌、繪本、幼齡動畫等等,均形成了專門的賽道。

2018年,美吉姆成功登陸A股,成為“早教第一股”。

美吉姆2018年的财報顯示,公司2018年總營收為2.65億元,利潤總額為6049萬元;2019年,公司總營收同比增長137.35%,為6.3億元,利潤總額更是大增302.54%,為2.43億元;截至2019年Q1,美吉姆中心達到451家。

疫情的到來,給所有線下行業造成巨大沖擊,美吉姆也不例外。2020年美吉姆的總營收3.56億——相較于2019年差點腰斬,2021年的總營收為3.36億元,2022年的總營收為1.54億元——僅為2021年的一半,2023 年第一季度營收也隻有2954萬元。

公司的營業利潤更是兵敗如山倒,2020年的利潤總額為-5.31億元,2021年的利潤總額為-5745.51萬元,2022年的利潤總額為-6.10億元。

早教行業不景氣,之是以會引發“爆雷”風險,是因為幾乎所有的早教機構都是預付消費的形式,即,機構向家長出售的是課包,一個課包動辄幾萬元,課包所涵蓋的時間短則幾個月,長則幾年。

雖然2018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出台的《關于規範校外教育訓練機構發展的意見》,對早教等校外教育訓練機構向受教育者收取學費提出明确要求:“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

實際上,早教機構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費用的情況比比皆是,甚至成為行業慣例。機構正常運轉的情形下,課包的形式會更為“優惠”;一旦機構運轉難以為繼,線下機構關閉,家長所購買的剩餘課程想上沒地方上,想要退款卻也退款難,這已形同“爆雷”。

誠然,疫情是很多早教機構遭遇困境的重要原因,事實上,很多早教機構的危機也早已埋下。

其一,盲目擴張,成本劇增。早教機構多是線下教育,一般租在繁華的商場中,面積平均在200平方米左右,每個月的房租成本與人工成本非常高昂,每個月的經營成本動辄幾萬塊,如果客戶續費和拉新不理想,那就要虧錢。

前疫情時代,很多早教機構急功近利、擴張過快,經營上已經出現困難迹象,疫情的沖擊則讓危機徹底爆發。

其次,由于前幾年早教行業發展迅猛,不少人想要分一杯羹,紛紛開起早教機構。因為早教行業缺乏标準、師資不足,很多從業人員甚至連幼師資格證都沒有,簡單教育訓練下就直接上崗,也導緻早教行業總體水準不高,不少家長失去對早教機構的信任。

疫情沖擊下,不少家長發現沒上早教課,孩子其實也成長得很好,不由得反思之前報的早教課是不是在交智商稅。如今很多家長報課都會在社交媒體上檢索相關資訊,一旦“不信任”早教機構的聲音多了起來,家長的報課意願就會降低。

是以,雖然疫情已經結束,但早教機構并沒有迎來預想中的迅速複蘇。

規範發展才有未來

早教仍然是一個千億級别的市場。

固然生育率下滑,但目前中國家長對于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視;“雙減”政策下,早教行業并未受到太大的波及,反而是學科教育訓練的弱化,讓不少家長更願意在繪畫、體能等方面對孩子進行投入,而這些都是早教一直都有涉足的領域。

如今早教行業面臨困境,恰好是行業一次自我休整的契機。

一方面,前疫情時代,早教行業雖然發展迅猛,但總體上是野蠻生長的狀态:沒标準,缺規範。比如大陸事先串通的人所與幼稚園采用的是“雙軌制”模式,0-3歲嬰幼兒托育服務與3-6歲幼兒保育與教育相分離,前者由衛生健康委員會管理,後者由教育部門管理。

在課程銜接上,目前大陸對3~6歲兒童的學習與發展目标和保教工作有更加明确的教育建議,相對而言,0~3歲嬰幼兒的教育建議則比較缺乏。

這讓很多早教機構有了渾水摸魚的空間,家長雖然花大價錢把孩子送去機構,但其實無從判斷課程是否合理、教師是否符合資格,也不知道到底有沒有效果。

隻要這種“模糊”空間存在,優劣的标準不清晰,優勝劣汰的規則就很難建立。要建立行業規範,既需要早教機構自律,也需要教育等相關部門集結行業專家,出台相關标準,讓早教有規可循。

另一方面,對于目前早教機構普遍存在的預付消費問題,要切實加強資金的監管,避免早教機構挪用資金,繼而引發爆雷風險。

早教機構在擴張時要更為審慎,不要挪用消費者的錢去做冒險的事。隻有資金更安全了,行業更有序了,家長的信任感建立了,早教行業才能真正走得長遠。

責編 劉韻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