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5年“針”功夫縫出幸福好日子

作者:川川先生

創業經驗:别怕事小,貴在堅持,掌握一技之能,幹一行愛一行,付出終有回報。

核心提示:“咱家被褥是手工做的,棉花一朵一朵絮,被子一針一針縫,邊絮邊打,邊打邊縫,被子保暖性好,用的年頭也長。30多年前,我搬家來大慶,靠做棉被在城裡紮了根,還供兒子上了大學……”

說話的人,名叫朱洪霞,52歲的她,做棉被25年,是大家公認的老裁縫。開超市、擺地攤、彈棉花、做棉被……她的故事雖小,卻令人感動。

25年“針”功夫縫出幸福好日子

每年能做4000床棉被

闖:走村入戶做買賣

“霞姐,快入冬了,老媽點名讓你做被子,還說手工被子蓋着舒服……”

“好好好,你就放心吧,今晚我熬夜做,棉花和布料都用最好的,讓老人暖暖和和過冬……”

10月8日下午,記者來到位于東風新村萬寶1區萬興路12号“雪絨彈棉店”時,店裡顧客不少,朱洪霞正忙着記錄棉被尺寸。

送走幾撥顧客,又接聽多個電話,朱洪霞才打開話匣子,開始了她的講述。

“我老家在安達農村,姊妹3人,我排行老大。我媽在家種地,爸爸在大慶做小買賣。雖說日子不富裕,可我從小吃喝不愁。國中畢業回村務農,結婚後在縣城開小超市,後來幹起了食品批發,挨個村子送貨,走村入戶做買賣,雖說累可收入不低。”

回憶起往事,朱洪霞說,那時候年輕,經常天不亮就出發,送完貨回家時已是深夜,從早到晚不得閑,幹勁特别足。

朱洪霞還說,她知道沒錢的滋味,為了讓家人過上好日子,她鉚足了勁兒幹活,裝車卸貨從不雇人,衣服磨出洞,縫補完繼續穿。

25年“針”功夫縫出幸福好日子

多年來堅持手工縫制

拼:進城擺攤彈棉花

“從小就聽我爸說,大慶産石油、樓房多、工資高,我想趁年輕闖一闖。聽說我要來大慶,親戚朋友都搖頭,勸我腳踏實地開超市,可我就是不甘心。剛到大慶時,兩眼一抹黑,城市挺大,可不知能幹啥。為了生計,我夫妻給别人開車,我照顧孩子擺攤賣水果。”

朱洪霞說,别小瞧地攤,生意還挺火,收入也不少。她漸漸地發現,大慶人愛吃,舍得花錢。隻要肯吃苦,遍地是商機。

一次偶然的機會,朱洪霞接觸到了彈棉花,一根弦、一個木槌,用力撥動彈弓絲弦,發出“嘭嘭”的響聲,冒出一股股“煙兒”。朱洪霞發現,不光結婚做被褥,油田勞工也愛做新被,這讓她看到了商機,也讓她萌生了創業的想法。

朱洪霞說:“我一瞧,不就是彈棉花做被嗎,我也能幹。看似簡單,幹起來挺難,彈棉花滿身灰,連喘氣都困難;針線活稍不注意就紮手,10個手指常年帶傷;裁剪布料更是技術活兒,稍不注意就剪壞,浪費不少材料。我不服輸,越難我越想幹好,經過努力,我的手藝得到了顧客認可。”

25年“針”功夫縫出幸福好日子

縫紉機用了好多年

守:手工縫制不欺客

做一床棉被,有很多技巧和講究,不光懂針線活兒,還得不怕麻煩。把棉花鋪好鋪勻,兩面用網紗覆寫,然後鋪上棉布,縫紉時邊絮邊打,用木盤按壓,使棉花與棉被線互相糾纏,讓棉被更結實不易分離……

現如今,盡管彈棉花已被機器加工所替代,但其他工藝和工序沒變,想要做一床好棉被,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

朱洪霞說:“剛來大慶時,這裡叫萬寶屯,都是窩棚和平房。1998年萬寶小區建樓後,我就開了這家小店,布料要選好的,棉花分量要足,來的都是回頭客,咱可不能騙人。别看店不大,東西可不少,牆上挂布料,庫房堆棉花,操作間裡是彈棉花機器,中間是我幹活的大案闆。這台縫紉機,我用了幾十年,算是店裡的老物件兒。小店開了25年,我得守好店,服務好顧客。”

量尺、剪裁、縫紉、彈棉花……從早忙到晚,幾乎天天如此,一年能做4000多床棉被。周圍商戶換了好幾茬,牌匾一家比一家好,“雪絨彈棉店”的牌匾顯得有些舊,卻不影響顧客盈門。

25年“針”功夫縫出幸福好日子

機器彈棉花省力不少

甜:有車有房日子美

采訪中,不時有顧客上門,聽說記者來采訪,顧客們都豎起大拇指,誇店鋪信譽好,被褥做得好,是為數不多的老店之一。

71歲的張阿姨說:“店是老店,人是熟人,我們來這做棉被,就像回家一樣,能感受到濃濃的人情味。”

聽了顧客的話,愛笑的朱洪霞咧着嘴笑個不停,不停感謝老顧客們的信任,多年來照顧她的生意。

記者看到,朱洪霞的店鋪是商服,一樓前面是工作間,後面是彈棉花工廠中的房間;二樓大部分是庫房,還有一間卧室。

朱洪霞笑着說:“忙得太晚,經常住店裡。25年來,我一針一線地縫,白天黑夜地熬,靠彈棉花做棉被,供兒子上了大學,還買車買房在大慶紮了根。如今,兒子已成家立業,我也吃喝不愁,可我就是閑不住,一天不幹活渾身難受。”

采訪結束時,朱洪霞說,想開店可随時找她,免費教手藝,分享經驗。她想對創業者說,認準一件事,堅持不放棄,終将會幹出成績。

大慶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