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張洗臉巾,背後有什麼套路?

作者:光明網

重新認識綿柔巾和棉柔巾

随着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衛生友善的一次性洗臉巾越來越受青睐。

對于經常出差的白領來說更是如此。前陣子,在外地出差的安女士,發現自己帶的洗臉巾用完了,便在小超市裡買了一包綿柔巾。

但當她用綿柔巾擦水時,卻聞到一股異味。她又特地用綿柔巾沾了純淨水試了試,還是能聞到味道,于是便去檢視産品包裝的成分表,發現上面寫着“100%粘膠纖維”,并不是“100%棉”,産品名稱也用的“綿”而非“棉”,這讓她對産品的品質和安全性産生了擔憂。

這樣的擔憂并非個例。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人發帖說,買回來的洗臉巾或綿柔巾有化工味、酸味。

一張洗臉巾,背後有什麼套路?

“棉”和“綿”的洗臉巾,還有兩幅面孔?大衆又應該如何辨識和選擇?

一字之差,兩種材質

以範疇來講,棉柔巾和綿柔巾,都屬于柔巾這個大類。

國家2021年實施的新标準GB/T 40276-2021《柔巾》從内在品質、外觀品質、安全性、使用性能等方面,對柔巾有“硬體”上的名額要求,也從辨別和包裝等,對其有“軟體”上的規定,然而柔巾辨別規範中并沒有關于“綿”和“棉”字的使用界定,這也讓一些想打“擦邊球”的廠商有了可乘之機。

一張洗臉巾,背後有什麼套路?

GB/T 40276-2021《柔巾》對産品辨別的規範要求

據《2021棉柔巾調查報告》顯示,在選購棉柔巾時,85%的受訪者會關注材質是否為100%純棉。天然棉纖維制成的全棉柔巾,以其良好的吸水性、親膚性、安全性,給人們帶來舒适的使用感,同時棉纖維可再生、三個月可自然降解,綠色環保。

一張洗臉巾,背後有什麼套路?

一字之差的“綿”柔巾,雖然與棉柔巾讀音一樣,但其成分通常是聚酯纖維、粘膠纖維等一種或多種材料的組合。

一張洗臉巾,背後有什麼套路?

GB/T 4146.1-2020《紡織品 化學纖維 第1部分:屬名》中指出,粘膠纖維以木纖維、棉短絨等為原料,經堿化、老化、磺化等工序制成可溶性纖維素黃原酸酯,再溶于稀堿液制成粘膠,通過化學反應經濕法紡絲而制成,本質上是人造纖維。而聚酯纖維俗稱“滌綸”,原料主要來源于石油提取物,是一種合成纖維。

同時我們發現,有的柔巾包裝上的成分并不會标得很細,隻标注“植物纖維”、“天然植物纖維”,這讓我們又産生了疑惑,這類材質是純天然的嗎?

一張洗臉巾,背後有什麼套路?

根據GB/T 11951-2018《天然纖維術語》,植物纖維屬于天然纖維,主要包括種子纖維、韌皮纖維、葉纖維和果實纖維。然而,部分品牌在産品宣傳頁上強調的“植物纖維”、“植物源纖維”,其實際成分一般是粘膠纖維,需經過一系列化學加工而成,并非純天然。

也就是說,市面上“綿柔巾”,甚至是辨別了“植物纖維”的柔巾,很有可能都是廠商的文字遊戲,本質上都屬于化學纖維。

一張洗臉巾,背後有什麼套路?

最近有網友發現,某些綿柔巾新包裝和原包裝材質标注不一樣了,實際上,這是品牌依照GB/T 40276-2021《柔巾》新國标,把原包裝的“植物纖維”改為了“粘膠纖維”等真實成分,揭開了文字遊戲的謎底。

一張洗臉巾,背後有什麼套路?

某些粘膠纖維生産過程中要加入二硫化碳,最終産品可能會有硫化物的殘留,有些消費者聞到化工味、酸味,其實就是硫化物遇水産生的氣味。

據廣州檢驗檢測認證集團有限公司,對市面上熱銷的15款柔巾産品進行檢測的報告顯示:全棉時代2款産品未檢出化學物質殘留,其他13款粘膠纖維/滌粘混合的樣品,均檢出一定量的殘硫量,雖然符合《柔巾》标準中對殘硫量的規定,但對于寶媽或者皮膚敏感的人群,建議盡量選擇更天然、親膚的全棉柔巾。

如何辨識真正的純棉柔巾?

洗臉巾是不是純棉的,可以僅從産品名用“棉”還是“綿”來判斷嗎?答案是不能。

中國纖檢2022年8月釋出的《柔巾的辨別規範性及有關品質問題的分析和建議》對市面上六種品牌的柔巾進行了成分檢測,結果顯示,辨別展現的是“水刺無紡布”或強調原料是“植物纖維”和“植物棉”,纖維成分及含量辨別存在不規範甚至錯誤的情況。

一張洗臉巾,背後有什麼套路?

圖表來源:《柔巾的辨別規範性及有關品質問題的分析和建議》

雖然洗臉巾市場上的套路多多,但是在購買前,辨識棉和非棉柔巾的方法其實非常簡單——看準包裝或産品資訊卡。

隻有産品成分明确标注為“100%棉”、“全棉水刺無紡布”字樣的,才是真正的全棉柔巾。

如果僅辨別“水刺無紡布”或“植物纖維”的,很難判斷柔巾的具體材質是什麼,需進一步檢視相關的成分檢測報告。

當然,如今的消費者早就不滿足于看辨別了,網絡上已有部落客釋出了檢測柔巾成分的實驗。

一是浸水法:将柔巾泡在水裡,純棉柔巾并無異味,而一些粘膠纖維綿柔巾會有異味。

二是燃燒法:純棉柔巾燃燒後無黑煙,殘留物呈細而軟的灰黑絮狀;而聚酯纖維(滌綸)綿柔巾的燃燒後有刺鼻的黑煙,殘留物為硬而黑的塊狀固體。

一張洗臉巾,背後有什麼套路?

全棉柔巾(左)和聚酯纖維綿柔巾(右)燃燒實驗

中國産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專家李昱昊解釋說,某些粘膠纖維因為生産過程中會添加二硫化碳,是以遇水可能會有異味;聚酯纖維(滌綸)是一種化學纖維,燃燒時的确會有黑煙并結成塊狀。消費者可以借助燃燒和浸水法進行簡單判斷,但如需更加科學嚴謹的實驗結論,可以交給專業檢驗機構。

讓大衆明明白白消費

如今,柔巾(一次性洗臉巾)憑借柔軟細膩、吸水性佳、不掉屑等特點,已經成為毛巾、紙巾等産品的替代品,一場“洗臉革命”正在市場上演。

資料顯示,2022年,大陸洗臉巾行業需求規模增至123.60億元,同比增長51.8%。消費市場一路“高歌猛進”,吸引很多跨品類品牌進入這個賽道,目前行業品牌數量超過500家。

激烈的競争中,原料價格是重要的因素。資料顯示,2023年7月底,中國棉花價格指數為17998元/噸;而滌綸短纖和長絲價格分别為7428.91元/噸和8209.78元/噸。由于全棉的成本比滌綸等化纖要高很多,是以部分生産商會選擇成本更低的化纖材料。

一張洗臉巾,背後有什麼套路?

“化學纖維和天然纖維在紡織行業的使用由來已久,在性能、成本、安全屬性、環保屬性等方面各不相同。”李昱昊表示,中國老百姓普遍對純棉更有認同感,部分商家就用“綿柔”、“棉感”、“植物纖維”混淆兩者的概念。有的企業為了回避使用化纖的情況,成分标注并不采用國家标準,消費者容易産生誤區,以為其産品的主要成分為純棉。

柔巾品牌種類繁多,原料材質和規格不統一,甚至辨別标準也不統一。距離《柔巾》國标釋出實施已有兩年時間,但因其隻是推薦性标準,而非強制性标準,我們發現隻有少數企業按照國标要求完善和提高了企業标準要求,但多數企業的執行标準仍未改善,是以目前柔巾行業仍存在不規範、宣傳過度等問題。

李昱昊認為,針對市場上産品辨別混亂、消費者不易選擇的情況,企業應該規範準确地辨別柔巾産品的成分,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同時,宜多采用國家标準、行業标準,或者不低于國标要求的團體标準、企業标準。

未來,随着大衆更關注原材料、追求品質,柔巾産品的需求會越來越多元,每一家企業都真實地标注産品成分,把“化纖還是棉”的選擇權交給消費者,才能促進柔巾行業和柔巾品質有更好的提升。

作者:肖皖璇

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