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本又一百年巨頭落幕

日本又一百年巨頭落幕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價值星球Planet,作者 | 歸去來,編輯 | 唐飛

“Toshiba,Toshiba,新時代的東芝!”,20世紀80年代,這句廣告語一度風靡大江南北。

自1875年開創至今的東芝,曾是日本工業制造的一張名片。日本首台電風扇、洗衣機、電冰箱、雷達、半導體、燈泡等産品,以及世界首台可攜帶式電腦、HD/DVD播放機、首張NAND儲存卡、首款裸眼3D電視,均出自東芝。

可以說,東芝曾引領日本乃至世界的科技潮流。

14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東芝打造出橫跨家電、電氣、半導體、能源、基建的商業帝國。全盛時期,東芝曾是全球前五的半導體制造商、全球前三的醫療器械廠商,日本第二大綜合電機制造商、日本四大核能廠商之一,其在2019年《财富》世界500強中排名第371位。

不過日前東芝卻宣布,由私募股權基金“日本産業合作夥伴(JIP)”牽頭的2萬億日元要約收購已獲得成功,超過一半的股東參與此次收購,達到将公司私有化的門檻。該交易完成後,東芝公司将從東京證券交易所正式退市。

從昔日引領全球潮流、站在日本制造業巅峰,到如今的退市,百年之間東芝又有着怎樣的浮沉史?

一場成功的轉型

起初,東芝隻是路邊一個不起眼的鐘表店,其老闆田中久重就像《名偵探柯南》中的阿笠博士那樣,除會做修鐘表這樣的手工活,也會做一些小發明來賣。

1880年,伴随着日本明治維新運動的加速,當時的日本遍地都是機會。76歲的田中久重也将自己的手表店擴充為田中制造所。後因經營困難,田中制造所被三井财閥收購,并改名為“芝浦制作所”。

也是在這一時期,曾跟随愛迪生學習白熾燈制造方法的藤岡市助,在東京創立了“白熱舍”,并成功發明出日本第一個白熾電燈泡,一炮走紅的“白熱舍”後更名為“東京電氣”。

圖源:東芝官網

1939年因日本發動侵華戰争,所需大量軍資用品,東京電氣和芝浦制作所合并,成立東京芝浦電氣株式會社,這也是東芝的前身。此時東芝雖生産制造家電産品,但主營産品仍以軍資用品為主。二戰結束前,東芝已有90家工廠、10多萬名員工。

成也軍資、敗也軍資,二戰後日本的戰敗,東芝的經營也遭遇重創。為尋求轉型發展,東芝将目光放到了家用電器和發電機上,這一轉型為後續東芝的壯大奠定了基礎。

1955年日本經濟恢複至戰前水準,并開啟接近20年的高速增長期,其間日本GDP平均增速高達9.8%。經濟的發展在帶動日本城鎮化率提升以及居民收入增長的同時,也帶動了以冰箱、洗衣機為代表的白色家電消費。

除抓住時代的風口外,東芝對産品創新的重視、對品質的苛刻要求,讓東芝的産品銷量不斷提高的同時,也讓其在市場上徹底站穩腳跟。

比如,1985年東芝推出全球首款筆記本電腦,1991年又将筆記本電腦帶入彩色時代,1993年推出首款采用锂電池的筆記本電腦,前瞻性的産品設計,讓東芝電腦在20世紀90年代曾連續七年在全球筆記本市場拿下銷量桂冠。

日本又一百年巨頭落幕

東芝筆記本電腦

适時地開啟全球化戰略,也進一步鞏固了東芝産品的上司地位。1982年東芝啟動全球化戰略時,因當時不少國家的工業化剛剛起步,東芝的産品在這些國家推廣時所遇到的競争對手也很少。典型的就是東芝筆記本電腦,該業務于1995年進入大陸市場,但此時大陸電腦市場尚未形成規模化和産業化,東芝借助神州數位獨家代理推廣,也讓其在此後的四年時間裡一直穩居大陸電腦銷量第一。

但東芝的快速擴張導緻企業内部管理嚴重跟不上,也為東芝後續的發展埋下了隐患。

從組織架構上來看,高度集權的組織結構導緻整個決策鍊條冗長,其必然會導緻對終端市場的反應遲緩。

日本又一百年巨頭落幕

圖源:東芝中國官網

不僅如此,在這套組織架構中下級對上級須絕對服從,這不僅僅會引發員工内心的不滿,還影響到産品創新的速度,最終讓這家百年企業漸漸變得遲鈍、不合時宜。

内憂外患虧損嚴重

自20世紀90年代起,東芝的轉型主要放在能源和基礎設施、社群解決方案、醫療衛生、電子裝置等業務上。但需指出的是,這些業務均為典型的技術資金驅動型行業,對企業的資金能力要求極高。

進入到本世紀以後,伴随着全球科技的快速進步以及各行業市場競争的加劇,東芝若想在這些業務上站穩腳跟,每年除需投入大量研發經費外,也必須通過收購補齊自身在某些技術方面的短闆。

2006年東芝收購美國核電技術企業西屋公司時,當時外界傳言西屋公司所能接受的價格為18億美元。但後因美國通用電氣、日本三菱等企業的競争,該筆收購最終以溢價3倍的54億美元完成。

東芝在當年釋出的公告中指出,收購價格和西屋業務資産的公允價值之間存在29億美元的差額,這一差額在東芝合并資産負債表中被記錄為商譽。同時東芝也表示:“東芝财務狀況的預測結果已顯著惡化,這将改變東芝的融資環境,包括評級下降。”是以,東芝對核業務資産和債務(未包括商譽)的公允價值進行了再評價。

需要說明的是,東芝大手筆投入的核電領域,彼時面臨着一個巨大的挑戰——核電商業化的前景不明。即使放到今天,核電産業依然面臨着建設投資巨大、折舊費用高的特點。

更糟糕的是,2010年日本爆發福島核電站洩漏事件。受此影響,東芝也遭遇到全球客戶的砍單。

同時2016年西屋電氣所帶來的巨額虧損,使東芝商譽減損規模高達61億元。當年東芝資不抵賬規模高達5529億日元。

而曾讓東芝引以為傲的家電業務,因進入到本世紀以後各品牌競争加劇也遇到了不小的麻煩。

仍以上文中提到的東芝PC業務為例,2001年以後,大陸電腦市場湧現出包括聯想、IBM、惠普、三星等衆多電腦品牌,僅靠代理商推廣的東芝PC業務模式弊端日益凸顯。2006年時,東芝在大陸電腦的市占率已經下跌到不足5%。

2004年新上任的東芝PC部門的主管西田厚聰雖通過關停工廠、整頓産能,以及将代理權擴充至神州數位、翰林彙和佳傑科技,讓東芝的電腦業務有所起色。但進入到2011年以後,大陸個人PC擁有量快速上升,市場很快迎來飽和。

以2017年為例,這一年東芝電腦筆記本銷量暴跌至140萬台,市場佔有率不到1%。另據東芝釋出的2017财年報告顯示,當年東芝PC業務部門銷售額為1466.8億日元,同比下滑11.1%,淨虧損達到82.1億日元。

除外患外,東芝也出現更為嚴重的内憂。2015年東芝被爆從2008年财年到2014财年,整整7年的時間财務造假,涉及東芝4大業務部門,虛報利潤高達1562億日元。

其中,借助利用完工百分比法,推遲計提損失;使用結轉機制,誇大目前利潤;操作存貨估值,提高會計利潤等方式,電視機業務及生活産品事業部虛增盈利58億日元,PC業務部虛增盈利30億日元,零部件交易不當處理虛增稅前利潤591億日元。

随着此事件的持續發酵,東芝市值也從2015年的1.88萬億日元,暴跌至2016年年底的1.1萬億日元,跌幅接近40%。同時,消費者對東芝的産品也存在信任危機,進而導緻東芝産品銷量持續下滑。

以電視業務為例,東芝電視大規模關停海外工廠,并啟動大規模裁員,并将歐洲、東南亞等商标權出售。據東芝2016财年财報顯示,公司TVS營收和淨利潤分别為27.02億元人民币和5.68億元人民币。這一數字和東芝電視業務颠覆時期的年千萬銷量相比,已嚴重縮水。

禍患往往相伴而生。上述問題尚未得到妥善解決,東芝公司内部又開始陷入股權内鬥。2022年,東芝外部董事渡木麻裡子将矛頭指向了她的同僚Raymond Zage,稱Zage在3月份與董事會的立場相左,轉而支援股東的提議,即公司向私募股權公司尋求收購要約。

這不僅僅引發了外界對東芝内部治理權的擔憂,也加劇了東芝内耗的程度。

瘋狂賣賣賣,東芝還有救

嗎?

面對巨額的虧損,東芝2016年起便不斷出售旗下大量非核心資産。

2016年東芝将家電業務子公司80.1%的股份以514億日元(約33.2億人民币)價格賣給美的。同年,東芝将醫療裝置業務出售給佳能,售價6655億日元(約400億人民币)。

2017年東芝将西屋電氣,以46億美元賣給加拿大的PE Brookfield,這一價格比十年前購入時虧損8億美元。2018年,東芝加速變賣資産的步伐,先是以129億美元的價格将電視業務賣給海信,後以40億美元的價格将PC業務賣給夏普。

東芝的衰敗,是在“日本制造業光環淡去”的背景下出現的。東芝的半導體、家電、核電等業務其實本身具有很好的技術,但在整個産業浪潮的發展中,這些領域的優勢都不再顯著,甚至被趕超。

目前東芝僅剩的業務包括核電、水電、城市供水、污水處理、高鐵、功率晶片、通訊晶片、硬碟等,而且這些業務的盈利能力整體偏弱。

這就導緻東芝的業績表現一跌再跌,2022财年第三季度,公司的營業利潤下降87.5%至53億日元,遠低于預期。是以,東芝的私有化能否成為東芝的救命稻草,仍值得商榷。

其實不僅僅是東芝,大陸不少企業也和東芝類似,在抓住時代所賦予的紅利迅速發展壯大後,往往會追求集團多元化業務。但因市場環境的瞬息萬變、政策調整持續推進,不少企業的多元化非但沒有帶來營收和利潤的增長,反而還因持續的虧損拖累了整個集團的發展。

是以後續大陸企業在追求多元化業務時,仍需三思,尤其是對于重資産業務更應該慎重。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代的腳步永不停歇,沒有恒強也沒有恒弱。如今東芝退市在即,曲折發展的故事又将成為一個令人唏噓的案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