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雲岩叙丨豆腐巷:藏着幾百年你不知道的城市過往

作者:動靜新聞
雲岩叙丨豆腐巷:藏着幾百年你不知道的城市過往

夕陽斜照,古樹蒼蒼。在省會貴陽的核心區,很難想象有豆腐巷這樣深邃甯靜、幹淨整潔,充滿氤氲氣息的老巷。面對頭頂濃密的林蔭,目視那些斑駁的老牆,以及一眼望不到頭的前方,你會一時恍惚,疑惑狹窄的巷子,将會把自己帶到何處?

雲岩叙丨豆腐巷:藏着幾百年你不知道的城市過往

小巷其實一點都不起眼,站在友誼路上,若眼睛兒不尖,甚至都注意不到,有一個正對着新印路的木牌坊,上面寫着“豆腐巷”三個方方正正的楷體字。由此往裡走,你會碰上那株有百餘年曆史的皂角樹,如果運氣好,還會聽到老人們興緻勃勃地講述,年輕時如何撿皂角熬水洗頭,以至幾十年後拄了拐杖,仍然會習慣性地撿皂角的趣事。皂角樹是見證,也是象征,春去秋來,人事變遷,它默默地注視和守護着這片土地,銘記歲月裡不斷變化的人世滄桑。

雲岩叙丨豆腐巷:藏着幾百年你不知道的城市過往

到此,整個的心不由靜下來,虔誠起來,也好奇起來。邊走邊看,邊看邊想,不經意間,就來到了豆腐巷7号。古樸的青磚上鑲嵌着一道雅緻的鐵門,往裡走則是一個古樸的小院。院子的青色牆磚已有百年曆史,和灰黑的屋瓦一樣,都昭示着這個地方久遠的曆史。木閣窗、紅燈籠、小盆栽,坐下來喝幾杯茶,再擡頭看看湛藍的天空,有那麼一瞬,整個人仿佛置身鄉野的感覺,哪還記得是在現代都市中?

雲岩叙丨豆腐巷:藏着幾百年你不知道的城市過往

小院的主人鄧文恒,正與發小窦和生一起,回憶那些遙遠的往事。70多年前,他們都在這裡出生,見證此處從偏僻的城市一隅,在歲月裡不斷變化翻新,以至于今天的模樣。滄海桑田,他們各自經曆了人生的離亂,一個終于又回到這裡,并把晚年全部交給老房子,一個雖然搬到了新興的小區,卻因為牽挂,會時時回來看一看。對他們來說,這是不舍的記憶,更是難忘的感情,曆經時間的醞釀後越濃越烈。

簡短閑聊後,74歲的窦老伯興奮地帶我重走老巷,并講述那些零星而精彩的回憶。每個号牌,每一堵牆,他都能細數過去是什麼樣子,住的是哪家人,以及那些業已塵封的故事。在窦伯的叙述中,豆腐巷的過往慢慢清晰起來,一段散逸的城市記憶,也慢慢得以聚攏。

雲岩叙丨豆腐巷:藏着幾百年你不知道的城市過往

明朝中後期,随着人口增多,貴陽便有了在北門(黔靈西路與普陀路交彙處)外,增修外城的打算。然在千裡之外的朝堂上,西南小城的這點事,又算得了什麼呢,是以也就擱置了下來。但這畢竟不是一個可以忽略的地方,不久後的天啟二年(1622年),水西土司安邦彥圍困貴陽城,在長達三百多天的時間裡,整座城市戰火不斷、血流成河,不僅貴州巡撫王三善戰死,貴州總兵楊益懋更是陣亡于城牆之下,而被稱作西南大将之冠的總理魯欽,也因兵敗而自刎。自此,貴陽修建外城的重要性才受到重視,并于天啟六年(1626年),在北門外增砌了六百餘丈的外牆,并設威清、六廣、洪邊、小東四門。豆腐巷所在的位置,正是洪邊門附近的一段,在此後數百年的曆史時空裡,此處一直是貴陽北面的堅固屏障。

時間來到清朝末年,一戶姓窦的人家在貴陽城裡開綢緞鋪而發家,并在民國年間搬到這個貴陽北面外城的城牆處,然後建了一座三進三出的深宅大院。自然,這就是窦和生的祖上。當時,貴陽還是典型的曆史老城,城牆則是城市最重要的标志和屏障。因要求房子不能高過城牆,窦家不得不把建好的房子,硬生生地往下拆了兩米。即便如此,有利的地形還是帶來了開闊的視野,站在家門口,就能看到銅像台(今噴水池)處,貴州省主席周西成的銅像。

雲岩叙丨豆腐巷:藏着幾百年你不知道的城市過往

窦和生說,當時的貴陽,人口還相對有限,雖是城邊上,附近都是荒涼的墳地或荒山,甚至不時有豺狗出沒,把孩子們吓得不行。由于缺乏管理,城牆後頭都是稀稀疏疏的玉米地和墳頭,窦家的墓地,還專門請了人管理。在那個新舊交替的年代,一切都在發生劇烈的變化,最明顯的,就是屹立了300多年的城牆,竟然被拆毀了。在之前的城牆被拆來鋪設馬路後,1945年,以熱愛體育著稱的時任貴州省主席楊森主黔,在修建六廣門體育場時,硬是把貴陽城北的城牆石,嘩啦啦地拆去搞體育建設。至此,紅邊門一片再無城牆,貴陽也幾乎變成了一座沒有城牆的城市。

其實早在多年前,貴陽就成了中國抗戰的大後方,随着人口大規模湧入,城市也更加繁華。與此同時,日軍不時對貴陽開展轟炸,“跑警報”也就成了人們生活的常态,不得不成群結隊地往城郊躲避。當時,貴陽城北正是人們躲避轟炸的主要地方,而洪邊門一片,則是大家的必經之地。往返的路上,饑腸辘辘的人們,常常在路邊的攤販處買東西吃,其中彭家橋(沙河街、貴烏路、友誼路、和平路交叉口)一對張氏夫妻的豆腐果,一時成為人們最愛的美食。一些青年更是在此談天說地,甚至談起了戀愛,于是張氏夫婦的豆腐果,便有了戀愛豆腐果之名。這樣浪漫有趣的事,很快影響到更多的貴陽青年,大家紛紛前來品嘗,張家戀愛豆腐果更是聲名遠揚。之後,外脆内嫩、鹹辣爽滑、滿口噴香的戀愛豆腐果,仍被貴陽年輕人和過往的外地客人所鐘愛,并成為貴陽有名的道地美食,也成為戰亂期間為數不多的美好記憶。

雲岩叙丨豆腐巷:藏着幾百年你不知道的城市過往

新中國成立後,貴陽老城迎來了更大的變化,1957年,因擴建延安中路,人煙稀少的紅邊門一片,被用作安置點之一,也才迎來真正的改變。為了給新移民們騰出地方,許多人家不得不把祖墳遷走,窦家就是其中之一。人多了,更大規模的集貿市場也逐漸形成,從窦家老屋一直到九間房(今阿一鮑魚處),各種攤位絡繹不絕,而豆腐則是人們最愛的菜品之一。水豆腐、黴豆腐、臭豆腐、豆腐幹、豆腐腦、渣豆腐、豆腐果等,所有豆腐産品在這裡都能買到,簡直堪稱豆制品的大觀園。特别是1960年,全國統一按票購買,這裡的豆腐買賣也更加繁榮。據說當時有100多号勞工淩晨就開工磨豆腐,一到天亮,人們就會來到廠門口排隊購買,簡直盛況空前。這樣,這裡便形成了更大規模的豆腐行,并有了一個專門以豆腐命名的地方——豆腐巷。

時代在變,地名也在變。上世紀70年代,普陀路、和平路一片幾乎沒有變化,但随着改革開放的到來,已經沒有年輕人再願意到豆腐廠上班了,豆腐廠也随之逐漸衰退,老廠房被後來建立的房屋所取代,剩下的老房子也拆的拆、補的補,新舊混雜成了另一番樣子。随着1980年代的思想大解放,街上到處可見穿了喇叭褲、花襯衣、提着收音機的年輕人,豆腐巷一帶也有了歌舞廳等新鮮事物。彼時,豆腐巷還在,但早已沒了豆腐滿街的盛況。

雲岩叙丨豆腐巷:藏着幾百年你不知道的城市過往

較之人們生活的變化,豆腐巷的變化其實很小,不過是闆壁房和土牆房刷了一下,紙糊的窗戶變成了玻璃的,街上的明溝變成了暗溝。那時的人們似乎更加看重精神,物質談不上多富裕,但精神解放了,“家家都劃拳打馬的”。上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的城市面貌,豆腐巷一片也在1998年迎來了改造。在以後的建設中,一些老房子得以保留下來,成為城市不多的見證和記憶。鄧文恒老伯家的老房子,就是巷子裡化石一般的存在。

在經過人生諸多的離亂和流離後,他于1990年回到了豆腐巷的老屋,并一磚一瓦地精心打理個人的精神家園,以緻成為一個古樸雅緻的小院。看看那些古老的磚瓦、古舊的窗棂,甚至于院子裡的石凳和盆栽,都給人一種心曠神怡之感。曆史在變,但小院幾乎保持了原樣,那些一百多年的磚石,無不透着久遠的氣息。鄧伯不僅關心自己的小院,也關心豆腐巷的變化,并在合适的時機建言獻策。如今,随着雲岩區“一河一道一片”規劃中曆史城垣步道建設的推進,這段貴陽外城城牆東北段遺址重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讓天南地北的人們,更能直覺地了解這裡久遠的曆史記憶和文化氣息。

撰稿:趙毫

圖檔: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