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不知道的長城冷知識:長城不僅防外而且防内

作者:齊魯壹點
長城不僅防外而且防内

長城作為一個防禦工程,是為農耕政權統治者建立的一個内外管理體系。也就是說,長城不止防外,也有防内的任務,這方面鮮有人知。

長城防内的任務很重,首先是防止農民向外逃逸,其次是阻止非官方控制的貿易往來,另外還有盤查、稅收的功能。這樣的控制既是政治,也是經濟管理的需求。對傳統農業社會而言,增加财富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限制人口和财富的流動。長城之内的人口和财富大量地流向外邊,是農耕王朝不願意看到的情況。

流到長城外的财富和人員越多,對農耕王朝來說損失就越大。這些農民被納入遊牧政權的統治之下,會極大地提高遊牧政權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進而對農耕政權的統治造成更大的沖擊。這就迫使農耕王朝增加對長城區域軍事力量的投入。

西漢元帝時,是南匈奴與漢朝和好的時期。南匈奴向漢朝表示願為臣屬,世代守衛北方,請求拆除長城以友善長城内外的交往。

在漢朝看來,這個想法應該是極具積極意義的,可是大臣侯應在給漢元帝上的奏疏中,堅決反對拆除長城。侯應講了十條不能拆長城的理由,其中有三條在說防止漢人逃向長城之外:一是防止在征讨匈奴戰争中做了俘虜的将士子孫,因貧困而逾境投親 ;二是防止長城裡邊的奴婢,因生活困苦羨慕“匈奴中樂”而逃出長城 ;三是防止造反的人,在情勢危急時北奔投敵。

漢元帝接受了侯應的意見,派車騎将軍許嘉口谕匈奴單于說:“中國四方皆有關梁障塞,非獨以備塞外也,亦以防中國奸邪放縱,出為寇害,故明法度以專衆心也。”

你不知道的長城冷知識:長城不僅防外而且防内

敦煌玉門關漢代長城(董耀會 攝)

長城對内的防範,除了防止人員外逃之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對長城内外實行經濟控制,特别是防範走私貿易。長城内外農耕與草原經濟的互補性很強,需要交流的物資品種很多,糧食就是主要貿易物資。若将長城地區種植的谷物向南方運,用于運輸的馬匹等牲畜需要圈養在車馬店裡,還要購買糧草飼養,運輸的成本很高 ;而将糧食運往草原市場,成本就低多了。隻要選擇好合适的道路,用于運輸的馬匹等牲畜可以在草原上随便放牧,人也可以在草地上搭建帳篷休息。若對商人的趨利行為不加強管理,大量的糧食會流向草原。這樣的貿易屬于今天說的“走私”,不符合農耕王朝的利益。是以朝廷要利用長城防禦體系,阻止這種走私貿易行為的發生。

另外,長城很多的關隘都有盤查和收稅的功能,目的是為了“抑商”。作為小農經濟為主體的社會,曆代農耕王朝基本都采取遏制商業的政策。之是以“抑商”,是因為如果富有的商人依仗其财力,占據大量的土地、礦産、金融等社會資源,為獲得更大的利益,商人一定會追求政治地位的提高,進而不利于統治的穩定。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長城關隘的盤查和收稅功能,也在經濟上維護了統治。

孟姜女和秦始皇長城沒有任何關系

說起秦長城,大家都知道這樣兩個人物,一個是修建長城的秦始皇,另一個就哭長城的孟姜女。人天生就有悲憫情懷,這是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戶曉的情感基礎。長城是孟姜女傷心之地,也是孟姜女愛情的祭壇。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中國古代四大傳說之一。常有人問,孟姜女哭倒的是什麼地方的長城?回答這個問題,前提是孟姜女的故事是真的。

其實,孟姜女的故事隻是傳說而已。秦始皇的确修建過長城,但孟姜女的故事與秦始皇以及長城沒有任何關系。《左傳》記載的杞梁妻,也僅是一個知禮的女人。齊侯(齊莊公)進攻莒國,大将杞梁戰死了。齊侯班師回國時,在郊外遇見杞梁的妻子向她表示吊唁之意。杞梁妻不以為然地說 :“殖(杞梁字)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猶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吊。”齊侯聽她說得有理,便在杞梁将軍家裡布置好了靈堂之後,到他家裡進行了吊唁。

這個故事發展到了唐朝才與長城産生聯系。最早有孟姜女完整故事情節的是唐玄宗時《雕玉集》所引的《同賢記》。戲文中将杞良妻與哭倒秦始皇長城聯系到了一起。

唐代以後,宋、元到明、清的近千年,孟姜女的故事繼續演變,通過變文、寶卷、院本、唱詞、雜劇、歌曲、文人詩詞、碑刻題銘、地方戲等多種文藝形式流傳。山海關外就有一座孟姜女廟,裡面有康熙八年(1669)的《重修姜女祠碑記》。碑文中有“秦皇欲置之阿房,而孟姜足迹萬裡,終得夫骸,竟枕石于海濱焉”,将秦始皇與孟姜女聯系到了一起。

你不知道的長城冷知識:長城不僅防外而且防内

山海關孟姜女廟(董耀會 攝)

抗倭名将戚繼光設計的空心敵台

明長城薊鎮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主要作用是拱衛京師。如今,經修複開發,成為譽滿中外之旅遊勝景的山海關、九門口、喜峰口、黃崖關、金山嶺、古北口、慕田峪、八達嶺等處長城,在明朝時均屬薊鎮所轄。

薊鎮長城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空心敵台密集。空心敵台是修建在長城城牆之上,四面開窗的駐兵敵台。防禦的軍人住在裡面,武器和彈藥也儲存在樓裡。戚繼光在《練兵實紀》中記載,在空心敵台修建之前,軍士暴立暑雨霜雪之下,無所遮蔽。打起仗來軍火器具來不及臨時運送,提前運送至城牆上則無處儲藏。

為解決這個問題,人們在長城上修建了大量的空心敵台。一般不了解長城的人,将有窗戶有門的空心敵台稱為烽火台。實際上長城上的空心敵台建築,絕大多數都沒有傳遞烽火的功能。

戚繼光所設計的空心敵台“下築基與城牆平,外出一丈四五尺有餘,内出五尺有餘,中層空豁,四面箭窗,上層建樓橹,環以垛口,内衛戰卒,下發火炮,外擊敵人。敵矢不能及,敵騎不敢近”。磚砌的空心敵台有較寬敞的室内空間,極大地改變了長城守軍的生活和戍守長城的條件。

戚繼光是對長城發展有很大貢獻的人。他的兩大功績一個是在南方抗倭,另一個就是在北方修建長城和練兵。在京津冀長城沿線留下了很多戚繼光的故事。河北遵化市博物館儲存了一塊石碑,是戚繼光作的《登舍身台》二首,并附有賦文。其一“向來曾作舍身歌,今日登台意若何。指點封疆餘獨感,蕭疏鬓發為誰皤。劍分胡餅從人後,手掬流泉己自多。回首朱門歌舞地,尊前列鼎問調和”,表達了其鎮守邊關、身先士卒的精神。

你不知道的長城冷知識:長城不僅防外而且防内

空心敵台密集是薊鎮長城的特色(董耀會 攝)

不到長城非好漢指的是哪一段長城?

“不到長城非好漢”,早已是在國内外都有很大影響的名句,卻很少有人知道到底是哪一條長城。其實這句話出自毛澤東的一首著名的詞《清平樂·六盤山》: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不到長城非好漢”指的是甯夏固原六盤山西麓的戰國秦長城。這條長城是戰國中後期,秦國滅掉西北部義渠戎之後所修建的,目的亦是為了防禦西戎等遊牧勢力。

今天,世界文化遺産長城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遊人向往的旅遊勝地。“不到長城非好漢”已經成為中外遊人熟知的一句名言。長城作為中國的地理坐标,中華文化的承載,吸引着越來越多的遊人。特别是對外交流方面,長城已經成為一條友誼的紐帶,把中國和世界各地的朋友們連在一起。

(本文選摘自《萬裡長城在哪裡》)
你不知道的長城冷知識:長城不僅防外而且防内

《萬裡長城在哪裡》

董耀會著

中信出版集團

作者董耀會為著名長城專家,中國長城學會常務副會長,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他曾與吳德玉、張元華一起,從山海關出發,翻山越嶺,穿越戈壁荒漠,風餐露宿,曆時508天走過7400公裡,完成首次徒步考察長城。本書以宏觀的地理視角闡釋了中國人持續兩千年修建長城的原因。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内蒙古高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沙漠戈壁,全書通過不同區域的不同地貌,介紹了長城的曆史文化、經濟、軍事、交流、保護等内容,生動呈現了長城内外的互動交流以及與自然地理的相依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