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遊曆印度、尼泊爾

作者:清風明月伴心靈

遊曆印度、尼泊爾

遊曆印度、尼泊爾

摩诃菩提寺

有沒有前去見見家人?我們不得而知,隻知道他離開家鄉門隅之後,倉央嘉措與侍者羅嘉前往印度朝聖。

他們先到了尼泊爾的甘達堡,朝禮了該國聖地的恰絨卡色寶塔;之後,随着尼泊爾國王、國後等人前往印度。到了印度之後,一直向南走,于1713年4月到達佛教聖地——靈鹫山。

遊曆印度、尼泊爾

(靈鹫山:世尊說法台)

靈鹫山,又名耆阇崛山。靈鹫,梵語Grdhra-kuta,巴利語Gijjha-kuta,藏語Bya-rgod-phunpohiri,音譯耆阇崛,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東北,簡稱“靈山”,或稱“鹫峰”;山形似鹫頭,又以山中多鹫,故名。據說,這裡是佛陀釋迦牟尼宣講《法華》等大乘經所在地,遂成佛教聖地。

英國考古學家康林罕(A.Cunningham)據《大唐西域記》與《高僧法顯傳》之記載,推定其位置即今印度貝哈爾州(Behar)拉查基爾(Rajgir)東南的塞拉吉裡(Saila-giri)。另,據近時的考查,則說新、舊王舍城之間有一向東綿延之山峽,山峽之北聳立一海拔千尺之秀峰,其南面之中腹部大約224公尺處有一岩台,稱為查塔吉裡(Chata-giri),其處就是佛陀多次演說妙法之耆阇崛山——靈鹫山。

到了寶山——靈鹫山後,倉央嘉措卻沒有上去,因為在他看來,那靈鹫寶山并不是一般的土石所構成的,而全是由蘭紮(貝多羅葉)經卷堆起來的;半山腰間的佛陀寶座,原本也想上去朝禮,但又恐踐踏了“經卷”,是以沒有攀登。那些朝聖的人們,在他看起來卻是肆無忌憚地腳踏“經卷”,直奔寶座而去,在那裡叩禮緻敬。倉央嘉措獨自一人守在山腳下,默默思維佛陀所開示的教義和殊勝無比的功德,内心無限歡喜、悲歎萬千,而且十分激動,當下還唱了一首道歌以抒發内心的情感。

此後,倉央嘉措獨自一人來到了蔔拉哈爾寺。在那裡,他供養了幾兩黃金做了一次齋茶普供,又用了六個月的時間修持和體證了“上樂鈴五尊法”,并獲得了各種殊勝的證悟。之後,倉央嘉措遇到了佛陀在世時就出現過的伊羅波那象王——據說是世尊福德所召感的七寶之一,倍感希有。

遊曆印度、尼泊爾

(俱屍那迦城娑羅雙樹——佛陀最後入滅處)

再後來,倉央嘉措踏上了傳回西藏的路線。幾個月之後,倉央嘉措又碰上了侍者羅嘉(白瑪僧格按:之前,羅嘉随其他幾個認識的人去别處朝拜去了),還有幾個西藏來朝聖的僧人,與他們結伴而行,不久又來到了尼泊爾;在尼泊爾,倉央嘉措在那裡又閉關靜修了幾個月。

1714年,倉央嘉措經聶拉木(日喀則地區聶拉木縣)、定日(後藏阿裡地區的定日縣)等地,又橫穿他的出生地——門隅,最後經過工布地區,到達塔布寺(三世達賴時所修的寺廟,以持戒嚴謹而著稱,在山南朗縣。朗縣,即今甘肅省天祝縣,塔布寺即今天祝縣城西11公裡的石門河峽口内側石門鄉的石門寺)。據說,倉央嘉措在該寺居住了一年之久,因時間長久之故,當時人們都以“塔布夏仲”稱呼他;直到現在,人們還因這個緣故而稱他為“塔布夏仲”或“塔布上師”。

後來,逐漸走到曲科傑(西藏山南的曲科傑縣),并朝拜了瑪旁雍錯聖湖(位于岡仁波齊峰東南20公裡處,納木那尼雪峰北側,海拔4588米,是西藏三大聖湖之一);據說,倉央嘉措在聖湖中看到了他将來駐錫内蒙古阿拉善的情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