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空間+”開發模式,讓“金角銀邊”重構城市活力

作者:城市更新大資料
“空間+”開發模式,讓“金角銀邊”重構城市活力
“空間+”開發模式,讓“金角銀邊”重構城市活力
“空間+”開發模式,讓“金角銀邊”重構城市活力

對功能主義的反思

{ The Most Popular Way to Relieve Stress }

以往,城市剩餘空間(leftover space)根據原有用途大緻被分為三類。除去私有剩餘空間中舊的私有住宅之外,公共剩餘空間如閑置的街區、舊建築群、綠化空間、工地等和工業剩餘空間,包括舊廠房倉庫碼頭、廢棄的交通樞紐等成為城市更新中最重要的兩大内容。

這兩類空間空間改造的主要方向,一個是以廣場、藝術館、都市農場、口袋公園等為主的公共空間,另一方向是以産業園區、商業街區、藝術文化街區為主的商業空間。前者如紐約的高線公園、後者如北京的798藝術區、上海的莫幹山創意園等。這些都是比較成功的早期案例。

“空間+”開發模式,讓“金角銀邊”重構城市活力
“空間+”開發模式,讓“金角銀邊”重構城市活力

美國高線公園 © thehighline.org

當我們發現身邊這些舊空間改造的例子日益頻繁的時候,其實也就意味着,很多建築師花費心血時間所打造的空間,并未像最初設想的那樣,成為城市肌理中發揮功能的存在。相反,卻造成了不可預期的浪費。

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匡曉明提到,上世紀中葉,功能主義在全球盛行。在這種設計理念的指導下,各大衛星城市被生硬地劃分為居住、工作、交通和休閑等功能區域。辦公區域隻辦公,住宅區隻居住,上班則要奔波在很遠的兩地之間。這不僅導緻了土地利用的過分單一,效率低下,也造成了大城市居民生活壓力巨大,苦不堪言。前不久,上海女白領每天通勤4小時,換乘10趟地鐵的新聞還上了新聞熱搜,也反映出這種城市規劃所帶來的巨大弊病已經成為了“城市病”的最大元兇。

“空間+”開發模式,讓“金角銀邊”重構城市活力
“空間+”開發模式,讓“金角銀邊”重構城市活力
“空間+”開發模式,讓“金角銀邊”重構城市活力
“空間+”開發模式,讓“金角銀邊”重構城市活力

北京798藝術區

作為城市剩餘空間的代表,高架下毫無用處的土地雖然以往也有不少成功改造的案例,但和改造後發揮的作用相比,其浪費的城市土地似乎更值得重視。在人口密度過大帶來公衆活動空間縮小的大城市中,對于剩餘空間土地的應用不僅僅展現在如何規劃現有剩餘空間的利用上,更應該從源頭上減少這種剩餘空間的發生。

近年來,人們逐漸開始反思功能主義。例如國外一些城市已經開始拆除城市高架橋,新城區也不鼓勵建設高架橋,正是因為人們已經意識到這種大尺度的高架橋也是對城市空間的一種割裂。匡曉明指出,打通不同建築之間的隔閡,增加城市建築功能的連續性正在成為一種趨勢,推動城市空間由割裂到連接配接、由孤立到融合的轉變。

社群街邊生态正在崛起

{ The Most Popular Way to Relieve Stress }

與單純地将一個老舊空間建築改造成為新型的公共或商業空間相比,如今,對功能主義的反思,也促進了設計師們在城市不同區域中尋求複合功能和混合功能的發展。從上海首個位于開放街區中的社群花園創智農園,到成都宏濟新路片區、麓湖社群……社群街邊生态系統正在不斷完善中崛起。

創智農園位于上海市楊浦區五角場街道創智天地園區西側,占地面積2200平方米。這片夾在兩個社群間的狹長地塊下原本是城市的一條合流污水管道,是以不能用作開發用途,一度荒廢。同濟大學景觀系劉悅來博士和兩位建築師範浩陽、魏閩一起将這裡改造成社群農園,也是上海市第一個位于開放街區中的社群花園。

“空間+”開發模式,讓“金角銀邊”重構城市活力

上海社群花園創智農園

創智農園的農藝空間分設四塊可供市民參與互動的農藝場地。菜園區被分割為38塊一平米見方的小場地,家庭或個人都可進行認領,并定期在專業植物導師指導下種植瓜果蔬菜。互動園藝區和公共農事區是可供所有市民共享共建的“大衆花園”。它讓居民在城市生活中也能享受到田園農耕的樂趣,讓年輕人與大自然接觸,了解植物和生态環保的知識,這裡更提供社群交流的場所,在人際關系疏離的大都市裡打破陌生的鄰裡關系,将人與人、人與自然連接配接在一起。

“空間+”開發模式,讓“金角銀邊”重構城市活力

創智農園·一米花園

以往城市裡種菜最主要的問題是受土地所有權的限制。社群綠化地雖然也屬于居民的公共空間,但一旦私自種菜可能會引來跟風圈地,很難不被社群管理機構否決。那麼将近距離的城市荒廢公共地塊轉化為社群農場或花園,就成為了一條不錯的思路。創智農園成功之後,劉悅來和他的團隊走出了一條由社群花園推動社群營造的路徑。如今在上海,已經有大大小小幾十個類似創智農園的社群花園,都是利用城市中社群的邊角隙地打造的。

“空間+”開發模式,讓“金角銀邊”重構城市活力

沐浴陽光:利用衛生間的元素種些蕨類植物

“空間+”開發模式,讓“金角銀邊”重構城市活力

蚯蚓塔:給狗狗的糞便一個歸宿

再微小的空間也有價值

{ The Most Popular Way to Relieve Stress }

過去幾十年間,中國城市粗放擴張型的高強度開發,帶來的是城市中的龐大數量的剩餘空間。這一城市環境治理中的系統性問題,也成為了“十四五”期間城市存量更新中的重要議題。

近年來,中國的城市更新在做法上實施的是實用主義的“補短闆”理念,将重點放在以新空間代替舊空間以及解決硬體設施老舊缺失方面。但在建築師青山周平看來,未來越來越需要的是對微小空間的改造。

在中國北京居住多年的青山周平觀察發現,随着房價越來越貴,中國普通家庭可以買的房子面積越來越小。但年輕的生活邊界卻越來越寬廣。在外面的咖啡館見朋友、去外面的餐廳吃飯,到圖書館書店看書,喝酒就到外面的酒吧……等于是把除了卧室之外的空間功能擴充到了無窮大的公共空間。

“空間+”開發模式,讓“金角銀邊”重構城市活力
“空間+”開發模式,讓“金角銀邊”重構城市活力

北京南鑼鼓巷胡同改造,2015年,24 ㎡

如此一來,一些原本被看不上而忽略剩下的微小空間就變得有了價值。因為經過改造,它們就可以成為被年輕人利用的生活空間。青山周平做過的最小的空間項目,就是一個北京胡同裡隻有4平米的四合院入口。最終它成為了一對年輕夫婦的家,容納生活、聊天、睡覺、洗澡多個功能。他認為小空間跟大空間一樣,有力量可以改變城市。設計師、建築師以往都想做大的項目,但通過賦予小空間獨特的價值,将會是未來很重要的方向。

與此同時,青山周平提出了通過把空間設計成可以子產品化重組拼接移動的“盒子”,放入原本沒有用處的廢棄空間,就能成為年輕人可以共享的社群。這樣一來,每個人都能夠根據自己的不同需求來設計自己想要的“家”,同時,城市中的剩餘空間也能夠得以被有效利用。

“空間+”開發模式,讓“金角銀邊”重構城市活力

青山周平做過的最小的空間項目

空間的剩餘屬性再開發

{ The Most Popular Way to Relieve Stress }

如果說曾經的剩餘空間利用,更多關注在肉眼可見的空間功能改造上,那麼最近湧現出的以成都大源中央公園為代表的對空間剩餘屬性的再開發,則标志着另一種效率提升的思路。

以往在城市中,公園作為公共空間,主要的功能在于休閑放松、娛樂和鍛煉。但伴随着大源中央公園下Regular源野的出現,人們好像發現自己第一次意識到了公園還可以賦予商業品牌以全新的價值錨點。

“空間+”開發模式,讓“金角銀邊”重構城市活力

Regular源野西入口,下沉式廣場 © 楊松飛

“空間+”開發模式,讓“金角銀邊”重構城市活力

綠植映襯中的室外藝術牆 © 楊松飛

Regular源野作為全新的商業項目,都說是在城市公園裡再造了一座公園。公園地面上依然是有跳廣場舞、遛狗下棋的叔伯阿姨們,下沉廣場裡,則是Regular源野帶來的1個超大公共藝術空間、3座花園、20個品牌店鋪。

入駐品牌除了此前提到的in the PARK之外,還有來自北京的烘焙品牌「面包會有的」、來自深圳的山池咖啡、來自上海的網紅餐飲店「FINE PARK」、成都本土知名甜品店爛李子「LANLIZIPATISSERIE」、茶飲品牌「tazaTe大地茶場」、成都主理人品牌、自然标本藝術商店「荒石公園」、HOJA花店等展示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品牌,吸引了大量年輕人前來拍照打卡。

“空間+”開發模式,讓“金角銀邊”重構城市活力

灰冷的清水混凝土搭配橙色光源點綴下的店鋪外立面 © 楊松飛

“空間+”開發模式,讓“金角銀邊”重構城市活力

自然标本藝術品商店,主理人正在對标本進行展示處理 © 楊松飛

“空間+”開發模式,讓“金角銀邊”重構城市活力

中庭正在舉行的戶外露營分享會 © 楊松飛

Regular源野的出現,突破了公園的定義,作為一個綜合空間承載了商業零售、輕餐飲、快閃店、各類文化藝術活動的不同功能,也成為年輕潮流群體感受藝術熏陶、體驗消費場景的實驗場。

這個多功能性“第三生活空間”也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公園城市生活方式,逛公園被賦予了全新意義。

而此前将倫敦滑鐵盧火車站站底進行改造的倫敦 Vans 之家也同樣是一個在對城市剩餘空間進行全新利用的同時也激發和提升了品牌價值的成功案例。

“空間+”開發模式,讓“金角銀邊”重構城市活力

電影隧道布置成暗室,可以容納一百多人

創立于美國加州的極限運動潮牌Vans是一個以滑闆運動為基礎,一向是一個将藝術、音樂和街頭時尚文化等注入營銷活動,形成别具個性青年文化标志的品牌。

在紐約布魯克林建立第一個VANS之家後,品牌來到倫敦,選擇了滑鐵盧火車站站底這個荒廢的具有170年曆史的維多利亞時期隧道,正是看中了這裡具備的附加價值。

“空間+”開發模式,讓“金角銀邊”重構城市活力

可以容納850人的音樂演出隧道,地闆被建造成紅黑格子紋樣,充滿青春活力

由于滑鐵盧火車站毗鄰著名的塗鴉街 Leake 街,本身就具有街頭文化的氛圍。這裡又是倫敦老城中心區,倚靠泰晤士河,距倫敦多個著名景點均較近,地理優勢巨大。以前曾經這裡被打造成一個劇院,但顯然沒有釋放出最大的價值。

對于一個追求極限運動精神和活力青年文化的品牌來說,獨特的隧道空間是一個絕佳載體。這裡略顯封閉和複古的空間氛圍十分适合舉辦藝術家展覽;原本的劇院則可以化身為電影院和放映室;在磚牆上安裝了足夠數量的暖色調長形燈和霓虹燈、音響裝置之後,這裡又是天然的舞台和live house,可以容納近千人一同觀看音樂演出。

“空間+”開發模式,讓“金角銀邊”重構城市活力

藝術隧道布置了展覽,讓大家可以充分了解滑闆文化與Vans的品牌故事

最後,隧道裡天然的曲面仿佛原本就是為不同水準的滑闆愛好者設計,在此訓練還沒有受路人幹擾的煩惱。至此,地下隧道的空間特質被充分挖掘出來,幾乎與VANS這個強調音樂藝術滑闆運動基因的品牌渾然一體,再次讓年輕閱聽人感受到了品牌獨具一格的美學和魅力。

“空間+”開發模式,讓“金角銀邊”重構城市活力

滑闆隧道——滑闆公園

随着更深入的城市化更新的推進,“剩餘空間”的再利用也進入了新的階段。“空間+”的開發模式正在受到越來越多設計師的重視。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在滿足現有公共空間功能的基礎上進行功能疊加開發,重構城市的活力核心,或許将成為一種值得探索的方法。

參考資料:

《用好城市剩餘空間,填補無法安放的“家”功能》

《城市中被閑置的“邊角剩餘”空間,如何改造更新?》

《城市橋下“剩餘空間”,還能做什麼》

《因地制宜,改造提升城市的“邊角料”》

撰文 | Queena Yao

編輯 | Daisy

校對 | Miki

本文來源:FRAMEEEE構架城市更新大資料推薦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