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熱烈》是一部勵志電影,熱血青年進街舞團,遇到性格迥異的舞林高手們, 是“愛跳舞”将他們帶到一起。音樂一響,人們會放下種種,舞動起來,最終熱愛帶來了成功。很多小孩子聽到音樂都會開心跳起來,為什麼人們會聞歌起舞,跳舞又為什麼能鼓舞人心呢?
很多人覺得會跳舞的人很有魅力,不少人也是為了吸引異性學習跳舞。有的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身體對稱性是健康程度的一個名額,人們普遍認為那些身體對稱的人跳起舞更好看。研究者特地選擇了對于男性和女性舞蹈都非常看重的牙買加人進行了研究,通過動作捕捉技術記錄舞者的動作,排除服裝、外貌、表情等方面的影響,然後讓觀衆對于舞者的跳舞能力進行判斷,結果發現觀衆更喜歡那些身體對稱的舞者,女性觀衆對男性舞者的評價尤其受到對稱性的影響。在另外一項研究中,德國的研究者還發現女性觀衆更喜歡強壯的男舞者。從性選擇來說,人們更青睐身體素質好,也就是基因好的人,是以也就更喜歡在跳舞中能展現良好基因的人。 在動物界,有很多動物通過誇張的肢體動作來吸引異性,就好像跳舞一樣,但是它們并不會随着音樂或者節奏晃動。哈佛大學的研究者們從YouTobe上找到了5000多段動物“跳舞”的視訊,分析發現,隻有33段中的動物是随着音樂晃動,除了一隻大象(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訓練者耍了花招),其他都是鳴鳥。實際上,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科學家們認為跳舞(随着音樂旋律運動)是人類特有的能力。不論是貓和狗,這些人類的好朋友,還是人類近親大猩猩,都不會在聽到音樂的時候随之舞動。隻有鳴鳥(比如某些鹦鹉)和人類一樣會随着節拍晃動:在聽歌時,它們會随着節奏變化加快或減慢自己的運動。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動物界中的一種罕見能力:是模仿聲音而産生的副産品,需要聽覺和運動神經環路間的緊密聯系。
除了聽到旋律會跳舞,看到别人跳舞,我們也可能會跟着跳起來。在社交場合,我們會下意識地模仿周圍的人,心理學家們稱作“變色龍效應”。在早期的研究裡,參與者們兩兩一組輪流描述一張照片,實際上其中一個是實驗者的同夥,他要非常自然地做出一系列動作,比如微笑、繃臉、翹腿、摸臉等等,真正的被試者往往也會跟着做起來,但在離開的時候,大多數人并沒有注意到對方的小動作,沒有人覺得自己模仿了對方的動作。
我們可能在不經意間模仿對方擺動的動作。但更多的時候,人們的模仿是有意識的。比如學習跳舞經常需要用到“鏡子”,可能是在真實的鏡子中觀察自己,也可能是模仿他人的動作。研究者提出“鏡像”技巧可以培養同理心,促進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活動。鏡像神經元是位于前運動皮層的一組神經細胞,在我們看到别人的行為時,鏡像神經元會激活,仿佛自己也在進行同樣的行為,當我們看到他人跟我們做同樣的動作時,也會被激活。鏡像神經元對生存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使我們能夠學習模仿他人的行為和語言,獲得新的技能,還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他人的意圖、跟人進行交流。鏡像神經元也與社會認知和共情密切相關,了解他人情緒和行為,同時通過對比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和了解自己。
人們在跳舞中釋放自己,也在跳舞中表達情緒。觀衆也可以從舞者的表演中體會到不同的情緒。Hejmadi是馬裡蘭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很一位出色的印度舞者。她用舞蹈表現了10種不同情緒(包括憤怒、羞愧、恐懼、悲傷、羞澀、好奇等等)并進行了錄像,不僅有舞蹈專家認同了她在舞蹈中傳達的情緒,學生在大多數情況下也能正确說出舞蹈所表現的情緒。
跳舞很容易讓人和人之間建立情感聯結。比如在雙人舞中,有很多肢體接觸,最簡單的就是牽手。研究發現,牽手可以降低壓力水準、減少焦慮、緩解疼痛,人們在害怕的時候經常會抓住旁邊人的手,這會讓我們感覺沒那麼害怕也更安全。牽手還可以促進催産素的分泌,讓兩個人的關系更緊密。實際上,僅憑手指接觸的照片,很多人就能分出哪些是情侶,哪些隻是陌生人。
很多古老的壁畫記錄了原始部族人們一起跳舞的場景。為了生存,原始人必須協作,而一起跳舞也需要協作。集體舞最大的特點是“齊”,也就是參與的人要在同樣的時間完成同樣的動作。人們之間的同步性會促進團體關系,成員會認為彼此之間有更多的相同點,彼此之間的态度更積極,更喜歡、信任對方,願意幫助對方。比如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先讓參與者們在校園裡走一圈,有一些是齊步走,有一些則自由發揮,在随後的實驗中,齊步走的被試者更可能做出有利于集體利益的決定。
當我們跟他人同時做一件事情,會将彼此凝聚在一起并讓“自己”的界限擴大,将自己和他人并入一個整體:自己是集體的一部分,集體也是自己的一部分。不用複雜的跳舞,一起拍手也有類似的效果,我們會感覺那些和自己一起拍手的人更親切,是以在舞蹈場上,不僅是齊舞的表演者,連台下齊聲鼓掌的觀衆也都成了“熱烈”的一部分,甚至螢幕前的觀衆也不禁舞動身體、熱血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