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假開電動車,你就火了

出品|虎嗅汽車組
作者|李文博
頭圖|網絡
在 2019 年上映的電影《流浪地球》中,有這樣一句脍炙人口的台詞:
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
這十個字雖聽上去樸實無華,但洗腦功力深厚。深到每次你坐進主駕位,系好安全帶,手握方向盤,準備出發時,耳旁總會不由自主地響起這句話。
是的,在路上開車,沒有什麼比“安全”這兩個字來得更要緊了。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保證,尤其是距離長、耗時長的假期返鄉路上的行車安全呢?
得從兩方面入手:首先,是人的層面,即駕駛員從自身出發,做駕駛安全的第一責任人;其次,是車的層面,随着跑在中國各級高速、高架、省道、縣道、鄉道上的新能源車越來越多,到底是開燃油車回家更穩妥,還是開新能源車返程更安全,成了一個引發廣泛讨論的社會性話題。
畢竟,過去這半年,各種新能源車碰撞、起火、自燃的新聞屢見不鮮。
據應急管理部門統計資料顯示,僅 2023 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車自燃率就上漲了 32 %,平均每天有 8 台新能源車發生火災(含自燃)。
這意味着第一季度總計有 720 台新能源車在統計資料中發生了火災,按照中汽協公布的中國第一季度新能源車銷量 158.6萬台計算,新能源車在 2023 年第一季度的起火比例高達 0.45%。
究竟是久經各類消費者考驗、一股子“老古董味兒”的傳統燃油車安全系數更高,還是颠覆了百年造車陋習、渾身都是史詩級創新黑科技的新能源車更安全?
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弄清楚,汽車安全評價體系,到底是怎麼回事。
先得會被動
相信稍稍參與過中國汽車消費演變史的人,都不會對下面這張已經包漿的神圖感到陌生:
一大群銷售站在一台大衆車的前門上,試圖以此來傳遞“這個車,比較進階”的理念。
盡管這張圖當年被反複群嘲,但實際上,它的的确确展示了一台車安全性能中,被動安全的一個切面。
按照傳統理論體系,汽車安全被簡單分為“主動安全”和“被動安全”兩個次元:其中,“主動安全”關注的是在事故發生前,盡可能地預防;“被動安全”則關注,事故發生後,盡可能減少事故對人、車、周圍環境的損害。
以更細的顆粒度來看,“主動安全”又分為四個分支:行駛安全、環境安全、感覺安全和操作安全。
行駛安全聚焦車輛性能本身,比如提升操控性,拉高極限狀态下救車的可能;提升車身剛性,減少碰撞時,外力對乘員艙的入侵等;
環境安全專注降低駕駛員在駕駛過程中的心理壓力,比如氛圍燈、香氛系統、自動空調等;
感覺安全旨在提高駕駛員在行駛過程中,對周圍環境的認知能力上限,比如開揚感更好的前擋風玻璃,車輛靠近可利用燈光進行提示的反光鏡等。在智能電動車時代,感覺安全的重任被攝像頭、毫米波雷達、雷射雷達等傳感器分擔掉不少;
操作安全最好了解,即充分利用座艙内人機工程學,減少駕駛員駕駛過程中視線的轉移,比如當下智能電動車喜歡用語音控制、手勢控制來替代傳統實體按鍵,目的就是“能開口絕不動手”。
“被動安全”也有自己更細的分法: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
外部安全的目标是保護沒有出現在座艙内的交通行為參與者,比如行人、自行車、電瓶車。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外部安全措施是主動彈起式發動機艙蓋——當車頭正面撞擊行人時,發動機艙蓋靠近前擋風玻璃的部分彈起,防止行人因為沖擊力撞到玻璃,減少二次受傷機率。
内部安全最好了解——確定每一位座艙内的乘員,無論是前排、後排還是第三排的安全。常見的措施是安全帶和安全氣囊,這都是緊急情況下的“保命神器”。
無論是傳統燃油車還是新能源車,想實作最終整車的高安全性,都得從“主動安全”和“被動安全”兩個核心次元入手。
以汽車安全技術的現狀而言,新能源車,尤其是背着大電池包在路上跑的純電車,安全性的确與傳統燃油車,存在一定差距。
原因是,一台足夠安全的純電車=一台足夠安全的車架子+一塊非常安全的電池包。
把車架子做安全,難度本身就很高,再加上一塊“天生嬌貴、性格不穩、一碰就發火”的電池包,難度就更高。
電池安全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主要由四個項目組成:
機械安全,即電池包在遭受振動、撞擊、沖擊、擠壓等外力作用下,能否確定結構安全;
電路安全,高壓元器件間的絕緣安全,確定不會因短路讓整個電池包遭受滅頂之災;
耐熱安全,這個好了解,電池因各種原因出現過熱時,是否能解釋對外洩壓,確定電池包不起火;
涉水安全,考驗電池包的防水性能,過水通過時,内部不會因滲水造成短路。
我們知道,造車是砸錢,但這個錢砸下去,至少能看到幾台車,從産線上駛下來。但做電池安全,很多時候,錢砸下去,就是扔進水裡,電池安全的提升收效,極其有限。最有效的路徑是“不惜成本、不計回報”,可這樣“冒傻氣”的路徑,明顯違背了絕大多數汽車公司“賺錢”的初心。
況且,電池都是從供應商手裡買的,真要從根兒上說,這研發經費,也該是造電池的掏。
主動才是必殺技
在被動安全上,新能源車确實因為被電池困住手腳,與老舊燃油車拉開了一段距離。但這段距離,新能源車依靠主動安全方面的先進性,彌補了回來。
撞了之後,傳統燃油車或許更安全。但,有沒有一種可能,這車,本來可以不撞?
在一台 10 萬元級中國品牌新能源車上,你能看到各種拉滿的駕駛輔助功能,甚至還支援覆寫全國範圍的高速 NOA 功能。但在同樣價位的傳統燃油車上,你能找到的最高階的智駕功能,是尚未标配的車道保持。
其背後的原因是:新能源車和傳統燃油車的電子電氣架構,有着一個版本疊代的差距。
傳統燃油車,大多采用分布式電子電氣架構,供應商将功能與硬體打包後,以黑盒子的面貌,賣給車企,分裝在對應位置,執行着固定功能。
每個 ECU 隻負責控制一個單一功能單元, 常見的如發動機控制器( ECM )、傳動系統控制器( TCM )、制動控制器 ( BCM )、電池管理系統( BMS )等。
想增加一個功能,非常麻煩,先要加一個 ECU,再加上聯結線束,最後,在本就擁擠的空間内,找到它的容身之所。
即便後期有 CAN 總線的幫忙,精簡了整車的電子電氣架構,但依然無法承接智能汽車時代,大量而繁冗的智能化功能。非智能汽車的 ECU 數量不過幾十個,但智能汽車的 ECU 數量可以輕松過百,聯結 ECU 的線束長度變長,重量也随之增加,導緻整車成本增加、組裝自動化率低。
并且,分布式架構讓車内各個功能都隻能是一個資訊孤島,車企高度依賴供應商,想更新功能,就要一個供應商,一個供應商的溝通對接。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一家車企上市新車後,收到了大量使用者關于雨刷調節速度顆粒度的投訴,車企希望能進行修改。但上市後修改等于二次開發,需要調集鍊條上的各級供應商,重新做各層級的标定與驗證,花錢不說,耗時還長,等修改最終釋出,使用者說不定都已經把車賣了。
這種以硬體為基準進行開發的體系流程,顯然不能滿足智能汽車時代,心急的使用者。
采用集中式電子電氣架構的新能源車,恰好解決了這些麻煩:少量高性能計算單元替代了過去大量的 ECU ,分散在各處的小傳感器內建為功能更強大的單個傳感器,先整合為功能域:動力域、底盤域、車身域、座艙域、自動駕駛域,再集中簡化為三個功能域:自動駕駛域、智能座艙域、車控域。
圖源:佐思汽研《2023年智能汽車E/E架構研究報告》
由此帶來的軟硬體解耦,讓功能快速疊代成為現實,隻要硬體支援,任何功能都可以 OTA 實作。
這就讓汽車主動安全,不再和被動安全一樣,靠“原生家庭”過一生,而是成為一項具備無限可能,可與時俱進的成長型功能。
傳統燃油車,如果出廠時沒有實作車道保持功能,那基本上到報廢的那一天,使用者也享受不到。但智能電動車,出廠時沒有的功能,使用者至少還抱有一絲能實作的想象,這次 OTA 沒有,下次 OTA 沒有,下下次說不定就有了。
寫在最後
如果隻看新聞,你會感覺新能源車,無時無刻不在起火、自燃、爆炸。事實上,新能源車在安全這件事上的成熟度,确實比不上燃油車,至少在現階段,電動車距離真正安全,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但我們也不能忽略,燃油車也是曆經百年發展,從各類事故中汲取血與淚的教訓之後,才發展到如今這樣接近“萬無一失”的終極狀态。這就好比讓隻修煉了 10 年的小神仙,與修煉了千年的上古原神進行實戰對抗,多少有些“欺負人”。
對待新能源車,我們完全可以再多點耐心,就像我們在高速公路充電樁前,等待充電時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