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得見的運氣,看不見的努力

《宋史》記載,樊若水是南唐時期一名普通的書生。當時南唐政治腐敗,民生凋敝,像樊若水這樣胸有鴻鹄之志的人卻不被任用,連進士都考不上,他非常郁悶。他聽說崛起于北方的趙匡胤有雄才大略,正招賢納士,便産生了投奔的想法。

數月之後,樊若水抛家舍業,跋山涉水,一口氣跑到大宋都城開封,然後直接向皇宮裡遞送了一封自薦信。讀了自薦信的趙匡胤,竟仰天大笑,高呼一聲:“南唐李煜小兒,已盡入我袋中。”又當着文武百官的面拍闆:“人才難得,此人重用!”

而樊若水的人生,也就此飛黃騰達——先被特許參加進士考試,然後官至舒州軍事推官,到任不久,又升任太子右贊善大夫。

樊若水的平步青雲招來了其他官員的羨慕和忌妒,一封封彈劾批評的奏章呈上了趙匡胤的案頭。

開寶八年(975年)十一月,大宋軍隊在樊若水的指揮下勢如破竹,越過長江天塹,直搗黃龍,俘虜了南唐國主李煜。

看得見的運氣,看不見的努力

圖 / 黎 青

原來,當樊若水決定投奔後,他就想給趙匡胤送上一份不同凡響的見面禮。經過深思熟慮,他認為大宋之是以長期攻不下南唐,絕不是軍事原因,浩蕩的長江屏障才是宋軍最大的障礙。樊若水頗懂兵法,也讀過不少有關地理和水利的典籍,加上他長期生活在長江邊,對長江的渡口、關卡、要塞等都了如指掌,便決定幫趙匡胤架一座浮橋。

在那個年代,要想在廣闊的江面上架設一座浮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要有技術,還要有充分的物質保障。其中最關鍵的是,要得出江面的準确寬度,才能有針對性地準備架橋的物資,并在岸邊搭建浮橋的固定設施。為掩人耳目,友善勘察測量,樊若水經人介紹,到具有地理優勢的廣濟寺,當起了和尚。

一有機會,他便來到牛渚矶邊察看地形,并暗自繪下圖紙,标上記号。為了得到長江水面寬度的準确數字,他經常以垂釣為名,劃着小船,帶上長長的絲繩,在采石江面上不知疲憊地往返數月,反複測量。

看得見的運氣,看不見的努力

來源:全景視覺

為了給将要建造的浮橋做好固定,樊若水又向廣濟寺捐獻了一大筆錢,建議寺廟用這筆錢在牛渚山臨江處鑿出一個個石洞,供奉佛像,名義上是保佑過往船隻平安,實則是為宋軍日後渡江做好準備。

他“請造浮梁以濟師”的計策和精心繪制的堪稱人類橋梁工程學新紀元的技術報告《橫江圖說》,令宋太祖驚歎。書信上不但有詳細的施工規劃與精巧的設計,就連采石江面上的水紋深淺都有标注。幾乎每個字,都是他冒死在江面上往返勘測得來的。樊若水也是以被稱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座長江大橋的發明者和締造者。

看得見的運氣,看不見的努力

來源:焦點創意

看得見的運氣,看不見的努力

作者:楊 梅。選自《讀者》雜志2023年第20期。

那些閃光的日子,都有《讀者》陪你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