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最近哪裡最養眼,杭州第19屆亞運會遊泳比賽現場算一個,大陸遊泳隊不僅成績斐然,已經斬獲 枚金牌,個人形象也是相當吸睛。
不過,在觀看遊泳比賽時,有觀衆發現, 明明還是人均短袖短褲的季節, 遊泳運動員入場時卻個個身穿羽絨服,遊泳運動員汪順更是“羽絨服+雪地靴”,保暖措施相當到位。
圖源:小紅書@wannabe視訊截取
反觀其他項目的運動員,大多都比較清涼。乒乓球運動員多為薄外套搭配短袖短褲,籃球運動員是寬松的短袖短褲,賽艇運動員則是無袖緊身連體衣……
乒乓球運動員進場
是以,為什麼遊泳運動員在比賽入場時要穿羽絨服?
穿羽絨服真是因為冷事實上,遊泳運動員入場穿羽絨服的原因很簡單:保暖。
但具體說來,卻是大有學問。
北京體育大學運動人體科學學院教授蘇浩表示,“與其他項目不同,遊泳比賽前,運動員需要先在專門的熱身池熱身。熱身後,運動員體溫上升、肌肉緊張,心肺功能被調動起來,更利于在比賽中發揮出最佳水準。”
而且,熱身結束後,進場離等待正式比賽開始還有較長的一段時間,加上遊泳館的溫度隻在22度左右,比池水溫度還低,如果隻是穿比賽時的泳衣,或者披個薄外套,是無法保證維持最佳比賽狀态的,特别是肌肉溫度容易受到影響。
要知道,肌肉溫度與體溫不同,體溫是指機體深部的平均溫度,通常變化較小,保持在一個固定區間内;肌肉溫度則是表層溫度的一種,數值不夠穩定,會明顯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
而肌肉溫度合不合适,真的會決定一個遊泳運動員在賽場上的發揮。
這主要是因為,肌肉溫度不同,其實體特性也會有不同。簡單了解為,肌肉具有黏滞性,當肌肉溫度升高時,肌肉的黏滞性下降,伸展性和彈性增加;反之,肌肉黏滞性增加,伸展性和彈性下降。這意味着肌肉溫度能和肌肉痙攣、拉伸效果、動作幅度直接挂鈎。
英國南威爾士大學的力量與體能訓練教授伊恩·傑弗裡斯在《熱身運動:優化運動表現與延長運動生涯的熱身訓練系統》一書中就有提到,伴随着熱身中肌肉溫度的升高,肌肉組織的彈性會明顯增加,進而潛在加大了動作幅度,對後續遊泳運動員運動速度的提升至關重要。
其次,《運動解剖學》一書中提到,國外研究員賴特和約翰斯發現肌肉溫度升高時其伸展性能提高,肌肉溫度達到45℃時,伸展性約提高20%;當肌肉溫度降低到20℃左右時,肌肉張力會減弱;當溫度降到18℃時,伸展性下降10%~20%。如此一來,肌肉溫度提高,肌肉會變得放松柔軟,能確定伸展運動能帶來最大的益處;與之相反,肌肉溫度不夠時進行拉伸,就容易導緻肌肉撕裂。
同時,受外部低溫刺激,肌肉溫度大幅降低,肌肉興奮性提高,還易導緻肌肉痙攣(也就是抽筋)。試想一下,半夜腿抽筋被疼醒的那種狀态,以這種狀态比賽的話,結果可想而知……
肌肉出了問題可遊不出來這種速度
除此之外,肌肉溫度還會影響肌肉力量。
肌肉力量是指人體神經肌肉系統在工作時克服或對抗阻力的能力。有研究表明,肌肉溫度降低時,ATP(三磷酸腺苷)的合成和分解速率會降低,最大心輸出量和肌肉血流量也會減少,導緻肌肉做功功率下降。
在冷環境下,神經冷卻還會改變神經肌肉的功能,也會進一步導緻肌肉力量的下降。
還有研究專門驗證了肌肉溫度與肌肉力量下降的相關關系。
薩金特(Sargeant)等研究人員在四種不同的肌肉溫度下測量了20秒最大沖刺力的峰值無氧功率和力量,結果顯示,與肌肉溫度為36.6℃相比,肌肉溫度為32℃和29℃時的峰值力分别降低了12%和21%。
奧克薩(Oksa)等研究人員讓八位受試者暴露在27℃、20℃、15℃、10℃的空氣中60分鐘,然後測量他們的最大反彈跳躍能力,結果顯示,在15℃的空氣中會使小腿肌肉溫度降低2℃,在10℃的空氣中會使小腿肌肉溫度降低3.4℃,導緻跳躍的飛行時間減少24%。由此,想要遊得更快更流暢,就得保持一定的肌肉溫度,一件保暖性能好的衣服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羽絨服的保暖性能不用多說,那是嘎嘎好。羽絨服内的羽絨為三維結構,顯微鏡下呈現出一幅巨大的樹枝畫面,絨絲上有菱節支撐,積蓄着大量的靜止空氣,由于空氣的傳導系數最低,形成了羽絨良好的保暖性。
關鍵還有一點,羽絨服夠輕薄,運動員穿起來輕便不臃腫,友善再做一些簡單的熱身運動,而且顯得身材修長,還走路帶風,氣勢拉滿。
這不妥妥的大秀既視感
泳池溫度能不能高點?既然溫度低不利于發揮,那直接把泳池溫度調高點行不行?那當然是不行的。
泳池溫度都是有限制的,根據國家公共場所衛生名額及限值要求(标準号:GB 37488-2019)規定,人工遊泳池水溫度宜在23℃~30℃,而遊泳場館溫度為池水溫度±1℃。而根據應用場景的不同(比賽、訓練、娛樂、兒童等),人們還會在标準區間内設定較為具體的溫度。
具體來說,競技遊泳池(奧運會、國際泳聯),25℃~28℃;室内恒溫遊泳池,24℃~27℃;兒童泳池,28℃~29℃;度假村(娛樂性質),27℃~29℃。
不難看出,無論怎麼設定,泳池溫度都與人體體溫有着近10℃的溫差,剛下水覺得冷也在所難免。但這樣“微冷”的溫度能讓大家更好地遊泳。
适當溫度的池水是“散熱器”也是“加速器”。
有研究表明,在12攝氏度的水中停留4分鐘所消耗的熱量,相當于在同等溫度的陸地一小時所消耗的熱量。也就是說,在遊泳過程中,人體會産生大量熱量,加上新陳代謝的加快,人體體溫也會迅速升高。這時,低于體溫的池水就可以快速轉移過多熱量并實作降溫,讓遊泳者始終保持一個相對涼爽舒适的狀态。
經中國氣象社釋出,溫度與速度也有聯系:在水溫為0℃時,流體内摩擦的系數為1.83,20℃時為1.03,30℃時為0.84;水溫為0℃時,水的密度為1.0克/立方厘米,25℃時為0.997克/立方厘米,而人體的密度在吸氣時在0.94克/立方厘米至0.96克/立方厘米之間。
由此,可以明顯看出,在适當的水溫區間内,水溫越高,摩擦系數就越小,水的阻力會大大減小,進而提高遊動速度。比如在水溫為25℃時出現的内摩擦比在水溫為10℃時内摩擦約小30%,而當水溫超過24℃至28℃時,摩擦力減小的作用又被相應的密度作用抵消了。
相反,溫度過高的池水相當于一個“加熱器”和“減速器”。
當泳池溫度達到30℃以上時,更接近于人體表面溫度,如果進行劇烈運動,産生的大量熱量将無法被迅速轉移,還會不斷堆積,進而導緻身體過熱、脫水、肌肉痙攣等狀況,最終可能緻命。另外,在接近體溫的水中,人往往會感覺舒适、放松,不想運動,對競技體育來說并不友好。
當然了,池水溫度太低也容易出問題,比如冷休克——在冷水的刺激下,血管大幅度收縮,導緻嗆水或誤吸水,進而窒息休克;或者是導緻屏氣時間的大大縮短,研究表明,普通人在15℃左右的屏氣時間僅為平時的三分之一(45秒左右),而到了4℃,人們平均的屏氣時間隻有9.5秒,甚至更短。
另外,可以肯定的是,池水溫度過低也會加速肌肉溫度的下降,導緻肌肉僵硬、痙攣。除了考慮人本身,池水的溫度也是為了能維持泳池環境。
當溫度過低時,水中的氯的化學反應會減慢,如果不進行調整就可能會出現過度氯化的問題。而水溫低于15℃時,大多數的鹽氯發生器将無法運作,池水也無法得到徹底的清潔。當池水溫度大于30℃,會使細菌、其他微生物茁壯成長,再加上汗液等,氣味可能會相當濃烈醇厚。
總的來說,遊泳運動員們這麼“知冷知熱”,是因為他們搞的是競技體育,咱日常遊泳不一定得用羽絨服,披個毯子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