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位藩王封号後,為何隻有“三藩之亂”爆發?有哪位藩王保持中立

作者:大姚帶你看古今

1669年,這一年,康熙16歲。在曆史上,有不少這個年紀的皇帝,還要大臣或母後輔政,但不同凡響的康熙,已經智擒了獨攬朝政的鳌拜。這位年輕的皇帝展現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堅定的意志,使他迅速站穩了權力的制高點。

然而,康熙心懷的雄圖霸業并不僅止于此。他意識到,要使大清帝國更加穩固和繁榮,還有三大問題需要着手解決——三藩、河務和漕運。這其中,他最為關心的無疑是三藩問題。這三位藩王長期以來一直是大清統治的一顆頑疾,他們在邊疆地區擁有相當的實力和影響力,時刻都可能威脅到皇權的穩固。是以,康熙不僅需要展現他的領袖智慧,還需要展現他的政治勇氣,以期解決這個一直令他擔憂的問題。

四位藩王封号後,為何隻有“三藩之亂”爆發?有哪位藩王保持中立

準其撤藩,惱羞成怒

所謂的“三藩”,指的是明朝降将尚可喜、耿繼茂、吳三桂封為藩王,分别鎮守廣東、廣西和雲貴地區。這三位藩王原本是明朝的忠臣,但随着時間的推移,他們在當地建立了強大的勢力,對清朝統治構成了威脅。

康熙皇帝,作為一位聰慧而有遠見的君主,自幼受到深刻的曆史教育,深知三藩的危險。他立下決心,要将這個懸在大清統治頭上的“定時炸彈”拆除,将三藩納入中央的控制之下。

然而,機會并不總是按計劃來。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的一個春天,平南王尚可喜,擔心兒子的行為可能會連累自己,請求朝廷準許他回遼東養老。康熙看到了這個機會,将“養老”解讀成了“撤藩”,欣然準許了尚可喜的請求。

福建的耿精忠見機而動,也上書請求撤藩,移駐遼東。康熙迅速同意,這一次的舉動顯示出他堅決的決心。

四位藩王封号後,為何隻有“三藩之亂”爆發?有哪位藩王保持中立

然而,對于吳三桂來說,事情卻沒有這麼簡單。吳三桂是三位藩王中最有權勢的一位,他廣結太後和朝廷權貴,權力巨大。雖然他也上書請求撤藩,但實際上,他希望朝廷能挽留他。康熙深知吳三桂的真實意圖,是以決定聽取朝臣們的意見,盡管反對意見居多,但康熙已下定決心,認為三藩已經變得勢大難制,不如主動發起行動。

康熙果斷地下令“準其撤藩”,還派遣專使前往雲南,看似幫助處理事宜,實際上是為了掌握主動權。吳三桂得知消息後,感到惱羞成怒,決定铤而走險,發動了叛亂。

于是,曆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亂”正式爆發。這場亂局成為康熙皇帝統治下的一次巨大挑戰,也讓人們見識到他果斷和智慧的統治風采。康熙不僅準确地判斷了形勢,還以堅定的決心和行動,展示了一個偉大君主的胸懷與抉擇。

四位藩王封号後,為何隻有“三藩之亂”爆發?有哪位藩王保持中立

起兵江南,天下響應:吳三桂的雄圖霸業

吳三桂知道,要成功地發動起義,他需要采取巧妙的政策。首先,他依仗着自己的軍隊實力,采取了以攻為守的政策,四處出兵,讓清軍不堪重負。同時,他洞察到民心所向,決定采取一系列舉措來争取支援。他指令将士改穿明朝漢服,以争取明朝舊臣和漢人的支援,還派使者到各省聯絡,拉攏當地官員。更重要的是,他寫信給尚可喜、耿精忠,煽動二位藩王反叛,将他們拉入了反清的大旗下。

起義一開始,天平很快倒向了吳三桂這一邊。吳的部下馬寶占領了貴州,進入湖南,而四川方面,王屏藩也成功占領地盤。襄陽、廣西相繼倒戈,支援吳三桂的勢力日益壯大。在吳三桂的巧妙蠱惑和動員下,耿精忠也起兵反叛,與吳聯合攻占江西的三十餘座城池。

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被吳三桂煽動,決定“投吳反清”,這進一步加強了吳三桂的勢力範圍,掌握了廣東。此外,原本效忠吳三桂的心腹王輔也起兵反清,成功占領甘肅和陝西的部分地區。甚至盤踞在台灣島的鄭經(鄭成功之子),也從澎湖發動攻勢,試圖分一杯羹。

四位藩王封号後,為何隻有“三藩之亂”爆發?有哪位藩王保持中立

令人驚訝的是,僅僅一年多的時間,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竟都被吳三桂所掌控,而清軍則集中在長江以北,雙方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對峙狀态。

吳三桂并不急于北上進軍,他有着更為明智的計劃。他希望與清朝以長江為界,分而治之,将自己的勢力鞏固在江南地區,進而確定江南的穩定和統治。他的政策不僅在戰争中表現出色,還在政治和外交上取得了成功。

四位藩王封号後,為何隻有“三藩之亂”爆發?有哪位藩王保持中立

諸心不齊,各個擊破:康熙與“三藩之亂”的較量

那是大清風雨飄搖的時刻,曆盡艱辛打下的江山,半壁江山都被吳三桂所占據。這一消息震驚了朝野,清廷大臣們也因“撤藩”政策而展開了激烈的争論。

在如此複雜而嚴峻的局勢下,康熙皇帝表現出了非凡的冷靜和決斷。他首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彰顯對吳三桂的堅決立場。康熙殺死了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以表明鏟除吳的決心。接下來,他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制定了“各個擊破”的政策。

首先,他暫時放慢了閩、粵地區的撤藩,目的是分化尚之信和耿精忠,孤立吳三桂。然後,在西線戰場,康熙成功策反了原本效忠吳三桂的王輔臣。在東南戰場,康熙的“安排”導緻鄭經和耿精忠争奪地盤,使後者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不得不投降。

耿精忠投降後,尚之信感到震驚,在廣東也跟随投降。廣西的孫延齡因與吳三桂的孫子發生沖突,在桂林被殺,廣西也投降。此時,鄭經在東部戰線已經孤立無援,隻能選擇回到台灣。

四位藩王封号後,為何隻有“三藩之亂”爆發?有哪位藩王保持中立

康熙十七年3月,吳三桂走投無路,匆匆稱帝于湖南,建立了“周”國号,實作了自己的皇帝夢想。然而,五個月後,在清軍壓境,四面合圍之下,吳三桂暴病而亡。他的孫子吳世璠繼位,繼續與康熙進行對抗。

清軍渡過長江,發起全面進攻,奪回了大片失地。吳軍勢力已經岌岌可危,吳世璠被迫逃回昆明。

康熙二十年,清軍全力圍攻昆明,吳世璠最終選擇自殺,結束了這場曆時8年的“三藩之亂”。

“三藩之亂”之是以失敗,根本原因在于人心不齊、互相拆台。各股反清勢力為了個人利益而争鬥,最終導緻了各個擊破的機會。吳三桂的雄圖霸業最終破滅,曆史的教訓是人心團結固然重要,但更為關鍵的是共同的信念和目标,隻有這樣,才能戰勝逆境,赢得勝利。

四位藩王封号後,為何隻有“三藩之亂”爆發?有哪位藩王保持中立

三藩之外的另一位藩王:定南王孔有德的故事

在三藩之亂的曆史畫卷中,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藩王的名字鮮明地鑲嵌其中,但還有一位藩王,他雖然不如三藩顯赫,但卻有着自己的獨特經曆和影響。這位藩王就是“定南王”孔有德。

孔有德的生平堪稱傳奇。他出生于1602年,早年并不以學術才能著稱,甚至不識幾個字。由于家境不富裕,他被迫去鐵嶺當一名礦工。

然而,在軍事方面,孔有德展現出了卓越的天賦,尤其擅長騎馬和射箭。在他年約17、18歲時,發生了著名的薩爾浒之戰,這場戰役中,後金軍以僅6萬人之力,僅用五天的時間擊敗了20萬明軍,徹底改變了局勢,使後金開始嶄露頭角。

四位藩王封号後,為何隻有“三藩之亂”爆發?有哪位藩王保持中立

随後,孔有德加入了明軍,跟随将領毛文龍,參加了攻破後金鎮江的戰役,并一同前往北韓皮島。毛文龍是以戰役而聲名鵲起,升官晉職,而孔有德也在其中表現出色,被毛文龍升為參将,并成為他的養孫。

然而,命運的起伏讓一切都變得不可預測。孔有德和耿仲明,即後來的耿精忠的祖父,都是同鄉并結為義兄弟。然而,他們的命運卻因一位名将的行動而受到改變。袁崇煥,抗清第一名将,将毛文龍殺害,孔有德和耿仲明是以對大明感到失望,離開了明軍,前往山東登萊,投奔了孫元化。

孫元化是西洋火炮的專家,他在登州和萊州建立了一支強大的火器兵。這些火炮對後金軍造成了極大的威脅。甯遠城頭的一聲炮響曾将努爾哈赤擊傷,緻使他傷重不治,這一事件對後金的興起産生了重大影響。

四位藩王封号後,為何隻有“三藩之亂”爆發?有哪位藩王保持中立

然而,就在後金軍對明軍産生畏懼之際,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卻改變了一切,那就是一隻雞的故事。這個故事,将在“三藩之亂”的曆史中留下一筆重要的注腳。

一隻雞引發的“吳橋兵變”:孔有德的奇幕

崇祯四年8月,大淩河城被皇太極兵圍困,而山東的孫元化接到了指令,需要派兵前往支援。在仔細考慮後,孫元化決定派遣孔有德,因為他是遼東人,對當地情況了如指掌,是最合适的人選。

孫元化為孔有德提供了2000名士兵和300門大炮,指令他從陸路前往大淩河,要求在兩個月内到達前線。然而,這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除了漫長的路程和艱難的山道外,他們還必須運輸300門大炮,這使任務顯得更加困難。結果,兩個月後,孔有德的部隊仍未走出山東,而且已經面臨嚴重的糧草短缺。

四位藩王封号後,為何隻有“三藩之亂”爆發?有哪位藩王保持中立

在明代晚期,不僅遼東戰事頻繁,全國各地的義軍也紛紛興起。地方政府征用了民間的糧食,導緻百姓手中的口糧幾乎被奪走。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有錢也難以購買糧食。山東的百姓也不熱情,整個縣城都宛如閉關,孔有德隻能采取減少進食的方式,将三餐減至兩餐,兩餐減至一餐。

然而,一天,當他的部隊經過吳橋時,發生了一起意外事件。

一名饑餓難耐的小兵前去偷了一隻雞,然而被偷雞的主人是當地望族王象春,而且與朝廷有着緊密的關系。王象春的兄弟擔任兵部尚書,是以事件引起了巨大的風波。

孔有德無奈之下不得不斬殺了犯錯的小兵。這一舉動激起了士兵們的不滿,他們已經忍受了長時間的饑餓,情緒非常激動,紛紛表示不再願意前進:“我們每天都挨餓,現在連山東都還沒出,大淩河更是遙不可及。我們可能在路上餓死!”

當時,軍隊中的一位參将李九成趁機煽動,聲稱:“孫元化要求我們在兩個月内到達遼東,但現在兩個月的期限已經過去,我們甚至還沒有走出山東!如果按照軍法,我們已經延誤了重要的軍事行動,到時候我們每個人都将會受到嚴厲的懲罰!而我們擁有這麼多大炮,為什麼不幹脆反叛呢?”

四位藩王封号後,為何隻有“三藩之亂”爆發?有哪位藩王保持中立

于是,孔有德和他的2000名士兵決定改變原計劃,他們回頭向山東進發,重新奪取了登州和萊州。這個突然的決定似乎輕而易舉,原因在于孔有德的“幹哥哥”耿仲明在城内充當内應,為他們打開了城門。這一行動讓孫元化巡撫練的軍隊和鑄造的大炮都落入了孔有德的手中。

一隻雞的偷竊事件成為了“吳橋兵變”的導火索,使孔有德和他的部隊改變了命運,最終在山東取得了不小的勝利。

蝴蝶效應:一系列事件的連鎖反應

在曆史中,蝴蝶效應常常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影響着事件的發展。早在孔有德反叛的前一年,一系列事件已經在大明朝中掀起了波瀾,最終導緻了孔有德的選擇和行動。

崇祯三年,1630年的8月,大明朝内部發生了一場震撼的事件:袁崇煥被斬殺。這一事件的背後涉及到了權臣魏忠賢的餘黨對袁崇煥的彈劾,同時,皇太極也趁機施以反間計。與其父努爾哈赤不同,皇太極重用漢族将領,善待漢人,倡導滿漢一體。這些舉措使得崇祯帝信以為真,誤以為袁崇煥與後金有着秘密聯系和協定。最終,袁崇煥在京師被淩遲處死,他的罪狀之一就是“擅殺島帥(毛文龍)”,而崇祯帝事前根本不知情。

四位藩王封号後,為何隻有“三藩之亂”爆發?有哪位藩王保持中立

這一事件使皇太極欣喜若狂,他之前一直為毛文龍的存在而憂心忡忡,但現在毛文龍已經去世,袁崇煥也被處死,他終于松了一口氣。然而,這還不是結束,更多好消息即将到來。

孔有德的叛亂也在此時爆發。明廷從天津調派孫應龍前來平叛孔有德。孫應龍帶領着2000名水兵和一批巨型戰艦,準備鎮壓叛亂。然而,孔有德和耿仲明制定了一個計謀,成功地俘虜了孫應龍。孫應龍雖然并非進階将領,但手上擁有的軍事裝備卻非常珍貴。

在一瞬間,孔有德掌握了水軍和火器營,還配備了水師士兵和龐大的戰艦隊伍。

然而,孔有德和耿仲明并不打算自立為王。他們明白叛亂軍總有兵敗城破的一天,是以,他們決定歸順最強大的勢力。最終,他們領着殘餘部隊和超強武器,投降了後金。

皇太極對此感到高興,他親自前往十裡外迎接孔有德和耿仲明。見面後,他采用了滿族最崇高的禮節——抱見禮。抱見禮需要單膝跪地,盡管不清楚當時皇太極是否真的如此做,但這一舉動足以顯示他的激動和高興之情。

四位藩王封号後,為何隻有“三藩之亂”爆發?有哪位藩王保持中立

1636年,崇祯九年,這一年不僅是崇德元年,也标志着大明朝的命運進一步走向了分水嶺。皇太極宣布建立大清,正式封孔有德和耿仲明為藩王。這兩位勇猛的将領為大清屢次建立了戰功,成為清廷的重要支援者。

然而,随着皇太極的去世,順治皇帝即位,孔有德被封為定南王,領有平南大将軍印。他的任務是剿滅明朝的殘餘勢力,也就是南明政權。這一任務對于定南王孔有德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

然而,四年後,南明政權迎來了一個出色的領袖,西甯王李定國。李定國在很短的時間内奪取了湖南大部分地區,然後向廣東進軍,最終将目光投向了廣西桂林。孔有德率領軍隊多次與李定國進行交戰,但明顯處于下風,無法匹敵李定國的軍事實力。

四位藩王封号後,為何隻有“三藩之亂”爆發?有哪位藩王保持中立

在順治九年,七月初四,明軍攻占了桂林城,孔有德親自登上城樓指揮守城。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竟然被一箭射中額頭。士兵們急忙将他扶回大營,但孔有德的傷勢日益嚴重。

孔有德自感生命垂危,遣散了家人,讓家仆帶着一兒一女逃離城市,同時,他的妻妾選擇了上吊自盡。在桂林城中,孔有德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為了殉國,他用盡最後的力氣捅倒了燭台,點燃了書房,自焚身亡。

在順治帝得知孔有德的死訊後,追贈他谥号“武壯”,并為他修建了一座衣冠墳,名為“孔王墳”。

那麼,孔有德逃出來的一兒一女後來又有怎樣的命運呢?

孔有德的女兒孔四貞,獨自一人跋山涉水,前來京師面聖。她後來被孝莊文皇後收養為義女,成為了順治皇帝的“幹妹妹”。

四位藩王封号後,為何隻有“三藩之亂”爆發?有哪位藩王保持中立

然而,孔有德的兒子孔廷訓卻沒有這麼幸運。不久之後,他被明軍擒獲,六年後,李定國下令将其斬首。

由于孔家沒有合适的兒子繼承王爵,定南王這一藩被清廷撤銷。孔有德雖然年紀不如耿仲明,但他在清廷中備受信任,可以說是諸藩王中的領袖。

然而,曆史不容假設,如果孔有德幸存下來,他是否會對“三藩之亂”産生影響,這隻能留給後人去想象了。這段曆史故事再次提醒我們,曆史中微小的事件和決策可能會産生深遠的影響,而每個人的命運都有着不可預知的轉折點。

圖檔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