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資本噬血?如何看懂金融資本與科技産業的關系

作者:禹音

如果有一天,有人清楚地告訴了你未來10年的投資趨勢,你一定能賺到錢嗎?這張圖叫做技術成熟度曲線,是由GARTNER公司每年定制釋出的。GARTNER是一家美國的咨詢公司,非常擅長預測科技發展的趨勢。它在IT領域算得上是全球最權威的咨詢公司,全世界的科技巨頭幾乎都是這家公司的客戶。

資本噬血?如何看懂金融資本與科技産業的關系

這張技術成熟度曲線圖就是一張科技發展的預測圖,預測了一項新技術從實驗室到走向普羅大衆的整個過程。橫坐标将技術的發展過程分成了五個階段,分别是萌芽期、過熱期(也可以叫做泡沫期)、幻想破滅期、複蘇期和成熟期。縱坐标表示的就是資本和大衆對該技術的期望度,期望度越高,投資的熱情就越高。

投資機構每年都會将這條曲線作為投資的參考之一。這張圖似乎可以很清楚地指出哪項技術目前已經處于投資過熱期了,泡沫已經很嚴重了,聰明的投資大佬們看到後應該離場了。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我們拿人工智能這項技術為例,2017年阿爾法狗戰勝了人類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此後人工智能産業被媒體熱炒,一衆新興的創業公司被捧上天際,估值高得離譜。而17年的嘎特曲線也顯示了,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技術如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等都到了泡沫的頂點。

然而,就算是這樣,各大投資機構依然趨之若鹜,生怕自己錯過下一個谷歌、騰訊、亞馬遜。幾年過去了,當年備受追捧的諸多明星公司卻并沒有拿出足夠亮眼的業績,高估值難以兌現,還有大量的公司迄今為止沒有實作盈利。那些在最高點時進場,等着自己投資的公司上市,然後套現離場的機構投資者們虧的是一塌糊塗。

那是什麼讓這些經營雲集、一貫擅長割韭菜的資本巨鳄們争着去當韭菜呢?金融資本和實體産業之間,誰為刀俎誰是魚肉,普通人又如何從科技産業發展的紅利中分得一杯羹呢?不論是股票市場還是其他的資本市場,在一場衆人拾柴火焰高的資本遊戲裡,真正決定這把火能燒多望的歸根結底是市場情緒,而對一項科技改變未來的過高期望就是最能催生情緒高點的興奮劑。

當一系列标志性事件的疊加,再加上專家媒體的推波助瀾,炒作情緒從圈子内部擴散到整個社會的時候,往往就能吹起最大的泡沫。隻要是泡沫,就總會破滅。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這類新興技術并不是郁金香,而是一場實實在在的科技革命。這幾年整個行業的需求也在急速增長。然而,因為在泡沫期大量的資本湧入,泡沫破裂後又經曆了漫長的修複階段,哪怕有些公司業績已經開始高速增長了,但投資人依然不會獲得收益。

你看,哪怕知道了趨勢,專業的投資人依然無法跳出人性的規律。這樣的故事在曆史上反複出現。

2000年,在網際網路浪潮的助推下,市場的炒作情緒達到了頂峰。當時,你隻需要把公司的名字添上"E"或者是"COM",公司的股價就會暴漲。于是,在廣大股民對未來美好的網絡生活的期待下,納斯達克綜合指數達到了5,132.52點。之後,泡沫破裂,金融危機爆發,納指一路向下,在2002年創下了1,180.49點的低點。

資本噬血?如何看懂金融資本與科技産業的關系

這意味着,如果我在2000年的高點跟鄰居大媽攜手開戶,穩妥起見,買了50萬當時最火爆的納達克直屬基金,并長期持有,那麼在與時間做了兩年的朋友之後,我的這50萬靜靜地就變成了10萬。如果我繼續持有,一直到15年之後的2015年,在新一輪技術革命催生的美好憧憬與通貨膨脹的雙重助推下,那紙才超越了2000年的高點。而我的那筆錢,與時間共同蒼老了15年之後,終于回本到了50萬。然而,這50萬的購買力與15年前已經不能同日而語了。

類似的崩潰事件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後的1797年發生過,在鐵路與蒸汽時代開啟後的1847年發生過,在鋼鐵與電力鑄成的重工業時代誕生後的1903年發生過,在石油和汽車開啟了今天的大規模工業化生産時代之後的1929年也發生過。是的,這幾次崩潰性的古代背後都站着一個足以改變世界的技術革命,而技術革命帶來的泡沫如影随形,揮之不去。

那麼為什麼新技術的出現一定要伴随泡沫呢?縱觀全球曆史,每一波改變世界的科技浪潮都要經曆新技術逐漸取代舊技術的巨痛,像電燈取代煤油燈、汽車替代馬車。每個時期新技術取代舊技術的過程,基本都能分為兩個時期,如同修真少年的登仙之路。我們把前一個時期叫做築基期,把後一個時期呢稱為飛升期。

在築基期,技術革命帶來的新的基礎設施正在建設,新的産業模式對舊的産業模式的替代正在籌劃。傳統産業還在舊體制下強化着自己的既得利益,還在嘗試着将自己的競争壁壘修建得更高大堅固。而對新技術的未來充滿希望的金融資本已經搶先動了起來。

資本噬血?如何看懂金融資本與科技産業的關系

這些金融資本敢于冒險,去嘗試着九死一生的博弈遊戲,敢于在股市上一擲千金,去搶奪尚不能實作自己價值的企業的股份。與此同時,金融資本就有更大的動力去宣傳呼喊自己認可的未來,直到共識從一小部分人群中逐漸擴散出去。在這個過程中,眼光與運氣都足夠好的那部分金融資本迅速擴張着自己的體量,貪婪地吸收着科技發展的紅利以及媒體的關注度。一旦形成了這種正向循環,整個産業的共識就逐漸形成。

基于利益的前提下,更多的金融資本以及弱小的新興企業聚集了過來。漸漸地,有些人靠投資新技術實作了暴富,小企業成長為行業巨頭,而這些暴富的故事又會成為新的傳奇,吸引來更多的關注。

當關注度從産業内部擴散到整個社會的時候,投機的盛宴開始了。整個社會的投資信心在膨脹,被傳奇故事吸引來的後來者并不在乎當下的股價是不是太高了,隻想着股價還會繼續飙漲。就這樣,泡沫被越吹越大,當最後一筆資金按下買入鍵後,崩潰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然而,崩潰并不是故事的結局。泡沫碎成的渣是巨人的豌豆,總有那麼幾顆會長成通天藤蔓。兩千年古災之後,一片哀鴻遍野聲中,谷歌、亞馬遜、奈飛、Paypal等真正能滿足新技術落地需求的公司都從廢墟中站了起來,逐漸成長成了今天的巨無霸。

事實上,每次技術革命泡沫階段帶來的大量金融資本的湧入客觀上催生了飛升期。所需的新的基礎設施快速成熟,使新技術在舊産業的打壓下暗暗積蓄力量。這使得後來者們擁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戰勝傳統的行業霸主。

同時,在飛升期,監管層與資本方達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規範金融資本行為的新規則得以成熟。于是,新技術開始順利地進入各行各業,真正地提升社會整體生産力水準。而在消費端,發展帶來的紅利以各種方式重新配置設定,整體的消費市場也擴大了,進一步帶來就業的增長。

長久以來,金融資本被視作洪水猛獸,被當成門口的野蠻人。這種通過錢生錢的手段來讓資本增值的方式備受大衆的唾棄。金融資本不可否認是催生泡沫的始作俑者,但同時也灌溉了下一個時代的産業巨人。傳統産業在面對變革時總是選擇保守,金融資本呢,則會非常積極地去擁抱新的技術革命,去催生下一次技術革命的實體産業。金融資本跟新興産業的關系确實很像一段瑪麗蘇戀情。

雙方初見時,新技術剛剛走出實驗室,霸道總裁金融資本看到新興産業這個剛畢業的小姑娘後,心生憐惜,給她鋪路為她搭橋,教她如何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很快一段甜蜜的戀情萌生了。随着戀情的進展,金融資本的霸道屬性盡顯,處處追求話語權,在擴張的路上狂奔突進,與新興産業漸生嫌隙。終于,雙方的沖突累積到不可調和的地步,感情在築基期末尾發生了崩潰。

然而,就像每個爛俗的感情故事一樣,後來金融資本回心轉意,與新興産業密切配合,雙方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度過了一段愉快的飛升期。當然,跟爛俗的感情故事不一樣的是,最後金融資本厭倦了不能繼續帶來激情的婚姻生活,轉身離開去追求下一個新興産業。

金融資本一方面進行貪婪霸道短視,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他的卓越貢獻。從産業規律上說,一項新技術從實驗室成熟,媒體大肆報道,到企業研發出民用的大衆消費品,一般都需要10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做産品的企業有很多,不僅沒有收入利潤,還要承擔巨額的研發投入。如果不是金融資本在這個時間内咬緊牙關硬撐,很多技術可能都沒有與大衆相見的那一天。

資本噬血?如何看懂金融資本與科技産業的關系

而産品從量産到占領市場的整個過程中,又要面臨一道道的難關去克服。銷售管道要花錢鋪建,消費者的消費習慣要花錢去宣傳培養,産品的更新換代也要花錢去研發投入。這也就是很多新興企業要進行一輪又一輪的融資的原因。

終于,随着産品的更新換代越來越成熟,消費者們對新産品從看不上到開始嘗試使用,從嘗試使用到養成使用習慣,從習慣再到習以為常,認為這個産品天經地義就是這個樣子。差不多又得十幾年的時間,直到這個時候,整個産業才進入了成熟階段,能創造穩定的收入利潤。

當下這個試點,我們正處于人工智能這波潮流的飛升期。我們正身處其中的數字革命,最終會把人類帶向何方呢?同時回看前幾波技術浪潮,都是英美等西方國家主導的。不過,在近20年的網際網路浪潮中,已經出現了中國的身影。更讓我們欣喜的是,如今的人工智能革命,中國早已參與進來,并逐漸引領着變革。

每一次科技産業變革是一個國家持續興盛的内在動力,也是普通人階級躍遷的财富密碼。是以說資本根本不嗜血,沒有資本社會就無法運作下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