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分析寒武紀有感 創新要基于現金流

最近寒武紀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其實還是老一套。

根據《寒武紀股東累計套現66億,股價距高點已腰斬,哪些基金很受傷?》這篇文章:觀察曆史資料,在2023年以前,寒武紀還不是公募基金的重倉産品。

分析寒武紀有感 創新要基于現金流

進入2023年,AI概念被ChatGPT引爆,寒武紀成為香饽饽。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公募基金公司合計持有8492.20萬股股票,持股比例暴增至34.78%;其中,持股量超100萬股的基金公司就有19家。

再結合,9月22日,寒武紀公告稱,公司創始股東之一、國投(上海)科技成果轉化創業投資基金企業(有限合夥)減持739.87萬股,減持比例1.78%。這次減持套現約14.82億元,減持後,國投創業基金僅持有寒武紀股份1176股,占總股本比例不到0.01%,基本完成“清倉”。

感覺就像是互相配合,現在你有熱點,那我加倉,順理成章,公募基金進來了,股價也推高了,那創投股東不僅可以高位減持,還有一大批合适的“接盤俠”;當然,對于是不是公募基金接盤,放跑了創投股東,這個也隻是我個人的猜測,他們肯定不會承認的,隻是從操作上來看,很像啊,很像!

其實寒武紀從一開始可能是個好公司,段永平說,定性比定量分析重要,最重要的是商業模式。商業模式把絕大多數公司都過濾掉了,定量分析的重要性一下子就下降了很多。是以這些年想通了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商業模式。這點通了以後,投資确實就變得非常有意思了。

是以段永平說,我不意外巴菲特會賣掉台積電。雖然台積電非常了不起,但商業模式有點累,實在是太重了。

如果套用這個邏輯,從一開始寒武紀确實是優勢開局,傍上了華為的“大腿”,負責為華為海思提供終端智能處理器IP,從華為mate10到華為mate20,寒武紀一直與華為合作。

還有,在麒麟970晶片的設計過程中,華為與寒武紀進行了深度合作,雙方團隊在 AI計算處理方面進行了聯合開發與優化。

從未來前景上來看,如果跑通了智能晶片這個賽道,實作了技術壁壘,靠吃專利費這種商業模式,就能讓它躺着賺錢。

隻不過,它沒時間了。

英偉達是1993年創立的,那個時候網際網路産業剛剛開始發展,市場藍海,競對不是很多;但是寒武紀這個時候才開始發展,面對世界巨頭,賽道又沒有找對,自然就很難拔尖。

段永平說,差異化的定義就是:使用者需要但别人沒能滿足的東西。“差異化”不是簡單的不同,而是“使用者需要但同行還沒滿足的東西”,潛在前提是至少要有“同行已經滿足了的使用者需要的東西”。

分析寒武紀有感 創新要基于現金流

寒武紀也是找了差異化産品的,比如說,押注車載智能晶片,這是寒武紀2021年成立的項目,該項目獲得了甯德時代、蔚來、上汽集團旗下尚颀資本與金茂資本等數億元的戰略投資;但是,2023年燃油車減稅政策終止以及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場,加上消費降級,宏觀經濟發展承壓等等一系列外部問題,寒武紀的貨賣不動。

寒武紀的差異化産品,市場不認,展現在财報上:

2017年至2022年,寒武紀的營業收入0.08億元、1.17億元、4.44億元、4.59億元、7.21億元、7.29億元,肉眼可見的穩步增長。但是同期,歸母淨利潤為-3.81億元、-0.41億元、-11.79億元、-4.35億元、-8.25億元、-12.57億元,6年累計虧損超41億元。我是不是可以了解為,賠本賺吆喝去了。

今年上半年寒武紀依然不給力,營業收入同比減少33.37%,約為1.14億元,淨虧損5.45億元。

外因是無法改變的,能改變的隻有自己,寒武紀僅剩的希望就是加大研發投入,打造一個爆款,就能把之前失去的全部彌補回來,還能有賺。

但是創投股東們等不了了,紛紛想着有人接盤了,那就高位套現減持了,這進一步增大了寒武紀的現金壓力和輿論壓力。

要活下去,就得裁員,把人都裁掉了,還有誰來給你研發呢?

是以寒武紀就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研發多年,産品市場不認,沒有大爆款——股東們減持套現——現金流惡化——裁員——更沒人進行技術研發——在沒資金沒人的情況下慢慢等死。

分析寒武紀有感 創新要基于現金流

但是創新還是要繼續,不能因為有了個寒武紀就因噎廢食,以後都不投創新企業,但在研究創新企業的時候,不僅要關注段永平所說的,研究商業模式,更要注意,有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援這樣的商業模式跑通。

就跟我之前聽到一位投資人說的一樣,我們做投資,對于企業就是接力棒,一棒接一棒,把這個企業做優做強,很多時候一些企業很可惜,沒等到下一波資金,無奈破産清算。

在我看來,火也是需要命的,一些創新企業賭錯了未來技術風口,沒能占領市場,如果資金足夠,也可以蟄伏起來,等待下一次機會,隻不過現實是殘酷的,資金方不會給第二次機會了(萬一第二次也沒做起來呢),選擇撤資,這個時候,創新企業也得認命倒閉。

對于寒武紀來說,它現在資金資金跟不上,打磨出來的技術和産品也沒在市場上掀起波瀾,翻盤的機率已經很小了,是以從這些清倉式減持的股東們來說,他們也沒錯,這家企業已經沒有爆火的可能了,就沒必要繼續押注了;隻不過現在減持套現、公募基金接盤的行為,把散戶套進去了,是會讓人恨的咬牙切齒。

那麼支援創新,核心還是在于現金流是否充裕,那誰才适合支援創新?

李嘉誠、巴菲特這些人。

李嘉誠手上有港口、電力、屈臣氏等等一系列強現金流産業,這也是他敢去投資的底氣,失敗了沒所謂,有這些産業托底;雖然說大家天天看到的都是李嘉誠投資成功了多少個項目,其實他失敗的更多,隻是對他影響不大而已。

至于巴菲特,伯克希爾的現金儲備高達1474億美元,夠很多個寒武紀去燒的了,隻不過巴菲特經常說自己不喜歡買科技股,在他看來,那些快速發展的科技公司具有很大的風險,這些風險并不是自己能夠預測和控制的。就算是蘋果,巴菲特認為蘋果是一家高品質的消費企業,具有長期持有價值。他将蘋果視為“普通股投資中的消費者産品公司”,而不是一家科技公司。

這就是大佬跟普通人的差別,大佬覺得我隻要有現金流,利潤少點就少點,慢就是快;但是對于普通人來說,押注創新公司,高估值,說不定就可以實作一夜暴富,當然也承擔了更多的風險。

最後的結論:我經常聽到一些人說,我要創業我要創新,隻是對于普通人來說,創新的核心在于現金流的充裕程度(商業模式其實還是次要的),你個人能拿多少資金出來讓你的創新項目撐多久呢?在創新之前,首先還是要找到能産生穩定現金流的項目,當有了這種現金奶牛項目以後,再去做創新項目那才是錦上添花,不然自身根基不牢就去搞創新,那就是挖坑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