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天才科學家收獲250億IPO

整整兩年,前後4次沖擊IPO,AI獨角獸第四範式終于要修成正果,成功“晉級”為港股AI第三股,一路陪跑的投資者們等來了回報的曙光。
2015年成立的第四範式擁有極其亮眼的标簽:國内最大的決策類AI企業,也是唯一一家被國有五大行共同投資的AI公司,還集齊了紅杉、騰訊、聯想等明星資本。決策類AI可以簡單了解為用AI技術來挖掘資料規律、輔助人類決策,作為這一領域中的佼佼者,第四範式的市占率甚至高于BAT等科技巨頭。
9月28日,第四範式正式登陸港交所,發行價為55.6港元/股。截至午盤漲幅為5.22%,總市值達271.5億港元。
這是繼商湯科技于2021年末、創新奇智于2022年初港股上市之後,近一年多首家登陸港股的AI企業。
不過,相比兩位“前輩”,第四範式的上市過程顯得有些“尴尬”。從2020年開始,市場普遍認為AI産業已經步入深水區,曾在一級市場備受追捧的AI企業們也開始面臨融資緊縮的困境,紛紛轉而謀求IPO。
在此次成功上市前,第四範式曾分别于2021年8月、2022年2月和2022年9月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書,均未通過聆訊。
直到進入2023年,大模型的興起為産業帶來了新的希望。今年3月份第四範式開始向公衆展示其大模型産品“式說”,4月份就向港交所遞交了最新的IPO檔案。
本次上市,第四範式的發行價55.6港元處于招股價區間的低值(55.6港元至61.16港元)。是以,有人調侃第四範式本次上市是“丐版IPO”,按照這一定價計算第四範式的總市值為約258億港元,合計淨募集金額約8.36億港元。其中,包含新華資本、北京中關村、Montage Holdings(瀾起科技)在内的基石投資者認購了約7.58億港元。
無論如何,在兩年的蟄伏之後,這家企業終于成功登陸二級市場,站在全新的資本舞台之上。
80後天才工程師打造的AI獨角獸
2014年9月,80後AI工程師戴文淵與妻子吳茗注冊成立了第四範式。
轉年,投資大佬沈南鵬執掌的紅杉中國就斥資400萬美元,成為了第四範式天使輪唯一的投資方。那時AI産業正處于爆發前夜,剛開始蹒跚起步的第四範式産品路線尚不明确。
據稱,在沈南鵬與第四範式創始人戴文淵洽談投資事宜時,戴文淵問對方:“你有什麼問題想問我的?”沈南鵬的回答是:“我其實不太關心你們做的是什麼。在創業的初期階段,相較于具體的業務,我更關心你的團隊。”
▲(沈南鵬)
沈南鵬的話并非沒有依據,在當時的AI産學界,第四範式的團隊堪稱豪華:
創始人戴文淵是全球頂尖的AI學者,本碩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又在香港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曾在有“計算機界奧林匹克”之稱的ACM大賽(美國計算機協會舉辦的重大程式設計賽事)中斬獲冠軍。
在離開學術界後,戴文淵先後加入百度和華為,擔任進階科學家。2009年到2013年,戴文淵在百度工作的4年間,優化了百度搜尋推廣服務管理平台“鳳巢”,讓百度增加了數倍收入。是以,戴文淵成為了百度史上最年輕的進階科學家,被同僚們稱為“戴神”。在華為期間的戴文淵同樣戰功赫赫,曾幫助華為拿下銀行大單。
而離開大廠自主創業的過程中,戴文淵的第四範式也廷攬了不少人才:公司聯合創始人楊強是華人界首位國際AI協會院士,堪稱全球頂級的AI研究者,他還是戴文淵在香港科技大學的博士生導師;2015年3月份加入公司、現任首席研究科學家、非執行董事的陳雨強,曾在百度和位元組跳動擔任過進階研發人才;核心算法架構工程師劉一鳴曾在谷歌主辦的知名國際程式設計比賽(Google Code Jam Top 500)中斬獲名次……
這樣一支亮眼的團隊,并不止吸引着紅杉的注意。在被沈南鵬慧眼識珠之後,第四範式不斷獲得青睐。
根據招股書,在2015年8月至2021年7月,第四範式共計完成了11輪融資。其中,不僅“老朋友”紅杉多輪陪跑,還加入了五大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思科、聯想、騰訊、國家制造業轉型基金、高盛、創新工場等明星資本。
在融資滾雪球的過程中,第四範式的估值也水漲船高。截至2019年3月完成的C系列融資,第四範式的估值就已超過10億美元,躍居為獨角獸企業。
而按照2021年7月完成的上市前最後一輪融資計算,第四範式的估值達到了29.5億美元(超200億元人民币)。相比2015年完成天使輪融資後的0.27億美元估值,不到6年間,第四範式的估值增長了約108倍。
在融資滾雪球的過程中,戴文淵的個人身家也水漲船高。
根據招股書,戴文淵及妻子吳茗,以及5家持股平台北京新智、範式投資、範式隐元、範式出奇、範式天琴,并列為第四範式的一組控股股東。
上市之前,戴文淵直接控制或通過其妻子和持股平台,合計控制公司40.44%的股份。
在《2022胡潤U40青年企業家榜》中,戴文淵及其妻子以85億元财富首次入榜,排名第18。
本次上市發行之後,戴文淵合計控制的股份下降到38.84%。按照上市首日午盤收市總市值271.5億港元計算,戴文淵的最新身家為約105.45億港元。
另辟蹊徑的決策類AI龍頭
一位AI領域投資人對「市界」表示,在2017、2018年的國内AI産業的爆發期中,主要爆發點集中于計算機視覺(CV,Computer Vision)領域,“(那段時間)海歸科學家、CV、團隊,擁有這三點就好融錢”。
而不同于同批湧現出來的友商将CV作為主航道,從一開始第四範式就另辟蹊徑,選擇将自己的業務範圍劃定在“決策類AI”領域。
CV技術的下遊應用包含人臉識别、物體識别等方面。彼時湧現出的“AI四小龍(商湯、曠視、雲從、依圖)”等明星企業都是這方面的翹楚。國金證券2017年研報則顯示,當時國内市場中40%以上的AI企業都聚集于CV領域。
相比之下,第四範式標明的“決策類AI”,指的是算法通過對海量資料進行充分挖掘與細分,得出見解、預測事件并提出相關決策建議,繼而對企業、使用者的決策能力産生重要影響,為企業、使用者提供價值。舉例而言,抖音、淘寶、小紅書等平台使用的使用者推薦算法就屬于這一範疇。
在戴文淵的設想中,第四範式要做出一個能夠降低AI使用門檻的工具産品,終極理想是實作“AI For Everyone”,讓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人工智能的參與者、使用者和建立者。
在成立初期,第四範式通過快速通過觸達關鍵使用者,很快打開了知名度。
招股書寫道,2015年,也就是公司成立的第二年,第四範式已開始為“金融行業的首名标杆使用者”提供服務,開發“智能産品推薦的應用”;2016年,第四範式開始為證券公司等其他金融機構提供服務;2017年起,開始與中國最大的國有銀行之一合作,通過該銀行的使用者曆史交易資訊等資料,建立風險控制AI模型……
彼時,雖然決策類AI不屬于行業的主流選擇,但第四範式在這一領域内并非全無對手。網際網路大廠、跨界的CV企業、新興的各類AI玩家等越來越多的競争者,很快開始瞄準了這一塊市場蛋糕。而第四範式的“大學營”金融市場,無疑是它們的必争之地。
舉例而言,2016年,騰訊雲、百度雲先後宣布開放金融雲解決方案服務;2017年,前百度金融首席風險官王勁離職創業,創辦了金融AI解決方案企業“融慧金科”;2018年,由李開複創新工場孵化的創新奇智也成立了;同樣在2018年中,雲從科技開始大力發展針對中小微企業的貸款解決方案……
面對實力強勁且數量衆多的對手,第四範式試圖拓展營收來源,将目光轉向了能源電力等其他市場之中。
招股書寫道,2018年第四範式開始為零售及能源領域的客戶提供服務。為了快速拓展客群、擴大營收,第四範式還走上了對外收購之路。
2021年,第四範式斥資1.98億元收購了廣州健新的66%股權。而廣州健新的主要客戶集中于能源電力行業,主要從事向客戶銷售應用軟體及硬體産品、應用開發及顧問服務。同一年,第四範式還通過收購及增資的方式,共計以2.7億元的對價獲得了理想科技56.84%股權,後者是一家為金融行業的客戶提供一站式運維自動化解決方案的軟體開發商。
2022年6月份,第四範式将觸角伸向制造領域,斥資1.19億人民币收購了制造業資訊化和工業自動化解決方案企業艾普工華及其附屬公司79.66%的股權。
經過一番收購操作,第四範式的營收結構已經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2022年,能源與電力行業已成為第四範式的第一大營收來源,占比為20.3%,來自金融業的營收占比為16.9%,排名第二。
同時,2018年至2022年,第四範式的客戶數量持續上升,分别為38名、79名、156名、245名和409名。
難解商業化困局
灼識咨詢報告則顯示,以2022年收入計算,國内以平台為中心的決策人工智能市場中,前五名總計占據了56.1%的市場佔有率,其中第四範式以22.6%的份額名列第一,遠超占比12.3%的第二名。
上述報告中并未列出第二、三、四、五名市場參與者的具體名稱,但根據相關描述可以推測得出,A公司大機率為百度、其後或分别為阿裡、華為、騰訊。
盡管穩居國内決策類AI龍頭的位置并在不斷改善營收結構,但客觀來說,第四範式的财務狀況仍難言樂觀。
整體來看,2020、2021、2022年第四範式營收逐年攀升,分别為9.42億元、20.18億元、30.83億元。但從盈利角度,至今公司仍陷在虧損之中,2020、2021、2022年虧損金額分别達7.5億元、18.02億元、16.53億元,三年合計虧損金額超過了42億元。
第四範式将虧損原因總結為研發開支較高等原因。招股書顯示,2020、2021、2022年公司的研發費用分别為5.66億元、12.49億元、16.5億元;研發費用率分别達60%、61.9%、53.5%。
要指出的是,在大力度研發、多番對外收購之下,第四範式目前的資金儲備還算充足。截至2022年末,公司賬上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13.27億元。
盡管如此,持續虧損無疑消耗着投資者的耐心,這也解釋了第四範式兩年4次沖擊IPO背後的緊迫性。
包括第四範式在内,一批AI企業都面臨着持續虧損的普遍困境,據證券時報統計,截至2023年7月,港交所拟上市企業中,涉及AI或數字化的公司達到28家,其中有19家截至2022年度的淨利潤為虧損,剩餘的7家也僅是實作微盈利。
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研究員林玮告訴市界:“(在渡過早期的行業爆發期後)VC/PE對于包括AI行業在内的未盈利企業的容忍度正在降低,對盈利轉正計劃和估值把控的要求正在提高。”
想要持續獲得投資青睐,第四範式需要講出新的故事。2022年底興起的大模型浪潮,無疑是一個絕佳的機遇。
2023年3月份,第四範式推出了自研的大模型産品“式說(SageGPT)”,定位為一個專為業務場景設計的企業級生成式人工智能産品。至今,式說大模型産品已更新到3.0版本。
▲(第四範式大模型産品展示,市界拍攝于2023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會)
不過,在大模型市場,第四範式面前的挑戰同樣不可小觑。
盡管包括式說在内的許多大模型産品都屬于早期商業化階段。但是,這一市場已經極其擁擠且競争激烈,各類企業都已入局,其中包括搶先登陸港股的商湯科技、創新奇智,百度、阿裡等網際網路大廠,以及瀾舟科技、出門問問等AI初創企業。
而幾乎所有的大模型市場參與者都和第四範式一樣,将企業級市場鎖定為目标市場。一家大模型企業的從業人員告訴「市界」:“現在是開拓市場的關鍵期,據我了解,為了争取客戶幾乎每家企業都會給客戶提供一段時間的免費使用期。”
另一方面,研發、疊代大模型産品同樣需要極高的研發投入水準。據國盛證券估算,1750億參數量的大模型GPT-3訓練一次的成本就高達約140萬美元,對于一些參數量更大的模型,訓練成本或介于200萬美元至1200萬美元之間。
一位第四範式的員工曾經對「市界」講道:“從成本上考量,當然大模型服務的一次性投入看起來會很大,但如果平攤到每個人、每個機關工作時間上,實際上仍是劃算的。”換言之,這是一個回報周期極長的賽道。
對于現階段的第四範式而言,上市為其補充了寶貴的彈藥,也為心急火燎的投資方提供了退出管道,但這僅是一個開始。
随着相關政策逐漸完備,大模型企業對市場的争奪進入關鍵期,有關商業化的難題将再次擺放到它的面前。
參考文獻:
1、《38歲天才科學家掌舵,三年半累虧30億,第四範式沖刺港股IPO》,钛媒體
2、《“第四範式”助傳統産業擁抱人工智能——“給所有人的人工智能”》,經濟日報 陳靜
作者 | 董溫淑
編輯 | 孫春芳
營運 | 劉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