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青少年科普教育紮實推進
擁抱科學 創新成長(深聚焦)
圖①:河北省秦皇島市迎賓路國小學生在海港區科普活動中心體驗趣味科普設施。
曹建雄攝(人民視覺)
圖②: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第十五保育院内,青少年在進行減速傘試驗。
廖培宇攝(人民視覺)
圖③:浙江省建德市府西社群青少年在建德市氣象站參觀氣象監測儀器。
甯文武攝(人民視覺)
圖④:在中國農業科學院青島特種作物研究中心試驗基地,從業人員為國小生講解小麥種管知識。
栾欽程攝(人民視覺)
近年來,各地紮實推進科普教育,推動科普資源走進中國小、鼓勵學生走進校外科普基地、完善科普教育效果評價引導,讓廣大青少年走近科學,愛上科學。2023年全國科普日活動于9月17日至9月23日在各地集中開展。本期教育版,讓我們聚焦幾地在開展科普教育、提升青少年科學素質方面的積極探索。
——編 者
專業人才擔當科普主力
【鏡頭】
“同學們,你們覺得畫家達·芬奇和‘手術機器人達芬奇’有什麼共同之處?”“他們都是創作者,隻是領域不相同。”在北京市密雲區太師屯鎮中心國小的科普課堂上,國小生如此充滿哲思又富有童趣的回答,令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所學生彭亞琴驚喜萬分。講台上,彭亞琴深入淺出地講解着人工智能在外科醫學當中的運用;講台下,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與老師實時互動。
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春分工程”青少年科普專項行動中,這樣的場景時有發生。“這周志願者哥哥姐姐又将帶來怎樣的科技盛宴?”每周一節的科普課成為北京市密雲、懷柔等區30餘所中國小小科技迷們的期待。
“2018年,中國科學院大學建校40周年之際,學校發起‘春分工程’青少年科普專項行動。依托國科大科教融合學院的師生力量,以科普報告、科技輔導、公益支教等形式,緻力于提升青少年的科學素養。”國科大黨委宣傳部部長劉衛強介紹。
月球上為什麼這麼多坑?小蜜蜂如何釀蜜?晶片是怎麼制作的……僅在上個學期,國科大的研究所學生們就開展了1800餘場兼具趣味性和知識性的科普報告,為青少年傳遞科學創造的快樂,讓他們心底的科學之芽茁壯生長。
“同學們,認識自己是人生的重要課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所學生于婉蓉為北京市懷柔區第六國小的同學們帶來的心理科普報告廣受好評。從理論到實驗,巧妙導入,耐心講解,45分鐘的課程讓同學們學會了如何科學看待心理學、看待自己的情緒變化。
通過研究所學生助力中國小科普,懷柔六小的老師們對這樣的方式贊不絕口。在他們看來,“春分工程”如春風化雨般哺育了孩子們心中的科學種子。
“‘春分工程’的衆多課程背後有100多位教師為參與科普的研究所學生提供指導,力求每堂課都能帶給學生們最好的體驗和收獲。這背後有超過100位國科大教師在默默付出。”國科大科協常務副秘書長吳寶俊介紹。
“‘春分工程’在服務中國小科學教育的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國科大學子的社會責任和擔當。”國科大黨委常務副書記王豔芬表示,希望國科大學子在服務社會的實踐中,體悟“博學笃志、格物明德”的人格氣質和價值追求,做到全面發展。
創新活動豐富科普載體
【鏡頭】
在上海市闵行區七寶鎮明強國小“美天美象”氣象站展闆前,同學們正專注地更換今日天氣資訊。“本周天氣預報放在最前面”“每天的穿衣建議貼在這裡”“有了雨具提醒就不用擔心淋雨啦”……這是明強國小“自制氣象生活小貼士”項目式學習課程的縮影。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收集、記錄并整理天氣資訊,結合生活經驗進行判斷,将氣象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自2020年起,明強國小大力開展氣象科普活動,東、西校區陸續建立起校園氣象站以及智慧學習空間。在專業氣象部門的支援下,學校開發了一系列貼合不同年級學生的科學實踐活動。“我們希望讓學生在趣味化需求的體驗活動中感受氣象科學的奇妙,學會自主研究,開展創新實踐。”明強國小副校長劉依婷介紹。
“風如何形成,有哪些特點?遇到大風災害天氣,應該怎樣預防?”翻開學校編撰的氣象科普繪本《氣象樂學家》,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着雨、雲、雪、霧等常見的天氣現象形成的原理,與藝術、文學、科學等不同領域巧妙融合,讓氣象課堂更生動有趣。
“戴上VR眼鏡,我們在老師的數字課件中就能領略四季氣候,還可以做虛拟實驗,玩各種遊戲呢!”明強國小五年級學生周豈加對每節氣象課都充滿期待,“氣象小詩人”“氣象小主播”“氣象研究員”,一個個“頭銜”見證了她氣象學習過程中的收獲。
基礎教育階段是培養科學精神、提升創新能力的關鍵階段,中國小校作為重要的育人主體,肩負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使命。
記者了解到,當下,各地各校加強科學教育,不斷完善理念機制,創新方式方法。如,深圳實驗學校學生們在科技節中獨立制作科創作品,學以緻用;内蒙古自治區察哈爾右翼後旗白音察幹第一國小,學生們嘗試操作3D列印機,進行模組化設計和實驗,在親手體驗中增強科創興趣……
深圳實驗學校黨委書記夏育華表示,“通過優秀的實踐課程‘潤物細無聲’地将知識注入孩子們腦海,在實踐中激發興趣,讓孩子們自主探究,是我們最期望取得的效果。”
流動科普助力鄉村教育
【鏡頭】
“鐵釘竟能在磁力的作用下架起一座橋!”“普通的回形針竟能翩翩起舞!”在山東省濟甯市任城區二十裡鋪中學,科普大篷車的到來讓整個校園沸騰起來。一個個前沿的科學裝置、一台台科學互動體驗裝置一字排開,涵蓋光、力、數、聲、電磁、實體等學科的科普展品驚豔亮相,為同學們帶來一場集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體的科普盛宴。
科普大篷車是“流動的科技館”,能為鄉村孩子送去豐富的科普知識,有效滿足他們對科學的好奇心。二十裡鋪中學的同學們在探讨展品原理、零距離感受科學奧妙中汲取知識的養分。“這些生動有趣的體驗項目讓我們了解科學、走近科學,感受到祖國科技力量的強大,激發了對科技的濃厚興趣。”在場的學生們開心地說。
近年來,濟甯市已配備科普大篷車7輛,流動科技館系列展品200餘件,累計開展進校園、進鄉村活動近千場,受益青少年萬餘人。“科普大篷車機動、靈活,集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為一體,能讓鄉村孩子更直覺地體驗到科學的魅力,拉近了科學與日常生活的距離。”濟甯市科學技術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張廣廟鎮第一國小,鄉村孩子們在妙趣橫生的實驗中感受科學魅力。飲料瓶制成“水火箭”,塑膠繩做出“靜電章魚”……科學老師張建濤用身邊随處可見的物品帶領學生“玩轉”科學,引導學生動手參與,探索發現。
“記得第一次實驗課帶孩子們體驗‘風的形成’,大家組裝好教具,點燃蠟燭,看到熱空氣上升推動風輪轉動後,孩子們激動地跳了起來。他們個個眼裡閃着光,我知道,那是對科學的渴求,對科學照亮美好未來的向往。”張建濤說。
如今,在張建濤等科學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們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科技賽事,捧回多個獎項。據介紹,固始縣已建齊科學實驗教室,各年級每周至少開設一節科學課,形成了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濃厚氛圍。
“大陸科學教育還存在着基礎總體薄弱、區域發展不均衡等問題和不足,亟待加強和改進。”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要加快推動農村科學教育發展,切實提升農村科學教育品質。為薄弱地區、薄弱學校的科學教育場所,提供相應科學教育資源,同時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學教育課程,不斷縮小科學教育的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確定“一個都不能少”。
(厲烨、曾宇昕參與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