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清最後一位實權皇帝,臨死前的荒淫與絕望

作者:賞月賞花賞詩詞

鹹豐帝奕詝被視為清代曆史上最後一位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在他死後,清朝中樞權力逐漸被慈禧掌握。

鹹豐帝19歲登基,31歲駕崩,任内經曆了太平天國和第二次鴉片戰争,連續的打擊使得年輕的皇帝心态逐漸崩潰。

“鹹豐季年,天下糜爛,幾于不可收拾,故文宗(指鹹豐帝)以醇酒婦人自戕。”

這是清末野史對鹹豐帝奕詝的最後時光做出的評價,他不再指望在現實中力挽狂瀾,而是消極逃避,醉卧溫柔鄉。

大清最後一位實權皇帝,臨死前的荒淫與絕望

清人畫奕詝朝服像軸。來源/故宮博物院

鹹豐身體究竟如何?

鹹豐帝奕詝的影視形象中,最經典的或許是1983年電影《火燒圓明園》中的梁家輝版。片中的奕詝一副文弱形象,整日咳嗽不止。英法聯軍進攻大沽口後,鹹豐帝急火攻心,又開始咳嗽。劉曉慶飾演的慈禧叫奕訢來商量朝政,同時說了一句“還有鹿血”。太監馬上心領神會,随後就出現了鋸梅花鹿茸接血的鏡頭。很快,一碗鮮鹿血呈給了鹹豐帝,又被他憤怒地摔在了地上。

曆史上的鹹豐帝真的會喝生鹿血治病嗎?

大清最後一位實權皇帝,臨死前的荒淫與絕望
大清最後一位實權皇帝,臨死前的荒淫與絕望

為鹹豐帝準備的鹿血。來源/電影《火燒圓明園》截圖

鹹豐帝喝鹿血是野史中長盛不衰的流言。按照傳統中醫觀點,鹿血大補,能強身健體。《本草綱目》就記載活鹿取血的功效:“惟獲一生鹿,刺血數升飲之,饑渴頓除。及歸,遂覺血氣充盛異人。有效而服之者,刺鹿頭角間血,酒和飲之更佳。”在傳統醫學看來,鹿血還有更加神奇的功效,“主治陰痿,補虛,止腰痛、鼻衄,折傷”。随着鹹豐帝後來惹出的衆多風流韻事,無形中強化了他喝鹿血的傳聞。雖然野史傳聞鹹豐帝是因身體不好才進食鹿血,但實際上,早年的鹹豐帝沒那麼虛。除了曾在南苑騎馬打獵摔傷腿造成的行動不便和天花造成的麻子外,沒什麼要命的毛病。

皇子時期的奕詝的老師是杜受田,這是一位出身官宦世家、深谙儒家政治傳統的老官僚。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有一集木蘭秋狝,康熙帝帶諸位皇子打獵,老八故意活逮了十多隻獵物并不殺死,顯示他的好生之德,而老四則在參透一切的智囊邬思道的建議下根本沒有參賽。杜受田就是奕詝的“邬思道”。在一次南苑圍獵中,曾墜馬受傷的奕詝自知不如矯健的老六奕訢,但杜受田教他“阿哥至圍場中,但坐觀他人騎射,萬勿發一槍一矢,并當限制從人,不得捕一生物”,什麼鳥獸都不要打,交白卷,等着父皇提問。最後道光皇帝問起,奕詝按杜受田教他的話術,一本正經地說:“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且不欲以弓馬一日之長與諸弟競争也。”與《雍正王朝》中八阿哥的做法一模一樣。

真實的道光帝比電視劇裡的康熙帝要直得多,道光帝聽後大喜,誇奕詝“是真有君子之度也”,從此決定将皇位傳給他,也就是未來的鹹豐帝。要是鹹豐帝年紀輕輕就得靠生鹿血吊命,那他當年在南苑打獵交白卷就屬于正常發揮,不會引起父親的注意。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民間傳說中,鹹豐帝喝鹿血的說法早就開始流傳了。清末民初的報人徐珂曾寫道,鹹豐帝登基之初,“體多疾,面常黃,時問醫者以療疾法,醫謂鹿血可飲”。為了皇帝的養生需求,“于是養鹿百數十”,每日取血進呈。可見徐珂認為,早在火燒圓明園前,19歲剛即位的鹹豐就開始每天喝鹿血。

其實,剛登基的鹹豐帝還沒有擺爛,而是新皇登基、躍躍欲試的樣子。他一掌權就任用了肅順、曾國藩、胡林翼等能臣,一時間大有澄清宇内的勁頭,一批批昏聩老臣紛紛下馬,一個個神采飛揚的少壯派官員走上政治舞台,逐漸嶄露頭角。

大清最後一位實權皇帝,臨死前的荒淫與絕望

影視劇中的鹹豐帝奕詝形象(梁家輝飾)。來源/電影《火燒圓明園》截圖

從幹勁十足到精神崩潰

一直到了登基的第十個年頭,鹹豐帝依然保持着一個皇帝該有的工作狀态。雖然這十年間,太平天國運動從廣西地方會黨起事,一路發展壯大,此時已經雄踞東南,兵鋒直抵北方,但1860年的農曆春節,清宮内仍洋溢着喜慶的節日氛圍。

鹹豐帝登基已滿十年,虛歲30。清王朝看似搖搖欲墜,但還是有一些好消息。在上一年,清軍在大沽口擊敗了侵入内河的英法聯軍艦隊,和太平天國的戰争雖互有勝負,但戰線越來越穩定在江蘇、安徽南部,太平軍北伐的偏師早已覆沒,翼王石達開已出走。雖不能說蒸蒸日上,但撲面而來的近憂的确得到了控制。

此時的鹹豐帝怎麼也想不到,他的陽壽竟隻剩一年了,迎接他的将是倉皇出逃的屈辱死亡,伴随他而去的還有幾代帝王苦心經營的東方奇迹圓明園。

圓明園被焚的慘痛,早已令國人淪肌浃髓。圓明園被焚毀是這一年年末的事情,而這一年對清廷而言,就沒什麼好消息,反倒是壞消息接踵而至。1860年3月,太平軍攻克杭州,清廷的浙江巡撫、布政使都死于城内。随後,清軍守衛多時的江南大營被太平軍搗毀。這個硬殼被砸穿後,一連串富庶的江南城市不堪一擊。之後的一個月内,太平軍從丹陽、常州、無錫、蘇州、昆山、太倉,一路打到上海周邊。同時,英法聯軍的艦隊到達中國海岸。4月開始,先是浙江定海,再是遼東大連,接着是山東芝罘,英法艦隊在尚未宣戰的情況下陸續占領了這些海防要塞。在完成一切侵略準備後,六月底,戰争宣告來臨。

大清最後一位實權皇帝,臨死前的荒淫與絕望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來源/紀錄片《圓明園》截圖

噩夢開始了,英法聯軍攻擊了天津海岸的北塘、塘沽,實作了對大沽炮台側後的包圍。在大沽口側翼的石頭縫炮台,直隸提督樂善抵抗至死,麾下守軍大多陣亡,最後的側衛已經失守了,大沽炮台腹背受敵。僧格林沁帶領守軍撤至通州。在八裡橋戰役失利前,鹹豐帝下了一道朱批谕旨,号稱要“親統六師,直抵通州,以伸滅讨而張撻伐”。這封火藥味十足的朱批谕旨發給朝中大臣讨論。然而,鹹豐帝早就收到僧格林沁的密折,這位骁勇的老将謹慎地表達了他對戰局的悲觀,因而,鹹豐帝實際上已經開始打點行裝,準備出逃了。

果不其然,他很快又下了一道朱批谕旨,“巡幸之志,朕志已決!”很快,就連北京前門外的百姓都開始搶購燒餅,囤積幹糧了。八裡橋戰敗的消息傳到紫禁城不久,皇帝的車駕就駛離了宮門。車隊到西直門外乘船向西奔逃,經過了如夢似幻的圓明園。民間傳聞,皇家禦舟到達圓明園時,岸邊宮人要輕柔地呼喊三個字“安樂渡”,船隻一路前行,輕聲慢語一路伴随,“遞相呼喚,其聲悠揚不絕,至舟達彼岸乃已”。此次禦舟到達,岸邊已沒有呼喊的宮人,而鹹豐帝的小皇子不知時局艱難,反而主動向岸邊喊出了“安樂渡”三字,希望獲得回應。三十歲的鹹豐帝抱起幼子,悲傷地說:“今日無複有是矣。”言罷潸然淚下。鹹豐帝不幸言中了,往日徜徉着安樂的圓明園就這樣永遠地消失了。

大清最後一位實權皇帝,臨死前的荒淫與絕望

圓明園遺址。來源/紀錄片《中國通史》截圖

鹹豐帝的桃色新聞

鹹豐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後,徐珂記載是“肅順輩導之出遊,益溺于聲色。辛酉,咯疾大作,令取鹿血以供,倉卒不可得,遂崩”。在徐珂筆下,鹹豐帝最後的時光完全是一副縱情聲色的擺爛形象。現實太痛苦了,當年勵精圖治的鹹豐帝,就這樣走入醇酒婦人的溫柔鄉中,再也不願回到令人痛心疾首的朝堂上。

除了徐珂之外,清末另一位小說家許指嚴更繪聲繪色地描繪了鹹豐帝的荒淫細節。許指嚴祖父在北京當了多年幕僚,是以知道一些清末官場八卦。在許指嚴的描述下,鹹豐帝“有五春之寵”。最受寵的慈禧号稱“天地一家春”,其餘是四個纏足的漢人女子,分别号稱杏花春、武陵春、海棠春、牡丹春。

“天地一家春”實則當年還是貴人的慈禧在圓明園内的居所。另外,自清末以來,各種政治勢力出于反對慈禧專權的需要,很喜歡傳播慈禧早年上位争寵的八卦。清朝滅亡以後,清代衆多皇家園林向國民陸續開放,清宮中各色人等也逐漸走向民間,一時宮闱秘史更是大行其道,什麼《清宮秘史》《皇清秘史》《清宮十三朝演義》《西太後豔史演義》《清代宮廷豔史》等等,在深挖慈禧八卦的同時,自然是把寵愛慈禧的鹹豐帝扒了個幹幹淨淨。随着時間的推移,隻活到30歲的鹹豐帝反而擁有了越來越詳細的“黑曆史”,當然大部分是小說家為吸引讀者而創作的。比如許指嚴,他固然有一點家學淵源,但嗜酒如命,花銷甚大,為了賺稿費也常常胡編亂造。他曾為了還債,閉門造車,按照當時市面上的流行小說《俠女恩仇記》,自己編了一本《石達開日記》,搞得時人紛紛以為太平軍傳奇統帥的親筆作品重出江湖,許指嚴是以大賺一筆。可見此人對鹹豐帝所謂“五春之寵”的細緻描寫是令人生疑的。在許指嚴筆下,鹹豐帝醉酒後對某位妃子說的土味情話都被他一個身在上海的小說家打聽到了,說鹹豐帝當時說的是“此朕如意珠也”,還說“個妮子膽怯哉,生小殆未經風雨也”。又說鹹豐帝車駕經過宣武門,在橋下看見一洗衣婦女,打聽後是一寡婦,于是威逼其進宮,賜名“陀羅春”。另有野史稱,宮保雞丁的發明人丁寶桢有一次在圓明園靜候鹹豐帝,看見玻璃盤内有果子十數枚,早起水米未進的丁大人就偷吃了一枚。因覺香甜可口,又吃了兩三枚,突然覺得腹中發熱,痛苦難忍,結果後來内務府官員告訴他“此媚藥之最烈者,禁中蓄媚藥數十種以此為第一”。丁寶桢困卧十餘日才下得了床。這類誇張獵奇的野史在民間廣泛流傳。

大清最後一位實權皇帝,臨死前的荒淫與絕望

影視劇中的鹹豐(梁家輝飾)和慈禧(劉曉慶飾)。來源/電影《火燒圓明園》截圖

徐珂則将鹹豐帝30歲的暴亡也歸咎于他的擺爛放縱,為其死亡找了一個戲劇性原因。徐珂認為,鹹豐帝倉皇逃往承德後,被肅順等人領着沉溺聲色,臨死前還要喝鹿血補充精力,又因上百頭鹿被丢在了北京,鹹豐帝也便死在了承德。

最後一個實權皇帝

曆史上的肅順确實是鹹豐帝信任的大臣,但在徐珂筆下,肅順為了攬權,反而把鹹豐帝玩弄于股掌之中,這太誇張了。

肅順本人是宗室,正兒八經的愛新覺羅家人。鹹豐帝即位後,34歲的肅順提出嚴禁令、重法紀的治國建議,深得鹹豐帝認可,被擢為内閣學士,兼任副都統、護軍統領、銮儀使。鹹豐帝駕崩後,慈禧發動辛酉政變,肅順及其黨羽被送往菜市口處死。

肅順在當時的評價就不好。一方面,肅順死時隻有45歲,是當時朝中的少壯派,心高氣傲,一心想整饬朝政,得罪了不少老臣。他身為八旗勳貴,卻老說:“咱們旗人渾蛋多,懂得什麼,漢人是得罪不得的,他那支筆厲害得很。”

肅順34歲任戶部尚書,當時協辦大學士周祖培亦任戶部尚書,二人同堂辦事,但周祖培已經57歲了。一日,周祖培将戶部公文簽署完畢,肅順假裝問道:“這份文書是誰簽的?”司員答道:“是周中堂簽的。”肅順當衆罵道:“唉,像他這麼糊塗的人,隻能多食國家的俸祿,哪懂得什麼公事!”于是命司員重新拟稿,用紅筆再次标記,将紅筆塗抹于周祖培畫諾之上。

可見,他自己得罪不少人。翁同龢就說他“種種欺罔跋扈狀,真堪發指”,其實多半是因為肅順得罪了他的父親翁心存。肅順在戶部時為鎮壓太平天國籌款,濫發大錢及票鈔,造成京城物價騰貴,百姓生活困苦。此後又借查賬抄沒戶部司員、商戶及滿族宗室數十家,涉案數百人,前後兩任戶部漢人尚書翁心存(翁同龢之父)、周祖培皆是以受到處分。

是以,肅順被押往菜市口時,這些被他的鐵腕手段搞得家破人亡者紛紛圍觀,投擲過去的磚石将其砸得血肉模糊。肅順一心要打破利益格局,他“極喜延攬人才,邸中客常滿”,廣招名士,“先及留京公車,次京曹,次外吏”“延攬天下文藝之士,皆有布衣”。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肅順向朝廷推薦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漢族官員,這批人可以說為清朝續命半個世紀。左宗棠當幕僚時得罪了湖廣總督官文,官文彈劾左宗棠為“劣幕”,鹹豐帝令官文“一經查實,就地正法”,結果肅順馬上聯合曾國藩、胡林翼等官員上書力保左宗棠,此後又在鹹豐帝面前力薦左宗棠,給予重用。

大清最後一位實權皇帝,臨死前的荒淫與絕望

影視劇中的肅順形象(項堃飾)。來源/電影《垂簾聽政》截圖

慈禧痛恨肅順的一大理由是傳說他要鹹豐帝殺死慈禧,防止慈禧專權。這一點上,不少野史作者倒是異口同聲,認為這是皇上自己的主意。許指嚴《十葉野聞》說,鹹豐帝曾向肅順表示,懿貴妃為人“佻巧奸詐”,以後必将以母後的名義攬權自專,破壞祖訓,故而與肅順秘密商量除去懿貴妃。徐珂在《清稗類鈔》中也說,鹹豐帝因對懿貴妃頗為不滿,“乃拟緻之死,嘗謂肅曰:‘朕不日将效漢武帝之于鈎弋夫人故事,卿謂何如?’肅禁齘,不敢置一詞”。可見,這些野史作者最多敢說肅順誘導鹹豐帝享樂,卻不敢說肅順替皇帝做出決斷,因為這實在太脫離清代政治常識了。照這樣寫下去,肅順為什麼還會輸,完全說不通。

清代建立了空前的君主專制體制,即使是肅順這樣的遠支,也不過是皇帝的家奴。肅順在當時因專橫跋扈,常被人比附為曹操,但須知曹操的事業是他自己募兵打下來的,連天子也為其挾制。而肅順的權力則完全來自鹹豐帝。鹹豐帝十九歲登基,還沒到考慮身後事的年紀。剛登基的鹹豐帝看到殺伐果斷的肅順,非常信任。他不會想到,十一年後,自己就要死在肅順前面。肅順得罪的人多,已經是朝中孤臣,除皇權外再無依靠。而鹹豐帝身體衰弱後,更加依賴肅順去壓制懿貴妃和恭親王奕訢。鹹豐帝的防範之舉,就是設計了顧命八大臣體制,将中樞權力一分為八,肅順僅得其一。結果破壞了權力平衡,最終導緻大權落入慈禧手中,鹹豐帝自己也落得個荒淫緻死的民間惡評。

參考文獻:

王開玺:《皇權政治漩渦中的肅順——是咎由自取?還是政治犧牲?》,《晉陽學刊》2015年第6期

茅海建:《苦命天子》

徐珂:《清稗類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