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知道的銀河系的面貌,其實是天文學家“猜”出來的!憑據是啥?

作者:說宇宙

銀河系是什麼樣子?

很多人腦海裡可能立刻浮現出了這樣的圖像:一個旋渦狀橢圓盤形星系,由無數閃耀着光芒的恒星組成。銀河系擁有四條清晰對稱的旋臂,而太陽系就位于其中的獵戶座旋臂上。

你知道的銀河系的面貌,其實是天文學家“猜”出來的!憑據是啥?

為什麼我們會對銀河系有這樣的印象呢?那當然因為我們看到的銀河系的“照片”都是這樣。但事實上,那些讓我們覺得“銀河系就是這個樣子”的圖檔,并不是真實拍攝的,而是天文學家畫出來的。

當然,這絕對不是憑想象瞎畫的,而是根據百年來天文學家反複對銀河系全貌進行的探索,确認銀河系就是這樣一個漩渦星系,隻是每個人畫出來的銀河系細節都不盡相同。

銀河系扁平說站不住腳

威廉赫歇爾是第一個嘗試描述銀河系全貌的天文學家,他利用自己親手制作的反射望遠鏡進行了恒星計數的實驗。并且估測恒星和太陽之間的距離,把他們的相對位置畫出來。

他按照這個想法畫出來的銀河系,一點不像漩渦的樣子,反而像一塊未經修剪的羊皮,是以提出了銀河系是扁平狀的假說。

你知道的銀河系的面貌,其實是天文學家“猜”出來的!憑據是啥?

可這個假說并沒有得到更多的理論支撐。

借助仙女座星系推測銀河系全貌

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科學家們逐漸意識到,我們身處銀河系中,實在很難窺見銀河系的全貌。如果我們想要拍攝到銀河系的整體結構,就必須離開銀河系數十萬光年以外,但人類目前最先進的人造飛行器最多也隻飛了220億公裡,連太陽系都無法離開。

那我們如何探尋銀河系的本貌呢?天文學通常利用宇宙學原理将觀察到的規律推廣到更遠的宇宙。對于銀河系來說,我們通過觀察其他星系的特征,并将其應用到銀河系上,從外部視角研究銀河系的本質。

你知道的銀河系的面貌,其實是天文學家“猜”出來的!憑據是啥?

早在赫歇爾之前,就有天文學家發現了星雲,一種夜空中除恒星外的雲霧狀物體。星雲的一部分是銀河系内的氣體雲,一部分則是遠處的星系。但當時并不清楚星雲的距離,無法确定它們是位于銀河系内還是外部。

部分天文學家認為星雲很可能是銀河系外的星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哲學家康德,他直覺上認為具有旋渦結構的仙女座星雲,應該是一個位于銀河系之外的星系,進一步猜測我們的銀河系也可能具有旋渦結構。

你知道的銀河系的面貌,其實是天文學家“猜”出來的!憑據是啥?

1923年,天文學家哈勃使用更大口徑的望遠鏡觀察仙女座星雲,發現它不僅是一團雲霧,還具有更精細的恒星結構。後來在其中發現了造父變星,這是一種可用于測量距離的标準光源。通過測量,确定了仙女座星雲與地球的距離至少100萬光年。

通過這個距離計算,發現仙女座星雲的大小與當時已知的銀河系相似,是以不可能是銀河系内部的結構。從此,仙女座星雲改名為仙女座星系,并激發了天文學家們對銀河系可能也具有旋渦結構的猜測。

你知道的銀河系的面貌,其實是天文學家“猜”出來的!憑據是啥?

在地球上觀察地球所在的銀河系,我們對許多現象無法更好的解釋。比如,盡管我們看到天空中有一條亮帶構成的銀河,但通過望遠鏡觀察,我們發現它的物質密度并不均勻。靠近人馬座附近的銀河密度明顯高于其他地方,這個現象在以前很難解釋。

現在有了外部視角,這一現象變得容易了解。我們看到仙女座星系不僅呈現旋渦狀,還類似一個厚度中央和較薄邊緣的飛碟形狀,中心密度較大,四周密度較小。據此,我們推測銀河系可能也是類似的結構,其中密度最大的地方很可能是星系的中心。

你知道的銀河系的面貌,其實是天文學家“猜”出來的!憑據是啥?

通過觀測和計算,我們确定了銀河系的中心大緻位于人馬座旁邊。天文學家還計算出太陽距離銀心約為2.5萬光年,其實太陽系的位置并不在銀河系中心,而是在比較邊緣的位置。

銀河系的真實面貌可以輕易還原了嗎?

我們已經對銀河系的整體輪廓有了一定了解,也知道了銀心的位置,這樣就更容易還原出它的真實面貌了嗎?

事實并非如此。因為銀河系中存在大量星際氣體和塵埃,它們會阻擋恒星的光芒。一旦被遮擋,光度觀測和距離計算就會出現誤差,尤其是在物質密度較大的區域更為明顯。

你知道的銀河系的面貌,其實是天文學家“猜”出來的!憑據是啥?

隻需看一張夜空中銀河的照片,就會發現銀河的中間部分應該是恒星更多、密度更大的地方,但偏偏越靠近中心越黑暗。這是因為這部分星際氣體和塵埃非常豐富,遮擋了恒星的光芒。是以,原本我們預期會有更多觀測資料的地方反而觀測資料較少。

對銀河系了解的越多,就越會發現人類在其中的渺小。寄蜉蝣于天地之間,渺滄海之一粟。星河的浪漫,不就在于它的神秘壯闊,還有包容着世界無數渺小的生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