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今年秋冬流感季,應該更當心流感還是新冠?

今年秋冬流感季,應該更當心流感還是新冠?

新冠疫情爆發之初,病毒非常兇險,常造成高燒、肺炎等症狀,緻死率遠高于流行性感冒。世界衛生組織于2020年1月30日宣布新冠疫情成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各國家也紛紛出台緊急應對措施。

而随着阿爾法、德爾塔、奧密克戎變異株逐一取代前者,成為最普遍的毒株,新冠感染的症狀在慢慢減輕。再加上感染過病毒和接種過疫苗的人數越來越多,我們的生活也慢慢恢複正常。

發現新冠病毒3年9個月之後,如今流行的變異株還有多嚴重?真的和流感相差無幾了嗎?今年秋冬流感季,應該更當心流感還是新冠?

流感和新冠病毒,結構類似但不同

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都是RNA病毒,有一層包膜将其RNA物質包裹起來。在感染細胞的時候,包膜可以直接與細胞膜融合,把基因組運送到細胞中。

流感和新冠病毒都有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這是一類糖蛋白,裝點在病毒包膜上,負責與目标細胞配對。配對後,病毒的RNA便可以進入細胞,病毒寄生在宿主細胞上,利用後者的“工具”複制出更多的病毒。

兩種病毒的刺突蛋白不同,所針對的細胞也不同。新冠病毒刺突蛋白與ACE2蛋白結合,這種蛋白的主要功能是調節血壓和鹽平衡,在肺、心髒、腎、腸道、大腦、脂肪等多個器官群組織中都有含有ACE2蛋白的細胞。

而流感病毒刺突蛋白的目标是一種糖鍊——唾液酸(sialic acid)。雖然唾液酸存在于大部分細胞表面,但流感病毒的刺突蛋白能找到呼吸道上皮細胞并優先結合。

今年秋冬流感季,應該更當心流感還是新冠?

流感(左)和新冠病毒(右)的刺突蛋白結構不同,針對的受體也不同丨USA Today

結構不同,症狀類型和持續時間就不同

生物學常說:結構決定功能。因為兩者優先配對的細胞不盡相同,是以流感的症狀更經常集中于呼吸道,而新冠感染更容易引發其他部位的症狀。

喪失嗅覺和味覺是新冠感染的一個常見症狀,原因可能就是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會感染鼻腔中的嗅上皮細胞,使這些細胞失靈。而嗅覺又會影響味覺,是以一些人得了新冠,吃什麼都索然無味。

今年秋冬流感季,應該更當心流感還是新冠?

部分新冠感染者也會出現腹瀉、肌肉酸痛等症狀。福建省立醫院團隊統計了數百位感染奧密克戎毒株的新冠患者和2009年H1N1流感患者的症狀,發現新冠患者中感到肌肉酸痛的比例是流感患者的三倍。

該團隊還比較了兩組患者中出現類流感症狀的頻率,發現流感患者發燒、鼻塞、喉嚨痛、咳嗽、頭痛的頻率,都是新冠患者的兩倍及以上。

但是需要注意,大陸2009年H1N1流行時,沒有推廣全民檢測,是以可能隻有出現嚴重症狀的病人才會去醫院。醫院進行了流感檢測,記錄了症狀,後來将資料收錄到這份研究中;而新冠則是全體居民定期做核酸檢測,是以輕症、甚至無症狀感染也會被篩查出來,導緻平均下來症狀偏輕。

今年秋冬流感季,應該更當心流感還是新冠?

全民核酸檢測丨cq.gov.cn / 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即便如此,流感患者核酸轉陰平均花了4天,而新冠患者需要17天。所有流感患者都服用了标準藥物奧司他韋(商品名達菲),但根據之前的研究,奧司他韋大約能使症狀持續時間縮短1天。還差12天,怎麼解釋?

研究者認為,可能是患者感染過其他類型的流感,體内的抗體雖然并非完全比對,但也能識别病原。身體中的特異性免疫發揮作用,産生相關免疫細胞,更快地清除病毒。

從死亡率來看,美國研究者統計了2022~2023秋冬季,新冠和流感住院患者的死亡風險,結果是在高風險人群(被試平均年齡73歲)裡,新冠的死亡率依然高于流感。

因新冠住院者8996人,30天内死亡538人,死亡率是5.98%。

因流感住院者2403人,30天内死亡76人,死亡率是3.16%。

2022年秋季開始,奧密克戎已是美國流行的主要毒株,且不少美國人都曾感染早期的新冠病毒變種,和我們現在的情況比較類似。

今年秋冬流感季,應該更當心流感還是新冠?

圖丨圖蟲創意

奧密克戎再次感染,症狀會更輕嗎?

那麼,已經“陽”過一次,再次感染症狀會不會更輕?

2022年底,第一次感染高峰,大陸流行的主要是奧密克戎的BA.5毒株;而現在更普遍的是XBB和EG.5.1毒株。

研究發現,感染了BA.2的群體,3-6個月内對BA.4或BA.5的免疫力能達到87%,7-8個月内有74%的可能性免于感染。而對于XBB毒株,3-6個月内的免疫力隻有74%,感染後7-8個月,免疫力降到49%;此後下降到37%。而且,這個新加坡的研究隻統計了前往醫院就診且核酸陽性的患者,沒有納入無症狀攜帶者和沒有去醫院的人。

EG.5也是由XBB發展而來的一種變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今年8月9日釋出的消息,認為EG.5可能有生長優勢和免疫逃逸特性,可能會導緻病例和住院人數增加,可能會成為主流毒株,但目前沒有發現疾病嚴重程度發生變化,與其他毒株的公共衛生風險差不多。

今年秋冬流感季,應該更當心流感還是新冠?

2019年12月至今,新冠病毒的變異過程丨nextstrain.org/ncov

另一篇研究則抽取了感染過BA.5的人的血清,向其中加入不同新冠病毒變種,測量能産生多少抗體。結果發現,比起再次感染BA.5,感染XBB毒株産生的抗體減少了7倍多。

不過,這兩篇文獻讨論的主要是再次感染的可能性,并沒有讨論感染後的症狀是否嚴重。也就是說,感染過去年的毒株BA.5,能産生一定免疫力,但今年依然可能再次感染XBB或EG.5,而且症狀不一定會比去年更輕。

無論如何,做好防護

大陸近日宣布,為重點人群實施針對性疫苗接種,将推薦接種含XBB變異株抗原成分的疫苗。目标人群為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和18-59歲的患較嚴重基礎病、免疫功能低下等高風險人群。

這些重點人群,也應該盡量在流感高峰來臨之前打上流感疫苗。中國疾控中心剛釋出了《中國流感疫苗預防接種技術指南(2023-2024)》,建議所有≥6月齡且無接種禁忌的人接種流感疫苗,尤其是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慢性病人群、 6至59月齡兒童及其家庭成員等重點和高風險人群。

今年秋冬流感季,應該更當心流感還是新冠?

圖丨圖蟲創意

即使你不屬于重點人群,也還是建議你做好防護措施,仔細洗手,保持距離,做好通風,人流密集的地方戴口罩,出現症狀的話盡量減少與其他人接觸。畢竟,這些舉動能同時預防新冠和流感,也能同時保護你和你愛的人。

參考文獻

[1] Piroth, L., Cottenet, J., Mariet, A.-S., Bonniaud, P., Blot, M., Tubert-Bitter, P., & Quantin, C. (2021). Comparis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COVID-19 and seasonal influenza: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9(3), 251–259. https://doi.org/10.1016/S2213-2600(20)30527-0

[2] Hagen, A. (2022-11-22). COVID-19 and the Flu. https://asm.org:443/Articles/2020/July/COVID-19-and-the-Flu

[3] Butowt, R., Bilinska, K., & Von Bartheld, C. S. (2020). Chemosensory Dysfunction in COVID-19: Integration of Genetic and Epidemiological Data Points to D614G Spike Protein Variant as a Contributing Factor. ACS Chemical Neuroscience, 11(20), 3180–3184. https://doi.org/10.1021/acschemneuro.0c00596

[4] Zhong, W., Wu, Y., Yue, W., Fang, J., Xie, B., Xu, N., Lin, M., Zhu, X., Su, Z., Chen, Y., Li, H., & Li, H. (2023). Distinguishing COVID-19 from seasonal influenza in patients under age 65 years—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comparing the 2009 influenza A (H1N1) and 2022 SARS-CoV-2 pandemics. 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 13, 1179552. https://doi.org/10.3389/fcimb.2023.1179552

[5] Yan Xie, P. (2023). Risk of Death in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COVID-19 vs Seasonal Influenza in Fall-Winter 2022-2023. JAMA, 329(19), 1697–1699. doi: 10.1001/jama.2023.5348

[6] Hadfield, J., Megill, C., Bell, S. M., Huddleston, J., Potter, B., Callender, C., Sagulenko, P., Bedford, T., & Neher, R. A. (2018). Nextstrain: Real-time tracking of pathogen evolution. Bioinformatics, 34(23), 4121–4123. https://nextstrain.org/ncov/gisaid/global

[7] Tan, C. Y., Chiew, C. J., Pang, D., Lee, V. J., Ong, B., Lye, D. C., & Tan, K. B. (2023). Protective immunity of SARS-CoV-2 infection and vaccines against medically attended symptomatic omicron BA.4, BA.5, and XBB reinfections in Singapore: A national cohort study.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3(7), 799–805. https://doi.org/10.1016/S1473-3099(23)00060-9

[8] EG.5 Initial Risk Evaluation. (202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ttps://www.who.int/docs/default-source/coronaviruse/09082023eg.5_ire_final.pdf

[9] 王敏娜. (2023-09-12). 部分人群仍需接種新冠疫苗強化免疫力. 新華網遼甯頻道. http://ln.news.cn/20230912/12e6b5bcdaf24d0f89704e4d4a61063b/c.html

[10] China issues new round of COVID-19 vaccination plan for key groups. (2023-08-09). National Medical Products Administration. http://english.nmpa.gov.cn/2023-08/09/c_909656.htm

[11] 《中國流感疫苗預防接種技術指南(2023-2024)》https://www.cdctj.com.cn/doc/003/001/258/00300125871_86d26af2.pdf

作者:劉思琪

編輯:遊識猷

封面圖來源:圖蟲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