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趙磊:點評馬經學生駁馬院教授

作者:昆侖策研究院頭條号
趙磊:點評馬經學生駁馬院教授
【作者按】有人轉來《對勞動價值論的一個批判》。批判的作者,是某大學馬院教授;批判的對象,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批判的任務,是要給馬政經的老師和學生下戰書。趙磊老師把《對勞動價值論的一個批判》轉給在讀的博士生和碩士生,因忙于其它事情,推遲到今天才讨論。為啥要召集馬經的學生們讨論《對勞動價值論的一個批判》呢?人總有自己不懂的事情,自己不懂,就不要信口開河。就像胡某某一樣,贻笑大方也就罷了,如果還要“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持續忽悠馬院的莘莘學子,那就不僅是“昏昏”,而且是戕害了。參加本次讨論的同學有:張國毅、彭卓、陳雨森、陳鴻池、蓋亞。下面是讨論的錄音整理,挂出來供大家參考。

● 趙磊:《批判》的由來

我先把這事情的背景簡單介紹一下。大概幾個月前,有同學轉來四川某大學馬院哲學教授的一個劄記,名之曰《對勞動價值論的一個批判》(簡稱《批判》),内容如下:

1. 商品的價格包含勞動以外的其它要素,例如所有權。資本家對生産資料的“占有”,似乎構成了價格的一個部分。

2. 勞動價值論并不适用于分析資本主義的各種現象,例如商品價格、經濟危機等。馬克思隻需要指出資本主義會不斷地尋求價值增殖,進而造成兩極分化、經濟危機就足夠了。即使抛棄勞動價值論,也不會影響對于資本主義的各種機制的分析。

3. 勞動價值論隻是一個理想,它從來都不會是現實的。由勞動價值論推導出的未來社會,要求“各盡所能”和“按需配置設定”。前者要求取消勞動力市場,每個個體都進行勞動;後者要求取消商品市場,達成生産與需求的直接對應。所有這些要求都可以歸結為“去中介化”,即取消人的中介或物的中介。然而,曆史的發展本身就是“中介化”的過程,貨币、商品、金融等已經為此做了證明。

4. 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早期的哲學研究在政治經濟學上的映射,承襲了馬克思早期的“對象化”思想。“剝削”概念實質上是人道主義的暗示,馬克思在後期從人道主義走向了科學與實證,強調從曆史的客觀發展曆程看問題,至此已經不再需要“剝削”的概念了。換言之,抽掉勞動價值論,實質上是在貫徹馬克思後期研究的要求。

概括劄記的内容,作者要批判的對象,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而批判的任務,就是在給馬政經的老師和學生下戰書。

對于這個《批判》,我已經作了批判(《趙磊:馬院教授,名不副實》,載《昆侖策研究院》2023-09-20),不贅述。下面請同學們發表看法,然後我作點評。

● 張國毅:資本家憑借所有權無償占有剩餘勞動

第一,對《批判》的第一點,我的看法如下:

這位老師認為,所有權是形成商品價格的要素之一。這種說法其實是要素價值論的翻版。我認為,這位老師真正想說的是不僅勞動創造價值,而且資本也要創造價值。這就是用要素價值論去否定勞動價值論。

要素價值論視域下的資本實際上是各種生産資料。因為從生産現象上來看,生産資料也參與了商品生産,是以生産資料也要形成商品的價值,即資本也要創造價值。但是,我們不妨去深入思考一下這個生産資料是怎麼來的,是不是也是勞動創造的?是生産商品以前的勞動創造的,也是馬克思筆下的死勞動。是以,這裡的資本這個生産要素也是勞動創造價值的産物。

再說資本家對生産資料的“占有”。這是資本主義生産資料私有制的表現,是一種生産關系的表現。生産關系不能飄在空中,它必須附着在一定的物上。這裡的物就是生産資料。這位老師認為,資本家對生産資料的“占有”構成了價格的一個部分,其理由是所有權是構成價格的一個要素。這是站不住腳的:首先,所有權本身沒有參與商品的生産過程,也就無法參與價值形成過程,相應地,也就沒有參與價格形成過程。

其次,所有權是通過物化在生産資料上來參與商品生産的,也就是說參與商品生産過程的是生産資料,不是所有權。而生産資料的價值也是勞動創造的産物。馬克思在分析産品價值的時候,将其分成了三個部分:c、v、m。毫無疑問,這三個部分都是勞動創造的。需要特别說明的是,相比起利用所有權的物化來參與商品生産,資本家看重的是憑借這種所有權來無償占有剩餘勞動。

我認為這位老師,(1)混淆了價值和價格兩個範疇;(2)對資本的了解也停留在物的層面上,沒有深入到關系的層面。一言以蔽之,是通過現象來認識事物。

第二,對《批判》的第二點,我的看法如下:

商品價格的基礎是商品的價值。商品的價格圍繞商品的價值上下波動。商品的價值由勞動創造。沿着這樣的邏輯鍊條,勞動價值論可以分析商品的價格。

經濟危機本質上是生産過剩的危機。這種過剩是一種相對過剩,相對普通人群有支付能力的過剩。在資本主義生産條件下,不占據生産資料而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人占大多數。他們為雇傭者勞動,生産了龐大的商品。這些商品是價值的物化。正是因為勞動創造價值,正是因為雇傭者看中了勞動力的所有者可以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的能力,是以才去雇傭他們。對剩餘價值的渴求,是這種生産方式(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絕對目的。

“資本主義生産本身并不關心它所生産的商品具有什麼樣的使用價值,不關心它所生産的商品具有什麼樣的特殊性質。在每個生産部門中,它所關心的隻是生産剩餘價值,在勞動産品中占有一定量的無酬勞動。”(《資本論》(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17.)也就是說,資本家階級真正關心的不是生産出來的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其價值。勞動創造價值——雇傭關系導緻資本占據大多數價值,勞動占據的價值隻是少數——形成相對過剩——爆發經濟危機。

這位老師說“即使抛棄勞動價值論,也不會影響對于資本主義的各種機制的分析”。他沒有說各種機制是指什麼機制。這裡就價格機制為例進行分析。抛棄勞動價值論的價格機制還剩下什麼呢?就隻剩下供求了。供求決定價格的邏輯始終解釋不了為什麼市場上豬肉總是比白菜貴。市場上豬肉和白菜的供給都很多,人們也都需要這兩樣商品。供求可以在現象上解釋它們各自的價格,但始終解釋不了為什麼一斤豬肉的價錢/價格可以換很多斤白菜這樣的現象。為什麼不會出現一斤豬肉換一斤白菜呢?供求決定價格的邏輯就解決不了這樣的問題。

在勞動價值論的邏輯裡,價格隻是價值的貨币轉化形式。一斤豬肉為什麼不能和一斤白菜互換?是因為一斤豬肉中包含的勞動量是數倍于一斤白菜的勞動量,也就是說一斤豬肉的價值是數倍于一斤白菜的價值。為什麼一斤豬肉時而值20元時而值16元,那隻是由供求等因素的變化使價格發生了波動。但無論豬肉價格如何波動,無論供給如何增加,一斤豬肉所包含的勞動量都是數倍于一斤白菜的勞動量,一斤白菜就是換不了一斤豬肉。隻有當人們擷取一斤白菜所要付出的勞動量與擷取一斤豬肉所要付出的勞動量大緻相等時,二者的交換才有可能發生。這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嗎?

第三,對《批判》的第三個問題,我的看法如下:

這位老師說:“勞動價值論隻是一個理想,它從來都不會是現實的。”他想說,人們付出多少勞動量就得到多少價值量是一個理想,從來都不是現實。

首先,趙老師在《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年第4期)上發表的《澄清質疑共産主義的三個理論困惑》裡談到,我們國家曆史上的“工分制”可以說是對這種理想的有益探索,已經很接近這個理想了。是以,說勞動價值論沒有現實支援是站不住腳的。

其次,現階段,勞動仍然是大多數人謀生的手段。那麼勞動就需要被計價,這種計價的前提就是勞動創造價值。至于有一部分人不勞動也能收獲價值,這是生産關系私有制造成的一部分人可以無償占有大部分人創造的一部分勞動成果的結果。

“各盡所能”和“按需配置設定”的前提是生産力的高度發達。那時每個個體都進行的勞動是樂生勞動,而不是謀生勞動了。生産與需求的直接對應也是生産力高度發達的結果。生産和需求的直接對應,确實不再需要市場這個“中介”了。

曆史的發展是曲折向前,螺旋上升的過程。貨币、商品、金融不是人類社會一開始就有的,它們是為交換而産生的。當人類社會還處于原始部落時期,交換是沒有中介的。這個部落需要一些果子,旁邊的部落需要一些肉,恰好雙方都有對方需要的東西,是以直接進行了交換。此時沒有貨币,沒有商品,更不會有金融了。随着價值形式的發展變化,商品、貨币乃至金融等中介形式的東西都出現了。可是這些東西并不是說出現了就會永恒存在。比如,現在有形的貨币/紙币是不是越來越少了?這就表明曆史在曲折發展。貨币在形式上的發展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就表明了人類社會的“無中心化—中心化—去中心化”的曆程。

第四,對《批判》的第四點,我的看法如下:

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在其研究的政治經濟上展現得最充分,這是有共識的。這位老師說,“剝削”概念是人道主義的暗示。他是在做價值判斷。其實在《資本論》中,“剝削”是一個事實,是馬克思做出的客觀事實判斷。《資本論》第三卷應該是馬克思的後期作品吧。馬克思在讨論利潤率時還讨論了剝削程度對利潤率的影響。是以,不能說馬克思後期就不需要剝削這個概念了。他說:“抽掉勞動價值論,實質上是在貫徹馬克思後期研究的要求”,這一說法自然就站不住腳了。

● 趙磊點評:價值創造與價值配置設定不是一回事

國毅的發言很全面,很多方面都涉及到了,也做了深入的思考,很好。我談兩點補充意見。

第一點要補充的,是對你關于“基本理論的作用”的補充。

那位馬院教授說,“勞動價值不适用于分析資本主義的各種現象”。我們都知道,用勞動價值論用來分析資本主義現象,恰恰是一種能夠揭示本質的科學的分析次元。剛才張國毅就舉例子講到了這種分析的科學性,比如說分析商品的價格、經濟危機,然後一層層地深入下去,最後都可以回到勞動價值論。

你這樣批評他,當然是對的。但是我還想說,我們必須看到,基本理論與具體分析的關系,有時候并不是非要一一對應的。不是說,但凡具體分析某個經濟現象,就必須機械地拿出一個基本原理來一一對應。注意,不亮出基本原理來,并不等于沒有運用基本原理。很多具體分析看起來并沒有直接的亮出基本原理,但是,支撐具體分析的恰恰是那些最為基本的理論或基本原理。如果沒有基本理論做分析的出發點和基礎,那麼具體分析就隻能是盲人摸象,摸到鼻子就是鼻子,摸到耳朵就是耳朵。我的意思是說,那位馬院教授連基本原理有什麼用都不知道,怎麼當教授做學問呢?

我舉個例子。同學們想一想,“經濟人假設”是微觀經濟學最基本的理論基石。如果沒有經濟人假設,西方經濟學的微觀分析能不能成立?一個都成立不了嘛!當然,西方經濟學在寫論文,做具體分析的時候,有沒有時刻都把“經濟人假設”亮出來呢?沒有。你去看那些八股文章,他們在《經濟研究》《經濟學季刊》發的那些文章,并不是時刻刻都要先把“經濟人假設”擺在那兒吧?但是他們的微觀分析又何曾離得開“經濟人假設”呢?即便沒有亮出來,“經濟人假設”也是一個暗含的假設。如果沒有“經濟人假設”,西方經濟學的一切分析都展開不了。

我想說的是,馬院教授“反馬”也好,“支援馬”也罷,作為高校教授,他起碼要知道基本理論與具體分析之間的關系。他搞不清楚二者的關系(更不要說他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無知了),連起碼的學術分析套路都沒搞清楚,怎麼教書育人?

第二點要補充的,是對你關于“工分制”認識的補充。

那位馬院教授說,勞動價值論并不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而是馬克思心中的“理想”。張國毅反駁說,勞動價值論并不僅僅是一種“理想”,在現實中也是曾經存在過的事實。為此,張國毅還舉出之前的“工分制”為例,以此證明,勞動價值論也曾經“昙花一現”出現過。

那位馬院教授認為,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的“理想”。張國毅同學反駁說,勞動價值論在“工分制”中曾經實作過。

馬院教授把勞動價值論解讀成烏托邦,其依據是現實社會從來沒有“按勞配置設定”過。張國毅為勞動價值論辯護,說“勞動價值論”并不僅僅是馬克思的“理想”,其依據是人民公社時期的“工分制”曾經實作過“按勞配置設定”。

對勞動價值論的評價,張國毅和馬院教授的立場固然不一樣,但是他們卻犯了同樣的一個錯誤:都把勞動價值論當作是價值“配置設定依據”或者價值“配置設定原則”了。

張國毅用“工分制”來為勞動價值論辯護,其用意可以了解。但是,他把勞動價值論了解為“配置設定原則”則大謬不然,是對勞動價值論的曲解。

即便不是社會主義社會,即便沒有“按勞配置設定”,即便沒有人民公社的“工分制”,隻要是商品經濟(尤其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勞動價值論就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而不是什麼馬克思的“理想”。

什麼是“勞動價值論”?一言以蔽之,勞動價值論就是要揭示這樣一個事實:“價值是勞動創造的”。如此而已。

難道在資本主義社會,價值就不是勞動創造出來的嗎?難道隻有在社會主義社會,價值才由勞動創造嗎?如果你說隻有在人民公社才實作了勞動價值論,那就是說,隻有到人民公社時代,價值才由勞動創造。那麼在資本主義社會,在資本主義生産過程中,價值就不再是勞動創造出來的嗎?

按照這樣的邏輯一路走下去,就會得出那位馬院教授的荒謬結論:價值不是勞動創造出來的,而是資本家的生産資料所有權變出來的。

張國毅,我之是以要特别強調你對勞動價值論的這個曲解,是因為很多人都有這個曲解。有類似錯誤認識的人還有很多,不僅你一個。那位馬院教授認為,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的一個“理想”,從來不會實作。于是你就反駁他說,勞動價值論在人民公社時代曾經得以實作,比如“工分制”就實作了勞動價值論的理想。你的錯誤在哪裡?在于你混淆了“價值創造”與“價值配置設定”。

勞動價值論,講的是“價值創造”;人民公社時期的“工分制”,講的是“價值配置設定”。價值創造與價值配置設定當然有邏輯關聯,但是它們不是一回事:決定價值創造的是人類一般勞動,而決定價值配置設定的是生産資料所有權。

不論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不論有沒有“工分制”,隻要存在商品經濟,價值都是由勞動創造的,勞動價值論就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至于勞動創造出來的價值歸不歸勞動者所有,有多少能歸勞動者占有,那屬于“價值配置設定”的問題。

馬院教授說,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虛構出來。張國毅反駁說,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價值論不是事實,在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論就成了客觀事實。這樣的反駁是說明你沒有了解勞動價值論。勞動價值論是關于“價值由誰創造”的理論,不管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價值都是由勞動創造的。不是說在一個時代它由勞動創造,在另一個時代就不由勞動創造了。你用“工分制”證明的不是“價值是不是由勞動創造”,而是證明“價值歸不歸創造者所有”,屬于“按勞配置設定”如何實作的問題。

張國毅同學,現在明白什麼是“勞動價值論”了吧?(張國毅:明白了,趙老師。)

我為什麼在這裡反複講,不要把價值創造與價值配置設定混為一談?因為很多人并未正确了解勞動價值論,他們以為:既然價值由勞動創造,那麼價值也應該歸勞動者所有,如果價值沒有歸勞動者所有,那麼勞動價值論就落空了。換言之,隻有當勞動者占有了自己勞動創造的價值,勞動價值論才會成為客觀事實。

雖然“勞動創造價值”的價值理論暗含了“價值應該歸勞動者所有”,但是,價值歸不歸勞動者所有,并不取決于勞動價值論,甚至也不取決于價值創造者的願望,而是取決于什麼呢?張國毅想一想,“價值歸誰所有”取決于什麼?(張國毅:生産資料的所有制。)正确!“價值配置設定”取決于生産資料所有權歸誰所有。

也就是說:勞動決定價值創造,所有權決定價值配置設定。

混淆價值創造與價值配置設定,這是很多人犯的錯誤。不僅僅是張國毅,很多人,包括有些馬院教授都有這樣誤解。今天這樣的讨論,我估計同學們從此就清楚了,價值創造和價值配置設定不是一回事兒。

第三點要補充的,是關于價值範疇有沒有客觀性的補充。

從龐巴維克開始,庸俗經濟學家就拿價格和價值的不一緻(數量上的不一緻),來否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他們說,價格看得見,是客觀存在的東西;但是價值卻看不見摸不着,完全是馬克思的主觀想象出來的東西嘛。恩格斯曾經專門批判過這個謬論。遺憾的是,這個陳詞濫調今天依然被庸人們不斷重複。

如果同學們還有困惑。你們可以參考我的一篇。發表的論文:《“不能量化”證僞了勞動價值論嗎?》,發表在《政治經濟學評論》2017年第4期。對于否定價值存在的觀點,恩格斯專門做了批判。我的這篇文章(《“不能量化”證僞了勞動價值論嗎?》),也批判了這個觀點。同學們如果仍有困惑,讀一讀這篇文章。

國毅的思考是很好的,雖然仍有一些誤讀的問題。你有困惑是很正常的,通過我們這樣的讨論,你就提高了嘛,就澄清了嘛,從此你就會更加深刻的了解勞動價值論。很多人把勞動價值論了解成一個道德判斷,或者僅僅是“價值判斷”,這是比較普遍的誤讀。

當然,從勞動價值論中必然引申出這樣的價值判斷:既然“勞動創造價值”,那麼勞動者就“應當”占有自己創造的價值。但是,“應然”并不等于“實然”,價值的創造者未必就是價值的擁有者。

總之,勞動價值論當然内涵有“價值判斷”,但它首先是“事實判斷”。如果說勞動價值論是一種“價值判斷”,那麼,這種“價值判斷”也是建立在”事實判斷“基礎上的價值判斷。

● 彭卓:“中介化”是階級社會的産物

第一,這位學者提出的第一點,在我看來,他是把“商品的價格由勞動決定的”這其中的“勞動”,僅僅當做生産最終商品的勞動者的勞動了,然後他認為,商品的價格,除了生産最終商品的勞動者的勞動,還應該包括生産資料的耗費。

舉個例子,假設生産一個商品需要兩個生産環節,第一個環節為第二個環節提供必要的生産資料,第二個環節利用第一個環節的生産資料再加上這個環節的勞動,他認為馬克思講的商品價格就是由這第二個環節的勞動決定的,而不包含生産資料的價格,是以他認為還應該包含這部分生産資料的價格,而這部分生産資料的價格就是對生産資料的“所有權”。

但實際上,馬克思講的商品價格,當然包括這部分生産資料的價格,而這部分生産資料的價格或價值,也是第一個環節勞動者的勞動創造的,是以,商品的價格是全部生産過程的勞動者的勞動共同創造的。這位學者是把全部的生産過程割裂開來看,孤立地看單個的生産環節,把馬克思的商品價格自以為是地認定為最終生産環節的勞動者創造的,而資本家可以通過對生産資料的占有權進而獲得商品價格的一部分,最終産生了對“勞動價值論”的曲解。

第二,他認為“勞動價值論并不适用于分析資本主義的各種現象;即使抛棄勞動價值論,也不會影響對于資本主義的各種機制的分析”。

先來說後半句,抛棄了勞動價值論,用效用價值、要素價值論或其他價值論,當然可以分析資本主義的各種機制,但是那些理論都是單純地從現象層面來分析現象,并沒有真正地解決問題,這些現象依然會存在,而且随着資本主義的發展,隻會愈演愈烈。但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則不同,馬克思從問題或現象背後的本質出發,揭露了資本主義的本質問題,這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再回到前半句,既然勞動價值論是從本質出發研究問題的,當然是更有利于分析資本主義的各種現象,而且更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其他價值論對兩極分化、經濟危機等的分析,隻是從表面分析問題,是不全面、不深刻的,也無法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第三,這位學者認為現在社會是一個“中介化”的社會,我認為這個觀點是錯誤的。

首先,他講的“曆史的發展本身就是‘中介化’的過程,貨币、商品、金融等”,當然了,從過去曆史發展過程來看,從前資本主義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好像是這樣的,貨币的産生,就是一個“中介化”的過程。但這是一成不變的嗎?在我看來,這位學者認為的“中介化”過程,是在生産力不發達的商品社會裡,或者說是在階級社會裡才有的,這些社會确實需要這樣一個個“中介化”商品,才把萬事萬物聯系起來,并且他把從過去發展過來的,諸如“貨币”、“商品”等“中介化”産物,當作是現在及未來社會中永恒存在的,而這些“中介化”産物,都隻是階級社會或生産力不發達的産物,是建立在一定的階級關系基礎上的。

而馬克思主義所講的未來社會,要消滅的不是這些客觀存在,而是這些客觀實體背後的“階級關系”或“生産關系”,未來社會,一定可以撇開“貨币中介”就可以實作産品的直接交換,人與人的交往也是一樣的,一定可以撇開“資本關系”的束縛而實作人與人的自由交往,這是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發展的客觀規律。

第四點,對于他講的馬克思的哲學思想,我了解得不多,就不發表評論了。

但是,我想說一點,馬克思至死尚未完成的《資本論》,就是闡述“勞動價值論”、“資本主義剝削”的成熟之作,而這恰恰證明了馬克思早期後期思想的一緻性,馬克思一生都緻力于揭露資本主義剝削的本質,論證科學社會主義。這位學者這種強行割裂并颠倒馬克思早期和後期思想的行為,可能是為了證明“馬克思不再對資本主義批判了,馬克思也要講溫和的改革”了,進一步地講,他認為,當下社會挺好的,不要再革命了,不要再講馬克思主義了。

● 趙磊點評:價格由什麼決定?

剛才彭卓的發言很好,我補充兩點。

第一點,那位馬院教授說:“商品的價格包括勞動以外的因素”,說商品價格不僅包括勞動,還有勞動以外的其他因素。他講的價格,就是價值。在他看來,價值就等于價格。他沒明說,他沒有說這個價格就是價值。從馬歇爾以後,西方經濟學就不講價值了,他們認為價值是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價格才看得見,均衡價格就是價值。是以他們不說價值,這個東西他們不談,他們隻承認實實在在的價格。是以,馬院教授也将價格和價值看成一回事了。

但是我覺得,如果你也用價格代替價值來表述,就不科學了。什麼是價格?價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格由什麼決定,彭卓?(彭卓:價值)。對,價格由價值決定,價格圍繞着價值上下波動——至于價值由什麼決定,另說。為啥會上下波動呢?因為它要受到供求因素的影響。在明白了價格由價值決定,價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然後我們再來進一步探讨:價值由什麼決定?我們才能追問到“價值由勞動決定”的問題。

我的意思是,我們不宜直接講“價格由勞動決定”。因為“價格由勞動決定”,這句話的表述是有問題的。實際上,科學的表達是:價格由價值決定,價值由勞動創造——中間不能少了這樣的邏輯鍊條。如果你把它去掉,直接講“價格由勞動決定”,就把價格等同于價值了。價格是價值的表象,價值才是價格内在的東西。

如果從表象上看,價格似乎并不是由勞動決定的,而是由很多現象層面的要素決定的,像供求啊、成本啊等等。既然價格是個現象範疇,那麼它由什麼決定?從現象層面看,它就是由我們看到供求因素、成本因素等等這些來決定的。但這個“決定”是現象描述,馬克思要追溯到本質上,于是發現價格由價值決定,而價值由勞動決定。這樣才能抓住本質的東西。這樣的表述不是多此一舉繞彎彎,而是一種科學表述。

為什麼不直接講”價格由勞動決定”?因為抽象勞動你是看不見的,那麼在具體價格當中它又是怎麼決定呢?我們看到,價格都是在市場上挂了牌,然後受到供求因素、成本因素的影響,似乎是由它們決定的。如果追問下去,價格是由價值決定的,至于價值由什麼決定呢?那就要更近一步挖掘探讨,然後才能揭示出價值的“實體”是抽象勞動。是以,我們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表述要盡量嚴謹。這是第一點要補充的。

第二點,你講的第四點很好,馬克思前期和後期的思想基本邏輯是一緻的,不能把它對立起來,我認為完全正确。

我們要看到,馬克思思想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是一個變化的過程、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承前啟後的過程,是内在邏輯不斷完善的過程。而反馬克思主義的人,把這種發展變化說成是馬克思自己跟自己打架,是馬克思主義的内在對立,目的是要用青年馬來否定老年馬。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的思想,有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拿其中的發展變化來證明馬克思主義的互相沖突和對立,進而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那是别有用心。我就補充這兩點。

● 陳雨森:“中介化”加深了商品經濟的沖突

我對觀點1的批判。

第一,他混淆了價值和價格。價格是價值的貨币表現形式,價格并不能完全反映價值的變動。确實有其他因素,比如供求等影響價格。但是,這些因素隻能影響價格的漲落,而不能影響價值。是以,我認為可以說商品價格受到很多其他因素影響,但是,不能說這些其他因素決定價格,決定價格的是價值。

第二,他沒有區分“價值創造”和“價值配置設定”。勞動二重性理論明确指出,具體勞動轉移生産資料的價值,抽象勞動形成新的價值。生産資料在此過程中隻是由于具體勞動的作用轉移了價值,本身并沒有發生價值增殖。是以,資本家“占有”且消耗的生産資料構成了價值當中不變資本的那一部分。剩餘價值同樣是由勞動創造的,資本家隻是因為對生産資料的占有而獲得了對這部分價值的配置設定權力,而不是因為資本家對生産資料的“占有”創造了價格(價值)的一個部分。

我對觀點2的批判。

資本主義社會的商品經濟得到了充分發展,是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馬克思也說過,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占統治地位的财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是以,作為商品本質屬性的價值同樣也普遍存在于資本主義經濟當中,各種各樣的經濟範疇本質上都是價值存在的不同形式。那位馬院教授認為,勞動價值論不适用于分析資本主義各種現象,比如商品價格。這就顯示了他對于《資本論》的認識很膚淺。

商品按照價值交換一般隻存在于簡單商品經濟中。馬克思明确指出,商品按照價值或接近于價值相交換比按照生産價格相交換的發展階段低得多。在《資本論》的第三卷中,馬克思着重分析了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中,商品按照生産價格相交換的問題。這裡還需要指出的是,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中,并不存在商品價值與生産價格并行的雙重體系,而是隻存在按照生産價格相交換的單一體系。生産價格是價值的轉化形式,這裡恰恰反映了從小商品生産到資本主義商品生産、由資本主義發展的較低階段到較高階段的曆史發展過程。生産價格是商品價值在市場競争中通過剩餘價值在部門間配置設定而形成的轉化形式。是以,對于生産價格的研究仍舊要以對價值的科學認識為前提和基礎。

進一步的,庸俗經濟學對于平均利潤的認識也隻是停留于等量資本擷取等量利潤的表面現象,認為資本才是利潤的源泉,而非對剩餘價值的分割。由于缺少勞動價值論的支撐,才導緻價值與剩餘價值的來源模糊,是以庸俗經濟學缺乏馬克思主義重要的理論品格——革命性。可以說,隻要是在商品經濟占據統治地位的曆史階段,勞動價值論都是認識和研究經濟規律的科學的、有效的理論。

如果沒有科學的價值理論作為基礎,經濟理論對于經濟問題的探究就隻能夠停留在表面。這是因為,價值不是商品的自然屬性,而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商品交換關系背後是人的勞動交換的關系。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通過對商品價值的分析,揭露了隐藏在物與物關系背後的人與人的關系,也正是對于人與人的關系(這裡主要就是生産關系)的剖析,馬克思才能夠完成對經濟現象本質的分析。

那位馬院教授認為,“隻要指出資本主義會不斷尋求價值增殖,進而造成兩極分化、經濟危機就足夠了”。但是,這裡有幾個問題需要回答。(1)價值為什麼會增殖?如果沒有勞動價值論作為基礎,這個問題就會陷入現象層面的糾結,最終得出價值創造多元論的觀點。(2)資本主義為什麼會不斷尋求價值增殖?如果沒有勞動價值論的剖析,資本家對剩餘價值的追逐也将被歸結于人的天生的貪欲。但實際上,正是對于資本主義本質的剖析,即資本主義生産目的是對于剩餘價值的追求,而生産目的的變化源自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變化,是曆史的,而非生來如此。隻有在商品生産占統治地位的曆史階段,人們才會充滿對于價值、剩餘價值的無限貪欲,而并非是由于人的貪婪的本性。

是以,抽掉勞動價值論,否定馬克思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之上的其他範疇分析資本主義經濟,隻會掩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真相。

我對觀點3的批判。

馬院教授說,用勞動價值論推導出的未來社會不是客觀的,由此來否定勞動價值論。這或許能忽悠一些缺乏馬克思主義常識的人,但是,他的論證過程缺乏曆史眼光和辯證思維,因而是荒謬的:其一,勞動價值論的曆史使命在于剖析資本主義經濟運作規律,勞動價值論将在市場經濟消亡後退出曆史舞台。是以,勞動價值論有他自己的曆史使命,這也是勞動價值論的現實意義所在。這裡暫且不談未來社會是什麼樣子,或者說未來社會能否實作。馬克思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的整個理論,比如社會再生産理論、危機理論等都已經被曆史所證明,這足以證明勞動價值論是科學的理論。

其二,馬院教授強調,曆史發展本身就是“中介化”的過程。其中,提到了貨币、商品。無論是貨币還是商品都是生産力發展的産物,貨币也是商品内部沖突演進的産物。但是,貨币這個“中介化”的物品并沒有解決這個沖突,而是讓商品内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沖突發展成為商品和貨币對立的沖突,這個沖突不斷發展,就不斷衍生出新的手段來調和沖突,但是沖突始終沒有解決。從理論邏輯而言,當有一天這個沖突達到任何中介手段都無法解決的時候,自然而然的要從“中介化”過渡到“去中介化”的階段。是以,他指出曆史發展就是“中介化”的階段缺乏對于唯物辯證法基本原理的認識。

從事實邏輯而言,我們可以看到,目前這種所謂的“中介化”已經開始出現簡化的趨勢了。因為,以前的階段資訊交流受限,需要各種中介傳遞資訊,或者利用中介消除資訊傳輸不暢通帶來的不便。但是,随着資訊化、數字化程度不斷加深,未來所有的中介都逐漸被一個“平台”所代替。可以看到,對于經濟運作來說,“中介化”的過程并不是在向“複雜化”發展,而是在向“簡單化”發展,甚至“去中介化”的趨勢已經隐藏其中了。

另外,在這個問題上,趙老師提醒我們“中介化”過程背後,其實就是“分工深化”。共産主義不會消滅生産力次元的分工(技術分工),而是會消滅生産關系次元的分工(社會等級層面的分工)。進一步的,随着生産關系次元分工的消滅,個人勞動就越來越直接表現為社會勞動,這種“中介化”的發展趨勢就會轉向“去中介化”。是以,“曆史的發展本身就是‘中介化’的過程”,這句話僅僅是對過往曆史的總結。然而曆史是不斷發展的,資本主義并不是曆史的終點。

我對觀點4的批判。

剝削的定義是:“社會上一部分人或集團憑借其對生産資料的壟斷,無償地占有另一部分人或集團的剩餘勞動”。根據馬克思的論述,價值增殖過程不外是超過一定點的價值形成過程。通過對生産資料的壟斷,資本家能夠将勞工的時間延長到必要勞動時間以上,并無償占有勞工的剩餘勞動。

但是,如果不能區分勞動和勞動力,剝削就會被馬院教授解讀為“人道主義暗示”。隻有在區分勞動力和勞動的前提下,才能清楚認識到“剝削”的實質是在看似平等的表面下,掩蓋着不平等的實質,剝削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是以,不是走向“科學與實證”就不要剝削範疇了,而正是走向科學與實證,“剝削”範疇才被發現。換言之,馬克思的理論是唯物的,是對現實的反映和抽象,他不會為了理論邏輯的自洽而随意增加假設或者增添範疇。剝削本身就是資本主義客觀存在的事實,是以,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經濟運動中必然接觸到這一事實,剝削範疇正是在這個事實基礎上抽象出來的範疇。

此外,馬克思最早較為系統地闡釋勞動價值論内容應該是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和《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兩個文本中。以商品為價值理論研究出發點、商品二重性、貨币起源于本質、價值形式發展以及生産價格等重要理論突破,都在兩個文本中得到呈現。并且,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當中明确指出:“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經得到就用于指導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可以簡要地表述如下: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産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産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适合的生産關系。”可見,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并不是什麼馬克思早期哲學研究的映射,而是在唯物史觀指導下進行的科學研究。正是《資本論》對于政治經濟學的深入研究,進一步證明了唯物史觀的科學性和真理性。

最後,我在文獻閱讀中還看到一段話,早在1868年,一個匿名的德國資産階級經濟學家就十分明确的指出,“駁倒價值理論是反對馬克思的惟一任務,因為同意這個定理,那就必然要承認馬克思以鐵的邏輯所做出的差不多全部的結論。”這段話充分說明,勞動價值論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大廈基石的重要意義。如果将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勞動價值論抽掉,那它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嗎?

● 趙磊點評:發展趨勢是“中介化”還是“去中介化”?

陳雨森的發言非常好。特别是他關于“中介化”的分析,展現了曆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很有見地。他那段分析在邏輯上,在抓事物的本質上都是有見地的。另外,他講到《資本論》所展現的方法論,引用馬克思的那段話非常到位,說明陳雨森是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的,非常好。我補充幾點:

第一點,就是你有一句話說:“供求因素影響價格的漲落,但不能影響價值”。這句話,我感覺在表述上還可以考慮它的嚴謹性。我建議,把“不能影響價值”的“影響”改成“決定”,或者更嚴謹一些。為什麼把“影響”改成“決定”呢?因為,“決定”這個詞的指向更明确,決定價值隻能是勞動。另外,馬克思講“兩種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實際上第二種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考慮到勞動在部門内部和部門之間的按比例配置設定。是以我覺得,把“不能影響價值”改成“不能決定價值”,可能更嚴謹。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就是關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革命性”。你說“庸俗經濟學對于平均利潤的認識也隻是停留于等量資本擷取等量利潤的表面現象,認為資本才是利潤的源泉,而非對剩餘價值的分割”。因為庸俗經濟學缺少勞動價值論這樣一個科學的理論作為支撐,這樣就看不清價值與剩餘價值的來源,進而就丢失馬克思主義的最終重要的理論品格——革命性。我覺得,你說的“革命性”改成“科學性”會更好一點。

當然,你的意思就是說:因為看不到剩餘價值來源,是以就掩蓋了剝削,勞工起來革命的自覺性就會受到影響。但是,我覺得馬克思揭示剩餘價值來源這個工作,首先屬于科學性的問題。庸俗經濟學看的是現象,馬克思的理論要揭示現象的本質,這裡面首先是一個科學問題。是以我覺得,革命性當然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品格,但是科學性是馬克思主義非常基礎性的品格。如果馬克思主義缺乏科學,僅僅是具有革命的品格,那麼它就變成了一個道德主張、倫理學說。這是我要補充的第二點。

第三點,關于推導邏輯。你說,“(馬院教授的)原文指出用勞動價值推導出來的未來社會不現實,由此來否定勞動價值論,這在邏輯上似乎沒有問題”。我覺得,馬院教授他說這個推理沒問題,這個邏輯上怎麼會沒有問題呢?他說馬克思是從勞動價值推出了一個未來社會,這個說法本身就是有問題的。因為,馬克思的未來社會,難道僅僅直接從勞動價值論推導出來的嗎?勞動價值論說“價值由勞動創造”,馬院教授由此就推導出未來社會是共産主義社會。這中間沒有任何聯系,就直接從勞動創造價值推導出未來社會。

從生産力的發展趨勢看,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自然力将逐漸替代人力,勞動價值論最終必然退出曆史舞台。我在《學術月刊》發過一篇文章,講勞動價值論的曆史使命,講未來社會價值範疇已經沒有了,貨币不存在了,勞動價值論退出曆史舞台了。如果馬克思從勞動創造價值出發,就直接推導出了未來共産主義,這樣的“推導”邏輯靠譜嗎?這個所謂的馬克思的“推導”,其實是馬院教授自己捏造出來的。

當然,你說勞動價值論跟未來社會有沒有關系?肯定還是有關系的。勞動價值論重不重要?當然重要,它是對商品經濟,尤其是對資本主義商品經濟規律的科學把握。但是,馬克思的未來社會并不是直接從勞動價值論推導出來的,有很多的基本理論,尤其是唯物史觀,講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沖突運動,這才是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最為根本的基礎和方法論。離開唯物史觀談什麼“未來社會的推導”,都是胡說八道。

是以,我在《馬院教授,名不副實》(載《昆侖策》)裡質問:說馬克思從勞動價值推出一個未來社會,馬克思是怎麼推出來的?勞動價值論跟未來社會、共産主義當然有關系,但是,他說馬克思從勞動價值直接推導出共産主義社會,這是他對馬克思主義的無知。

你的發言非常好,很多問題你認真觀察,并做了深入思考。特别是關于“中介化”的分析,你不僅從理論邏輯來分析它,還從事實邏輯來分析它。事實上,現在“中介化”與過去的結構不同,它恰恰不是金字塔形的,而是扁平化的。不僅扁平化,它還是“去中心化”的,大家可以認真思考一下什麼叫“去中介化”。人與人之間的很多聯系,現在正在變得越來越簡單,平台網絡化的發展不是“中介化”越來越複雜,而是中間的鍊條越來越簡化,比如點外賣,網羅購物等等。

過去人與人的商品交易要通過各種大大小小的商店,要批發環節,要零售環節。現在你看,很多聯系越來越直接了,用手機一點就完成了。當然,這個問題你們年輕人肯定更了解,你們在現實當中肯定更能感受到他這個鍊條是越來越節省的,這個鍊條并不是越來越複雜化的東西,可以進一步研究它。好,我就補充這幾點。

● 陳鴻池:馬院教授的邏輯很搞笑

馬院教授對勞動價值論的批評有四點内容,我認為其中的第二點是非常搞笑、沒有意思的。從根本上來看,如果抽掉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價值增殖和兩極分化的學理性就無從闡明了。是以,我主要關注馬院教授提到的第一點和第三點。

首先,關于馬院教授的第一點。他說:商品的價格包含勞動以外的其它要素,例如所有權。資本家對生産資料的“占有”,似乎構成了價格的一個部分。

(1)事實邏輯:反證法

假設商品的價格包含所有權要素或者投資要素,那麼:

a.在此假設下,由于全體資本家都占有死勞動,都需要進行大量的投資。是以,全體資本家的商品價格都能有所保證,都能在競争中獲利并且生存下來。然而在現實中,我們看到,資本主義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盡管資本家占有生産資料,但是許多資本家的最終結局是走向破産。是以,上述假設與現實相沖突,有違事實。

b.按照上述假設,資本家占有越多的生産資料,或者說資本家進行越多的投資,商品的價格應該越高,資本家的獲利應該越多。但是,在超額利潤中,超額利潤事實上源于在技術創新或者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情況下,勞動生産率的提高使得商品數量增多、機關商品價值下降,進而資本家能夠以高于生産成本、低于市場價格的價格水準出售商品。是以,上述假設與超額利潤甚至相對剩餘價值生産的事實不相符合。

我們知道,競争與超額利潤是資本主義乃至當今世界的重大事實,甚至是西方經濟學也承認這一點。是以,從事實邏輯來看,上述假設是無法成立的。

認為價格包含所有權要素,或者利潤是投資和風險的報酬,是現世許多經濟學家所秉持的觀點,實質上這種觀點隻是“李嘉圖難題”的翻版,這種觀點無法解釋價值與價格的沖突、無法解釋利潤進而超額利潤的來源。

(2)理論邏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

作者提出,價格包含所有權要素。在《資本論》第1卷和第2卷中,馬克思以價值和剩餘價值為基礎深刻剖析了價格和利潤的本質規定;在《資本論》第3卷中,馬克思說明了“價格的所有權要素”這種觀點的生成邏輯,至此從本質到現象、從抽象到具體,完成了對“三位一體公式”的全面批判。

在《資本論》第3卷第二十三章“利息和企業主收入”中,馬克思指出,“在這裡,職能資本家被假定為資本的非所有者。對他來說,代表資本所有權的是貸出者即貨币資本家。是以,他支付給貸出者的利息,表現為總利潤中屬于資本所有權本身的部分。與此相反,屬于能動資本家的那部分利潤,現在則表現為企業主收入。……是以,利息對他來說隻是表現為資本所有權的果實,表現為抽掉了資本再生産過程的資本自身的果實,即不進行‘勞動’,不執行職能的資本的果實;而企業主收入對他來說則隻是表現為他用資本所執行的職能的果實,表現為資本的運動和過程的果實。”

馬克思指出,“在利潤的這個特殊形态上,資本的對立性質固然得到了獨立的表現,但是表現成這樣:這種對立在其中已經完全消失,完全抽掉。利息是兩個資本家之間的關系,不是資本家和勞工之間的關系。……因為資本的異化性質,它同勞動的對立,被轉移到現實剝削過程之外。”至此,從本質到現象、從抽象到具體,馬克思完成了對“價格的所有權要素”這一觀點的全面批判。

其次,關于馬院教授的第三點。他說:勞動價值論隻是一個理想,它從來都不會是現實的。由勞動價值論推導出的未來社會,要求“各盡所能”和“按需配置設定”。前者要求取消勞動力市場,每個個體都進行勞動;後者要求取消商品市場,達成生産與需求的直接對應。所有這些要求都可以歸結為“去中介化”,即取消人的中介或物的中介。然而,曆史的發展本身就是“中介化”的過程,貨币、商品、金融等已經為此做了證明。

如果我們僅從技術的角度,把中介化單純看作一種手段,那麼中介化的目的和結果就隻是為了達到供需雙方的各盡其所、生産和消費的互相比對。在資本主義生産關系下,通過貨币、商品、金融等,中介化一方面實作了其本身的目的,它為尋求勞動力的生産資料所有者找到了雇傭勞動,為缺乏生産資料的勞動力所有者找到了資本。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産關系下的中介化,也産生了這樣的結果:勞動過程的社會結合同時表現為對勞動者的剝削和壓制,在一端是永無止境的生産和勞役,在另一端則是坐享其成的掠奪和消費。

是以,資本主義的中介化,它用來達到個體對接、供需比對的手段,卻不自覺地造成了個體的喪失、供需的背離、進而經濟危機。在此意義上,我們能夠說曆史的發展是一個中介化的過程嗎?在未來社會,我們要達到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生産與消費的直接對應,難道不正是對中介化的辯證否定嗎?

事實上,中介化隻是特定時期和社會形态下的産物,在未來社會随着貨币和商品關系的消亡,中介化必然會走向它自身的反面;反之,正是在此其中的否定之否定,才構成了整個曆史的發展過程。而不是如作者所說,曆史的發展是中介化的線性或者指數增長過程。

● 趙磊點評:有深度的駁斥

陳鴻池從馬克思的原著出發,對馬院教授的《批判》做了很有理論深度的駁斥,尤其是對所謂“中介化”的資本主義本質的揭露,很有力度。值得同學們思考和學習。

● Gaia(蓋亞):把握資本主義整體功能和機制的唯一途徑是什麼?

馬院教授把勞動價值論從資本主義分析中去除,這種做法将意味着馬克思分析的基本組成部分被消除了, 以及最終将導緻不可能了解我們仍然生活的曆史決定階段,即資本主義生産方式。

勞動價值理論不僅适用于分析資本主義的各種現象,而且是我們科學把握資本主義生産制度的整體功能和機制的唯一途徑。

對馬克思來說,庸俗經濟停留在表象層面,其關注點僅在于流通過程,而把生産過程置于分析之外,不考慮它。然而,古典政治經濟學盡管主要是一門資産階級科學,但它确實為資本主義的科學知識做出了貢獻,而勞動價值理論是其核心。古典政治經濟學開始看到更深層次的資本關系,從流通過程延伸到生産過程領域。盡管如此,這個科學項目沒有完成,而且是有限的。是以,對馬克思來說,政治經濟學必須轉變為批判性的政治經濟學。

剝削根本不隻是馬克思人道主義的暗示,它取決于資本主義階級社會内部的生産關系和條件。這種剝削的概念顯然集中在生産過程中:由于資本在勞動市場上獲得了勞動力,是以勞動作為主體(勞工)在生産期間被納入資本。勞動力由資本所有,其使用也是如此,但勞動力包含在其持有者(勞工)内,是以活勞動将始終是勞工的活動,并由他執行。

了解“勞動”三位一體,即勞動力作為工作能力的活着的持有者,附着在勞工身上,并将這些勞工視為主體,主體提供活勞動作為其勞動力中的潛力給資本使用,意味着将資本了解為一種特定的曆史實作,其特征是異化、物化和剝削。

不承認勞動價值理論,或者像李嘉圖那樣混淆生産過程中的活勞動和死勞動,導緻人們錯誤地認為資本自己産生剩餘價值,就好像産生剩餘價值是資本的内在能力。但這就是拜物教:一個幽靈般的主體的形象被自動化并提升為整體。那些否認或提出勞動價值論的結束的人,陷入了拜物教,并将活勞動與死勞動之間的沖突隐藏在生産過程中。

有鑒于此,我們決不能用當代資産階級的經濟範疇來分析資本主義,因為它和它的前任一樣,都停留在表面表現的層面,看不到資本内部的社會關系。是以,那些追随資産階級經濟學的人根本無法超越馬克思,尤其是當他們沒有了解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時。

有一種解讀強調生産過程中的宏觀基礎和階級鬥争,而不是用微觀基礎來解讀價值轉型問題。這種宏觀視角把握了馬克思價值理論的含義:我們需要從一個宏觀視角來看待資本增值(價值化),而不是從個别資本家與競争對手鬥争的角度來看待,而是從一個将整個資本家階級與勞工階級對立的宏觀角度來看。原因是,個體資本家最終可能從與其他資本家的交換中獲得的任何優勢,都将被其同行所遭受的任何相同損失所抵消。由于這兩項将互相抵消,那麼資本家作為一個階級對資本增值(價值化)隻能來自資本家在自己階級之外進行的交換,是以通過唯一可能的外部交換,即勞動力的購買。

隻有這種階級視角,才适合捕捉價值次元相對于價格次元的邏輯優先級。勞動價值理論揭示了剝削是資本增值的引擎:資本家作為一個階級的利潤完全來自于資本家和勞工之間建立的關系;利潤隻能作為提取的勞動總量與以實際工資形式返還給勞工的勞動總量之間的差額的産物而産生。

斯拉法的價格決定并不與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理論相沖突,因為商品的相對價格是在資本家之間的交換中形成的,受競争規則(微觀規則)的支配,這種現象隻與資本家的互惠關系有關,而不涉及他們與勞工階級的關系。

是以,在流通過程,生産的商品在資本家之間交換,為了分析價格形成,我們可以從單個企業的角度使用各種理論公式來考慮這個問題。無論如何,在這個階段,商品不是資本增值的來源,而隻是資本家個人利潤的來源;資本家根據偏離其價值的關系在自己之間交換商品這一事實是無關緊要的,因為這與商品價值與其中包含的勞動之間的對應關系并不沖突。不過,當從整個資本家階級的角度考慮商品時,這種對應關系必須是有效的。資本家和勞工之間的關系(不同階級之間的關系)是唯一能夠使資本增值的關系。

● 趙磊點評:給蓋亞同學點贊

蓋亞同學是意大利在中國的留學生。因為今天有要事,她不能親自參會,提供了讨論的發言稿。由于發言稿很長,我摘錄了其中的幾段,與大家分享。

蓋亞同學不遠萬裡來到中國,與大家一起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她努力克服語言上的障礙,積極參加我們的讨論,這種國際主義精神值得給她點贊!

最後,我們請陳雨森同學總結一下這次讨論吧。

● 陳雨森:很有收獲的讨論

好的,趙老師。

今天的讨論,首先是趙老師為我們做了背景介紹。其次,我們也各自談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在點評裡,趙老師着重強調,勞動價值論的内涵是價值創造源泉的問題,雖然它内含了“價值配置設定”的主張,但是,價值創造和價值配置設定不是一回事,不能混為一談。這就是今天讨論的主要内容,我感覺很有收獲。趙老師,這是我對今天讨論的簡短總結。

● 趙老師: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認識水準

大家的發言都很不錯。

雖然發言中有個别觀點還值得商榷——我對此也提出來了,當然,我的點評也未必一定正确。在有些問題上,我可能比你們多讀了兩本書,讨論時提出來供你們參考。

還有一點,我點評中針對的問題,請同學們千萬不要有誤會,我是針對觀點不針對人,包括對那位馬院教授,我也是這個态度。我在點評時,語言上可能說得比較直截了當,希望你們了解。

我隻有一個目的,不斷提高你們的馬克思主義認識水準。

【相關閱讀】

趙磊:馬院教授,名不副實!

(作者及整理者系西南财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首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