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贛南三整:探索建立新型人民軍隊

作者:國關文化
贛南三整:探索建立新型人民軍隊

視訊加載中...

圖文音視編輯:國關文化 鄭文明

贛南三整

主要人物:朱德 陳毅

時間:1927年10月至11月

“贛南三整”,是指朱德同志于1927年10月至11月在江西南部即贛州山區,上司南昌起義軍餘部進行的三次整頓:天心整頓、大庾整編、上堡整訓。南昌起義軍的“贛南三整”,和秋收起義部隊的“三灣改編”一樣,在人民解放軍的建軍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對人民軍隊的創立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人民軍隊的鞏固與發展産生過更為深遠的影響。

背景

1927年8月初南昌起義軍南下廣東,在潮汕失利後,一部分主力去了海陸豐,剩下的另一部分主力就是朱德率領的二十五師和第九軍教導團。這支部隊經過三河壩的三晝夜激戰,為了儲存實力,于10月3日撤出戰鬥,在饒平地區又彙集了潮汕失利後退出的一部分部隊,“共約兩千餘人”。由于幾次戰鬥失利,是以這時士氣低落,人心渙散。在這個非常時刻,朱德挺身而出,擔當起曆史賦予的重任,在饒平茂芝全德學校召開幹部會議,讨論了革命形勢和起義軍的去向問題。他根據大家的意見,作出了”隐蔽北上,穿山西進,直奔湘南”的戰略決策,決定到敵人力量薄弱、農民運動基礎較好的湘粵贛邊界地區去找“落腳點”,去打遊擊。在向贛南進軍途中,朱德為了鞏固這支部隊,儲存革命火種,于1927年10月初至11月下旬,先後進行了三次整頓。

詳情

一整:天心整頓軍心

人民軍隊思想政治建設的光輝典範

天心整頓是在1927年10月中旬進行的。這次整頓,主要是通過思想效育,穩定部隊情緒,鼓舞革命鬥志,堅定勝利信心。

朱德同志在談到當時為什麼要進行整頓時曾說:“轉到江西安遠縣的天心圩,這時部隊更渙散了,由三部分集攏在一起,有周士第的一部分,有潮汕撤出的一部分和我原來指揮的一部分,七零八落,沒有組織。有些人中途跑掉了,留下的人也還有繼續要求走的。根據這種情況,我們就在天心圩進行了初步整頓,召集軍人大會,說明革命形勢和任務,指出最後勝利一定是我們的,以鼓舞情緒和堅定信心。”

在天心圩的軍人大會上,朱德有一次非常激動人心的講話,對此,陳毅、粟裕、楊至誠、趙镕有過大同小異的回憶。當時,朱德非常嚴肅地指出:“大家知道,大革命是失敗了,我們的起義也失敗了!但是我們還要革命的。同志們,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強!”、“但是,大家要把革命的前途看清楚。1927年的中國革命,好比1905年的俄國革命。俄國在1905年革命失敗以後,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暫時的,到了1917年,革命終于成功了。中國革命現在失敗了,也是黑暗的,但是黑暗也是暫時的。中國也會有個‘1917年’的。隻要能儲存實力,革命就有辦法,你們應該相信這一點。”

朱德的這次動員足足講了一個多小時,他情辟地剖析了當時的政治形勢,展示了革命必然要繼續問前發展的光明前景,令人信服,感人至深,使同志們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增強了勝利的信心。陳毅同志對之作了極高的評價,他說:朱德同志的這次講話,講了兩條政治綱領,我們對部隊進行宣傳教育,就是依據這個綱領作些發揮工作。在三十年後,當政治學院的負責同志問到這次整頓時,朱德非常謙虛地說:“有這樣一回事。但你們不要把它當作我一個人的功勞,應當把它看作是集體的智慧,看作是黨的上司。那時我所講的,也并不是我個人獨創的見解,而是革命的經驗。在當時情況下,需要用馬列主義來分析革命形勢,指出革命是有前途、有出路的。隻有這樣,才能堅定大家的意志。部隊要鞏固,就要經常在部隊中進行馬克思列甯主義的政治說服。最基本的是要依靠黨的組織,那時黨員比較多,把黨的組織加以整頓後,又發展了一些黨員,依靠他們去鞏固部隊。”

天心整頓的成功之點,就在于朱德用馬列主義來分析形勢,用共産主義來教育官兵,使大家認清革命前途,堅定革命信心。盡管有一些意志不堅定的人在這次整頓中離隊了,“一共走了三百多名軍官和士兵”,但留下來的,都是革命的精華,其中許多人以後成了人民軍隊著名的進階将領,為中國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是以說,天心圩整頓是起義軍千裡轉戰途中的一個轉折點。從此,部隊踏上了新的征途。

二整:大餘整編軍組

黨對軍隊絕對上司的重要節點

大庾(1957年因字生僻改稱“大餘”)整編是在1927年10月底進行的。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整頓了黨團組織,二是整編部隊。

起義軍從信豐到達贛粵邊境的大庾(現為“大餘“)時,朱德所預料的有利形勢出現了:國民黨新軍閥各派之間重新開戰,爆發了粵系、桂系、湘系軍閥的混戰。他們忙于互相争奪,不得不暫時放松了對起義軍的追擊。朱德、陳毅便利用這個有利時機,上司部隊适時地進行了一次整編。

大庾整編,首先整頓了黨團組織,加強黨的上司。由陳毅主持,整頓了起義軍的黨、團組織。南昌起義雖然開始了我們黨獨立上司軍隊的新時期,然而,當時這支部隊隻是在上層上司機關和軍官中有少數黨員。在士兵中,除了少數連隊外,一般連隊還沒有黨團員。是以,黨的工作不能深入到基層和士兵中去。經過這次整頓,重新登記了黨、團員,調整了黨、團組織,成立了黨支部。那時候他們還不懂得應當把支部建在連上,但是實行了把一部分黨、團員配置設定到各個連隊中去,進而加強了黨在基層的工作。這是對這支部隊的建設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個措施。此外,還選派了一些優秀黨員去基層擔任指導員。

在整頓黨、團組織的同時,對這支不成建制的部隊進行了整編,以便于指揮、作戰。當時,這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部隊,建制早已打亂,原來的軍、師、團都成了空架子,已不适應新的情況,于是便把部隊整編為一個縱隊,由朱德任縱隊司令,陳毅任縱隊指導員(即黨代表),王爾琢任縱隊參謀長。以原二十五師為基礎編為一個步兵支隊。支隊下面編為三個步兵大隊,将原來教有團、二十軍第三師的殘部及零散的人員編為一個特務大隊。同時,組成了一個機炮大隊,裝備了兩挺重機槍、兩挺手提式機槍和一門八二迫擊炮;将編餘的幹部組成了一個教導隊,直屬縱隊部上司。縱隊司令部以在撫州建立的第九軍軍部為基礎建成。

經過整編,部隊而貌煥然一新。“雖然大家衣服檻褛,面黃肌瘦,但是人人精神抖擻,個個鬥志昂揚。”部隊的組織狀況和精神面貌都大為改觀,形成了一個比較鞏固的戰鬥集休。這時,雖然還有七、八百人,隻有從饒平出發時的三分之一,但這是大浪淘沙保留下來的精華,是不滅的火種。

大庾整編主要是解決組織整頓問題。通過整頓黨、團組織,重新登記黨團員,成立黨支部,調配黨員去擔任指導員等一系列措施,使黨的組織成了堅強的上司核心,進而把起義軍完全置于黨的絕對上司之下。同時,對徒有虛名,不成建制的部隊進行了整編,使其成為一支組織精幹、指揮靈活的戰鬥部隊。是以,在整編之後,朱德非常自豪地說:“我們的隊伍經過千錘百煉,現在已經成為一支堅不可摧的鋼鐵部隊。”

三整:上堡整紀軍訓

建設新型人民軍隊的重要一步

上堡整訓是南昌起義起義軍于1927年11月初到達湘、粵、贛三省交界的山區崇義縣的上堡後進行的。主要是整頓紀律和實施軍事訓練。在“贛南三整”之中,上堡整訓時間最長(20多天),效果最顯著,成績最大。

上堡一帶在大革命時期,農民運動非常高漲,革命影響較深,有着很好的群衆基礎,又是一片連錦的山區,便于部隊隐蔽活動。起義軍從南昌出發後,經過三個月的行軍和作戰,到了上堡才算站隐腳。便利用這一時機進行了整訓。

在這次整訓中,首先是整頓紀律。在這之前,朱德、陳毅一直很重視部隊的紀律,并告誡大家:“我們是共産黨的隊伍,沒有紀律是不能生存的。”但是,當時還有許多更亟待解決的問題,沒有把整頓紀律放在首位。到這時,任務已開始轉變,由行軍打仗改變為深入農村發動群衆,打土豪、分财物。紀律問題就顯得突出了。當時明确規定募款和繳獲的物資全部歸公,設立沒收委員會,專管沒收和處理繳獲财物,并對部隊普遍地進行了自覺遵守紀律的教育。

在上堡整訓時,朱德還認真地抓了軍事訓練,每隔一兩天上一次大課,小課則保持天天上。“為了适應客觀要求,當時已經提出了新戰術問題,主要是怎樣從打大仗轉變為打小仗,也就是打遊擊戰的問題,以及把一線式戰鬥隊形改為''人''字戰鬥隊形等。”起義軍中的指揮員,多數是原來葉挺獨立團的,有不少黃埔軍校的學生,他們打仗都是正規戰的那一套。起義軍中的戰士,有許多參加過北伐戰争,打的也是正規戰。南昌起義後,也一直打正規戰。而現在形勢和任務都發生了變化,城市代裝起義失敗了,部隊轉移到了山區,開始由正規戰向遊擊戰轉變,這就需要學習遊擊戰的戰略戰術。

上堡整訓,隻有二十天左右,但為起義軍戰路戰術的轉變,即由攻占大城市的武裝暴動,向深入農村,發動群衆,打土豪,分田地轉變;由正規戰逐漸向遊擊戰轉變,作好了充分的準備工作。

意義

“贛南三整”,是南昌起義軍在轉戰途中,利用行軍、作戰的間隙進行的。前後曆時将近兩個月。時間雖短,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在“贛南三整”中,把思想教育、組織整頓、軍事訓練三者結合起來,這是朱德同志的獨創。南昌起義軍經過思想教育群組織整頓之後,根據千裡轉戰的經驗和形勢任務的要求,進行必要的訓練,以适應變化了的情況,實作戰略戰術的轉變,這是一條非常寶貴的經驗。正象朱德所說:“大敗之後重新整理隊伍,恢複元氣,轉變方向,深入農村,得到了群衆的擁護,才得以生存與發展。”

“贛南三整”還為我們整黨、整軍積累了最早的經驗。“贛南三整”的作法是成功的,經驗是寶貴的。但是,我們絕不能把“贛南三整”的經驗,隻局限在當時當地,認為隻是在當時的情況下起了作用。的确,“贛南三整”在起義軍處境十分困難的情況下,起到了團結同志,鞏固部隊的作用。但它的意義不僅限于此,它所産生的深遠影響是無法估量的。必須看到“贛南三整”不僅對人民軍隊的鞏固與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還為我們以後的整黨、整軍提供了可以借鑒的寶貴經驗:一支部隊經過激戰,尤其是失利之後,必須經過整頓,以利再戰。這是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符合辯證法的,是被曆史所證明的真理。

“贛南三整”中,無論思想教育、組織整頓,還是軍事訓練,都緊緊圍繞着革命任務這一總目标。他們把整頓看成是完成革命任務的必不可少的手段,通過整頓大大提高了部隊的政治素質和軍事素質。進而,在兩個月後,才能再舉義旗,發動湘南暴動,創造出另一個嶄新的局面。如果沒有“贛南三整”,很難設想會有湘南暴動,當然也就不可能有井岡山的兩軍勝利會師。

“贛南三整”與“三灣改編”

“贛南三整”和“三灣改編”在建軍史上,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贛南三整”開始于十月初,“三灣改編”是九月二十九日開始的。這兩個重大事件,不僅在時間上很相近,而且在作法上也極相似。

“三灣改編”,是秋收起義部隊到達江西永新縣三灣村後開始的。毛澤東同志在三灣主持召開前委會議,決定進行改編,将部隊縮編為一個團,稱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在這次改編中,前委采取了兩項重大革命措施:一是把黨的支部建在連上,斑設黨小組,連以上各級設黨代表,營、團建立黨委,确立黨對軍隊的絕對上司;二是在部隊中突出民主制度,規定官長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接着,建立了士兵委員會。

“贛南三整”,整頓了思想;整頓了黨團組織,建立黨支部,并派黨員擔任指導員;整頓了紀律,規定了繳獲歸公;整編了部隊,還進行了整訓,對部隊實施了必要的軍事訓練,以适應戰略戰術轉變之需要。與“三灣改編”所不同的,還沒有明确提出把支部建在連上和在部隊中實行民主制度。但是實行了把一部分黨團員配置設定到各個連隊去,進而加強了黨在基層的工作,加強了黨對軍隊的絕對上司。這就說明,毛澤東同志和朱德同志雖然是在兩個不同的地區,上司着兩支革命部隊,但他們在運用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指導中國革命的實踐中,所走的道路是相同的,所遇到的問題也是相近的,因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也必然是相似的。這正是“贛南三整”和“三灣改編”為什麼非常相似的正确答案,也是兩者在建軍史上為什麼占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根本原因。

從繼承與發展的意義上來講,也可以說,我們在各個曆史時期的整黨、整軍,無不和“贛南三整”有着内在的密切聯系,所不同的隻是在新的曆史時期,注入了新的内容,有丁新的發展。是以,“贛南三整”同“三灣改編”一樣,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發展史上,都是光輝燦爛的一頁。

文獻

朱德:《從南昌起義到上井岡山》。

趙镕:《一次重要的軍事會議》;史沫特萊:《偉大的道路》。

楊至誠:《艱苦轉戰》。

粟裕:《激流歸大海》。

朱德:《同政治學院負責同志談話》。

史沫特萊:《偉大的道路》。

趙镕:《跟随朱德同志從南昌起義到井岡山》。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中國人民解放軍大事記》。

朱德:《在編寫紅軍一軍團史座談會上的講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