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号極地科考破冰船已在返航途中,總台随船記者也在持續發回科考過程的珍貴畫面。不久前,“雪龍2”号極地科考破冰船航行到北冰洋加克洋中脊海域時,遇到了不少的厚冰區。我們的記者也記錄下了“雪龍2”号破冰前行的全程。
“雪龍2”号大副 邢豪:這是一張極地投影地圖。北緯80度的時候,海事衛星就基本上丢失了信号,和外界聯系就變得非常困難。從北緯80度,繼續往西北方向航行,到達了我們在北冰洋的加克洋中脊作業區。這時我們也到了北緯85度。
沒想到的是,剛剛到達加克洋中脊,“雪龍2”号就遭遇了厚冰區。駕駛台在一次沖撞停船後,開始倒船。
“雪龍2”号大副 邢豪:我們之前也遇到了很多比較厚、比較大塊的冰,但是在航行過程中,都是繞着冰走,這次是需要我們将冰破開,維持在這個固定航線上。海冰厚的有1.7米以上,因為超過了我們船的連續破冰能力,一般都使用沖撞破冰。
“雪龍2”号可以連續破1.5米厚的冰加0.2米厚的雪。但是在北冰洋,海冰随着洋流漂移,很可能就擋在了航線上。這次在加克洋中脊地區的調查必須按照規劃路線行駛,遇見厚冰在所難免。伴随隆隆的沖撞聲,可以明顯感覺到船速的變化,當船向前行駛時,海冰被壓裂發出斷裂的聲音。
“雪龍2”号大副 邢豪:剛才船速9.4節,達到了我們本次沖撞的最快速度。現在我們船已經撞上了這塊海冰,接下來就會慢慢地減速,直到阻力越來越大,最終停在這個位置。停在這個位置之後,我們就開始倒車,把船倒回來,再進行下一次沖撞。
當船後退到一定距離後,新一輪向前破冰沖撞醞釀開始。
“雪龍2”号大副 邢豪:我們的螺旋槳向後旋轉了,現在我們船産生的推力是向前的 。
開展多項地球實體實驗
在加克洋中脊,考察隊員們開展了一系列和地球實體相關的實驗。
總台央視記者 王楠:這裡是“雪龍2”号極地科考破冰船的艉甲闆,在這一航段,隊員們要将這一組總共7台的海底大地電磁儀,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布放到海底。不僅是布放,實際上要在七天之後,這些裝置還要被逐一收回。
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大洋隊副隊長 沈中延:海底大地電磁儀,在海底測量地球的電磁性質,來獲得它深部整個岩石圈的一些電性結構。平均一台的距離,可能在5海裡左右,最遠的一台10海裡。整個跨度不是很大,是垂直于洋中脊布放。
沈中延介紹,從地質構造來說,洋中脊是海底山脈,是地球上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它是地球岩漿産生的地方之一,加克洋中脊在洋中脊系統中,擴張速度最慢,對研究洋中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021年,大陸首次對加克洋中脊進行科考,當時在東經100度左右的位置,發現有一個火山區,并初步顯現出一些特殊的現象。本次科考繼續圍繞這個區域展開,通過布放海底大地電磁儀、海底地震儀等裝置,進行精細化研究。
沈中延介紹,對于這一項作業來說,布放還不算難,難度最大的要數回收。
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大洋隊副隊長 沈中延:因為我們現在這個儀器到了海底,它采集的資料是所謂的自容式,就是記錄在這個儀器裡面的,因為它資料量比較大,穿越水體傳輸回來的話,難度比較大,我們就通過回收的一種方式,裝置上來之後,我們就把資料拷出來。
回收裝置操作難度大
考察隊在加克洋中脊海域回收海底大地電磁儀等裝置,這項操作的難度極大,不亞于大海撈針。
據了解,在加克洋中脊海域,“雪龍2”号要回收海底大地電磁儀、海底地震儀等12台裝置。比如大地電磁儀,會以約每分鐘20米的速度,從近4000米深的海底浮上來。在船上,隊員們通過水聲探頭進行定位,不斷測量距離,将搜尋範圍控制在一個較小的海域。
想要在茫茫大海甚至是冰區裡,确定一台裝置的位置,是一件難度極大的事情。平均回收一台裝置要花費四五個小時。如果海面正好被非常厚的海冰覆寫,那麼就需要反複定位、破冰,作業時間會更長。每次找尋儀器時,駕駛台都會聚集不少隊員。望遠鏡、長焦相機、無人機等都被用來搜尋目标。一旦發現,隊員們會齊心協力,把儀器打撈上來。
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大洋隊副隊長 沈中延:應該來說,回收海底裝置過程總體還是不錯的。這些資料的分析它能幫助我們了解加克洋中脊結構以及演化的過程、岩漿作用等。通過對它的了解,我們可以了解整個洋中脊的系統,了解闆塊構造,以及一些非岩漿型大陸邊緣的演化過程。
(總台央視記者 王楠 李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