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永樂大帝禦劍440年後被英法聯軍盜走,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作者:小陳有看點

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一個世界奇觀,這個奇觀叫做圓明園。

然而有一天,兩個強盜闖入了圓明園。一個搶劫,另一個燒毀。

法國作家雨果、先生都向往圓明園的美景。他還鄙視英法聯軍的搶劫行為。

英法聯軍本以為取得的偉大勝利隻是一時的得意,小人的嘴臉就暴露無遺了。

永樂大帝禦劍440年後被英法聯軍盜走,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無數國人主義者一提起火燒圓明園這一曆史事件,仍義憤填膺。特别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國家遭受了極大的恥辱。

當屬于中國的曆史文物被掠奪到一些國家時,人們不禁懷疑,到底是為了炫耀戰利品,還是因為不如自己國家的曆史。

是不是因為我們沒有自己的曆史,是以就要到其他國家去尋找精神的慰藉?

永樂大帝禦劍440年後被英法聯軍盜走,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舉個簡單的例子,明代永樂大帝所用的禦劍“永樂寶劍”,在火燒圓明園時被英法聯軍繳獲。現在它已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前人犯下的錯誤很難挽回。但這麼多年過去了,他依然沒有回來。或者是因為比登家族在英國曆史上連一把像樣的劍都沒有,是以才不得不向中國的劍皇帝尋求幫助。

永樂大帝禦劍440年後被英法聯軍盜走,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朱棣

關于這件事,還得從朱棣本人說起。

公元1399年,朱允炆多次下令削減諸侯數量後,朱棣終于無法忍受自己權力的逐漸侵蝕。

最終,他決定以“清軍一方”的名義發動叛亂。盡管朱允炆攻勢強勁,但朱棣在靖難之役初期屢敗屢戰。但到了靖難後期,朱棣成功殺入南京城門,成功登上皇位。至此,明朝的遺産就落入了第三個皇帝的手中。

朱棣與朱允炆之間的糾葛,朱元璋的安排,以及靖難之役的影響,我們暫且不談。至于朱棣能夠順利奪取皇位,他對整個國家的發展做出的貢獻确實是值得肯定的。

永樂大帝禦劍440年後被英法聯軍盜走,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尤其是在軍事、文化、社會發展方面,朱棣展現了百年一帝的氣息。在他的上司下,明朝發現自己确實比建文(朱允炆)時期更加強大。

首先,在軍事上,朱棣五次征讨漠北,成為中國古代曆史上第一位成功征伐史嫣然的皇帝。

其次,在文化方面,鄭和下西洋,弘揚中原正統文化,吸引萬國來朝。由此,中國的影響力再次達到盛唐以來的頂峰。

最後,在社會發展方面,随着水利建設和經濟的重視,人們的生活比元末明初有了很大的提高。

永樂大帝禦劍440年後被英法聯軍盜走,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是以,無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借口多麼糟糕,人們都必須承認他對中華文明發展的貢獻。

但這位永恒帝君恐怕萬萬沒想到,四百四十年後,他吩咐大師打造的這把劍,最終會來到世界的另一邊,甚至被對方的國家奉為國寶。

可笑的是,這個國家既不承認曆史,也不承認中國文化,沒人知道它的自信從何而來。

永樂大帝禦劍440年後被英法聯軍盜走,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永樂劍

這把劍被稱為“永樂劍”。據傳,這是朱棣特意打造的一把劍,贈與西藏活佛。

朱棣希望通過打擊北方遊牧民族,能夠與當時的西藏居民保持友好關系。如果它在攻擊外敵的時候在自家後院着火那就太搞笑了。

西藏活佛收到這把劍後,代代相傳,将這把劍視為最重要的傳家寶之一。

永樂大帝禦劍440年後被英法聯軍盜走,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那麼這把劍到底長啥樣呢?

通過相關資料了解到。 “永樂劍”長約90厘米,劍柄約14厘米,劍身約76厘米。

朱棣最初制造這把劍的時候,并沒有想過用它在戰鬥中殺敵,而隻是用于外交用途。是以與其說它是一把劍,不如說它更像是一件制作精美的工藝品,代表了明代中國工藝的巅峰。

事實上,《永樂寶劍》上的精湛工藝确實證明了這一點。

永樂大帝禦劍440年後被英法聯軍盜走,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首先,通體鎏金,并刻有大量佛教圖案。其中一些模式在現代社會甚至變得極為罕見。

接下來是劍遺骸上的佛教神獸“瓊”,更是刻畫得淋漓盡緻。朱棣希望通過這把劍向西藏活佛傳達一個資訊:他對佛教的認可和尊重。

不僅如此,這把劍所用的材料也是驚人的。因為神獸“瓊”眼睛上的寶石、劍護身周圍的黃金等等。工業生産的難度是無法想象的。

永樂大帝禦劍440年後被英法聯軍盜走,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當時間和昂貴的材料結合在一起時,這把劍就成為無價之寶。可惜在國弱民弱的時候,這樣的寶藏卻被外國無情地掠奪。到了這個時候,對方甚至不承認這些事情。

前面已經說了,如果他們不承認搶劫的事實,還想在外面展示自己過去的“輝煌”曆史,那就太沖突了。

人們認為東西方的環境不同,是以對文化發展的了解也不同。但人類最基本的道德底線,又怎麼會不同呢?

别說我們國家無法了解,或許連雨果、先生都無法想象為什麼一百多年過去了還能如此太平。

永樂大帝禦劍440年後被英法聯軍盜走,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燃燒的圓明園

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對清朝取得初步勝利後,洗劫了圓明園内的大部分珍貴文物。

後來,法軍過早撤退,英軍在英軍司令第八代額爾金伯爵詹姆斯·布魯斯的指揮下,燒毀了圓明園。在兩天的時間裡,英國士兵燒毀了圓明園的各種建築物。

永樂大帝禦劍440年後被英法聯軍盜走,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由于當時的建築材料大多是易燃的松木,圓明園内的火越來越旺。

面對這種情況,英國陸軍牧師羅伯特·麥基不但沒有表現出任何悔意,甚至無恥地宣稱:“沒有一雙眼睛能夠見證另一個時代的藝術才華和品味”。

對于他來說,對于犯下同樣罪行的英法勢力來說,隻能用藝術來換取更多的利益。

永樂大帝禦劍440年後被英法聯軍盜走,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除了搶劫曆史文物、燒毀圓明園建築外,更令人痛心的是英國士兵對清朝圖書館和檔案館的破壞。

大約10,500冊書籍和檔案在火災中被毀。還有更多獨特的中國古代曆史、技術和文化的複制品。

如果說文物隻是中華文明的衍生品,那麼這些珍貴的書籍也許就代表了過去的中華文明。

他們不知道這對中國有多重要,這些書對他們根本沒有影響,但他們還是這麼做了。

永樂大帝禦劍440年後被英法聯軍盜走,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一百多年前,發生過這樣殘酷荒唐的事情,“至今讓人記憶猶新”。

令人遺憾的是,即使在現代社會,這兩個國家仍然沒有歸還各自的文物,也沒有為過去的行為道歉。他們仍然統治着屬于他們的三分之一公頃土地。 “永樂寶劍”現陳列于皇家軍械博物館。

當地人自然希望前人的文物能夠被找回來。不幸的是,從這個國家的态度來看,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很多國人主義者一直懷疑,把其他國家的文物當成自己國家的瑰寶,一點也不尴尬。

永樂大帝禦劍440年後被英法聯軍盜走,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曆史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很多國人主義者都表達了強烈的感情,認為以後有機會一定要收回“永樂寶劍”等外國文物,甚至使用一些相對極端的方法來實作這一點。

但實際上,這個想法合适嗎?當一個國家變得強大時,它會使用武力征服另一個國家。這種行為與過去西方列強的行為并沒有太大差別。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始終堅持自強不息。今天,當其他國家對中國抱有任何不切實際的想法時,他們都得思考自己是否會為此付出适當的代價,是否能夠承受這些代價。武力隻能壓制一個國家,但永遠無法征服一個國家。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是如此。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也可以繼續發展下去。

永樂大帝禦劍440年後被英法聯軍盜走,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也許将來有一天,當祖國真正強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這些國家就會主動出擊,表現出善意,即使我們不建議。

就像明朝時期,鄭和七次下西洋,向其他國家展示了明朝強大的國力。即使沒有任何脅迫,這些國家也會主動要求成為明朝的附庸國。

永樂大帝禦劍440年後被英法聯軍盜走,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曆史告訴我們,複仇不應該是唯一的事情。知恥而勇,不僅僅展現在力量上。

中國五千年文明史是其他國家無法擁有、也無法羨慕的優勢。在如此漫長的曆史跨度中,國人有過許多輝煌,但他也犯下了無數的錯誤。

我們為這些錯誤付出了代價。但正是這些成本告訴我們未來該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道路。中國要向世界各國緻以祝賀,也必須是發自内心的。

永樂大帝禦劍440年後被英法聯軍盜走,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這樣的想法聽起來簡單甚至幼稚,但真正強大的國家不能沒有自己的精神。

沒有自己的曆史,就隻能搶其他國家來支撐自己的出現。這真是難過;這真是傷心。選擇虛假的力量并被它毒害,注定不會走得太遠。

回望祖國,永樂寶劍一日不歸,我們永遠不會放棄心中的決心。未來發展哪個好、哪個差、哪個強、哪個弱,我相信人們心裡已經有了答案。